|
|
|
|
|
|
|
余光中老师点评演员 少年老道难能可贵 |
期待《桃花扇》能在国际上获得更高声誉 |
| |
|
|
|
|
|
|
|
对《桃花扇》的出色表演深感欣慰 |
著名的文学大师余光中先生 |
| |
| | |
田沁鑫谈创作:恢复演出关键在剧本
主持人:刚刚田导也说到,《桃花扇》从它诞生之后因为它的场面太大了,它的整个演出规模非常的庞大,其实真正在场上演出的机率并不是特别高。这一次我们其实基本上把它的一个精华部分全貌呈现出来了,这个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因为好象没有参照?
田沁鑫:恢复它的演出关键在剧本的删节上,余先生也给过我们亲笔信,给我们有一些指示,甚至包括标点符号余先生都有,给我们认真到这样。而且拿到余先生亲笔信,我们觉得我们都是发短信,现代人,看到亲笔信觉得很感动。
剧本删节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它是44出,要删节到一个晚上的戏,三个小时,取什么样的精华,跟余先生商量过,最后还是把候李的爱情放在最前面,兴亡之痛还是让守四镇的两个将军,左良玉还有史可法让他们来体现。
因为史可法是有民族英雄的这样的美誉,所以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所以我们就把他放进去了,把文武同台的气势,把昆剧曾经规模恢复起来。这个是包括《牡丹亭》,《长生殿》,这么集中的展现人物场面的都比较少,所以我们这次觉得在当年要按孔尚任先生原本来看的话,在一六九九创作完成之后,一七零几年应该有上演,可能是全规模上演的话,那它是极壮大的一种戏剧。
我们当时发现这个也觉得很惊喜,所以我们就很努力的在恢复它的全貌,还有剧本的文武两条线都把它撑起来。
还有就是他在创作上曲谱的流失也是很让人痛心的事,他只有三出应该说是完整的,像“题话”,“计扇”,“仿翠”,剩下的就没有了。我们一直在民间,包括在网上寻找这个曲谱,后来这个曲谱有一些先生提供,还有提供全四十四出曲谱的,但都是在民国时期写的,和解放后有人谱曲,我们觉得曲子谱得也不是很好。
这一次我们用了江苏昆剧院的最年轻的一个作曲叫孙建安,他应该是全国六个半昆曲团里面最年轻的作曲,很有才华,他这次是按孔尚任先生曲牌的名称,比如“照高棚”、“朗化梅”的这样的名称来谱曲,因为它和京剧也很像。京剧比如“二黄”,“西皮流水”,肯定室这样的格式,他照着这个格式附了一下。里面所有的味道都是由江苏昆剧院老艺术家一起帮助把它的唱腔完整化的。所以就这两点是我们在创作上比较困难的。
主持人:昨天可能很多观众一进剧场的时候,包括我周围有一些观众,他们都很惊讶于那个舞台,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在戏曲舞台上看到这样一个舞台,有留白,有背景,当中应该叫亭子那个,也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我想余先生可能您看的这种演出也非常多,您有什么感受?
余光中:对,昨天在视觉上也觉得是一种享受,但是这种技巧是现代剧场里面,把它拿来处理我们古典的戏曲也还是可以的。所以同一个时间在不同的空间,比如三个空间进行的事情,这种感觉还是蛮好的,时空的这种调配很好,同时你说它是亭台也可以,后面窗子图像就放下来了,这种还是很方便,半抽象半写实的,还是很好。
而且很多场合本来是两个人的戏,或者三个人,我不懂这个,可是我觉得这样处理很好,也许这样太单调,于是就有一些不相干的其他的角色坐在旁边了。然后也免掉把幕拉起来再换布景,那样太传统了,几个壮汉推来推去也很有趣,很好。
|
|
|
|
|
|
|
|
|
田沁鑫导演很尊重昆剧艺术创作的传承 |
没想到昨晚孩子们超常发挥 |
演员年轻却少年老道 |
主要演员最小的16岁 |
| |
| | |
田沁鑫谈舞台创新:空间概念引发观念觉醒 昆剧是必须要写意
主持人:那个应该是挺煞费苦心的,因为我看很多昆剧,一直有人讲昆剧比较适合在很小的剧场里面演,但是像保利是一个非常大的舞台,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呢?应该是挺煞费苦心的一件事?
