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回国首秀与舞迷零距离对话

2012年11月09日23:10  新浪娱乐 微博

  新浪娱乐讯 11月9日下午,知名编舞家沈伟现身国家大剧院[微博]艺术资料中心,与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共同为大剧院的会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解读他将于11月19、20日在国家大剧院首届舞蹈节上带来的演出《春之