田沁鑫:江苏昆剧院有一个小剧场叫南院小剧场,基本上每星期六都演出在南京有很多人来看,但是还是比较小,场地比较小,这次放到这么大的舞台上,而且我们的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是一个人,叫萧丽河,他是旅美的很有名的灯光设计师,这也是他第一次把舞美和灯光第一次放在一起做,所以做的很认真叶很投入。他做的舞台是16乘16米,深和宽都是16米,他觉得这样有一种博物馆的感觉,他提出一个概念,叫博物馆艺术。
我们在《傅雷家书》里面也看过,傅雷先生也曾说昆剧是博物馆艺术,不易打动,因为它很精美,而且这里还有这个《南都繁会图》,这个是故宫博物院藏品,这次是第一次使用。图案喷绘在两侧回廊上,中间可以有一个庭院式的感觉,同时有台中台的一种意向。
昆剧过去都是搭台唱戏,我们搞一个小台,6米乘6米的小台在舞台上,这样的话几个人推来推去的也比较流动一些,因为戏曲的空间就是可变性和流动性,不能破坏这种审美。所以呈现出来的很多年轻人觉得很现代,但实际上是很朴素的一个做法,我们有一个空间概念上的一个观念上的提醒,就是说我们大家创作人都提醒自己,首先昆剧是必须要写意,然后它真的是一个流动的博物馆的这样一种感觉,所以我们就觉得最后好像很简单的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并不是很艰难。
简单呈现出来以后,而且这次我和舞美设计一稿就过的,都没有反复好多次修改,觉得这个好,因为他一共设计了三个方案,我一下就看中这个方案,就过了,过了以后他自己都很惊讶,说这么简单就过了啊?因为他非常的符合这样昆剧表演美学的这种基调。
主持人:我昨天在看的时候也特别有触动,因为本身可能我看的昆剧也比较多,但是我感觉到它当中的小戏台很好的解决了昆曲本身一些传统传承的东西,再就是余先生讲的经常有很多贩夫走卒,歌妓,很多不相干的人,看似不相干,但其实跟当时,我觉得跟古代的时候人们真正在看戏的时候,我觉得那种感觉很像,当中的人在作戏,边上是各色人等,大家一起,因为看戏本来就是挺全民狂欢的一个事情。
田沁鑫:对,两边的人是看客,也同时是参与表演者。
主持人:时空交叉的概念挺好的。
田沁鑫:是,而且它小范围其中也有一些折子戏的感觉,集中在六乘六的小台子上,集中表现了。
主持人:因为这次我注意到我们一方面这个形式上非常的现代,而且有很通透的,很现代的一些手法在里面运用。但是像整个的演出,应该来讲对传统的传承也是特别在意的,我听说这个戏一开始在整理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只删不改的原则?是吧,包括昨天也有从整个的舞台呈现来看,那种年轻的演员,虽然他们很年轻,但是对那种昆剧的传承也是很努力的,非常努力的,而且能看的出来那种想往昆剧传统本源上追溯的一种努力。
这个可能跟我们现代很多伤筋动骨式的创新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这方面我不知道当时导演是怎么考虑的?
田沁鑫:就是尊重昆剧,首先是要尊重昆剧艺术它这个创作的传承,辈辈相传,因为它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传承到今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且真是值得庆贺的事,因为它是活的遗产,都是靠口传亲授代代相传到今天,而且是苟延残喘到今天,因为它曾经真是兴衰过,有兴有衰,如果不是有当年的《十五贯》的演出,很难说会有今天还能有六个半昆剧团的存在,所以说真的很不容易。年轻演员的这次能够有昨天晚上这样的呈现也是我们在来昆剧院创作的时候,我们创作集体也是有一个原则,就是我们要尊重老先生,就是把昆剧艺术家都捧的高高的,然后集体让小孩儿去拜师。
主持人:昨天的谢幕仪式非常感人,也很有仪式概念。现在很多网友已经参与进来了,好像是南京的网友。
网友:我也是南京人,非常高兴,余先生什么时候有机会到南京去看看?
余光中:南京我回去好多次了,大概总有五、六次之多。
主持人:下次有机会到南京的话可以继续看看沈昆的戏。
余光中:应该在南京人看一看,在南京多演几场。
田沁鑫:我们5月18号会在南京有演出。
网友:我很理解小舞台上的设计,仿佛是大台上的人在看小台上人的戏,观众又在外层看整个昆剧的状态。
主持人:这个网友心挺细的,他能看出来。
网友:但是小舞台上四根红柱子好像有些干扰。
主持人:田导怎么看这个事?
田沁鑫:对,那个红颜色比较跳,因为我们舞台上整体是一个灰白调子,好像中国的水墨画,这个设计当时就考虑,如果我们要是用青灰柱子,或者有点儿淡绿的柱子就非常典雅了,典雅到了就太典雅了,怕真正打上光以后反而显得有点儿阴霾。所以从阴霾的角度来讲更符合南京的气质,就是经常有阴雨天,但是作为舞台呈现来讲难免显得它不够舞台化,所以设计就考虑了一下红柱子。而这个红柱子比较单纯,就是这么一个框子,舞台的框子,这样显得它颜色跳一点。
网友:相对于《桃花扇》的文武双全,《牡丹亭》有点儿过于才子佳人,我想问一下田导,是不是昆剧就只是才子佳人,还是昆剧本身也有文武双全的东西?或者说壮怀激烈的东西?像有些人提到的左良玉,哭的那段,其实是有的,田导您觉得的呢?
田沁鑫:是有的,现在一些戏校学京剧的戏校,开门剧都是《夜奔》,还有包括《跳花车》,女孩子的戏有《呼家庄》,这都是唱昆的,由于京剧壮大之后就把昆剧很多武戏搬过去用了。昆剧由于班子比较衰落,昆剧怎么就慢慢变成生旦为主的戏了?实际上,原来的昆剧一直是两条线的,包括像《牡丹亭》完全是以情爱为主的,但是它也有判官的一些架子的场面,包括《长生殿》也有一些武打的场面,原来的昆剧创作都是希望它两条线都有的,不是后来我们只看到以生旦为主的场面,但是生旦为主是它比较重要的表现手段,但是它武戏也很坚实。
余光中:戏中文武有对照 亡国背景下的爱情更可贵
主持人: 刚刚讲到有一点很有意思,讲到这个戏很打动你的,在国家更替动荡的背景下,两个青年男女他们的爱情,我觉得前年《冷山》在中国放的时候,我当时看完之后当时就说,这不是中国的《春闺梦》吗?
很相似,都是讲丈夫出征了,一个女人在家里做梦,梦见跟丈夫团聚的种种,但是最后醒来发现丈夫已经战死了,其实都是一场梦。比如像《桃花扇》这种,包括像其他的一些中国昆剧的一些艺术,其实它从这种表达人的情感上来讲,其实它应该是跟西方的很多戏剧作品,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很相似的,就是这种大时代下人的爱情挺相似的。余先生能不能谈谈您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余光中:一对恋人在逆境之中,在国家将亡,流离失所的时候能够坚持爱情是加倍的动人。像《牡丹亭》或者像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这种戏不太有时代背景,它就是纯情的。纯情的当然也可以打动很多年轻人,可是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来讲,它有历史背景的,也有加倍的另外一种吸引力。同时我觉得这个时代让年轻的观众多增加一点对历史的了解也是一个边际的一种效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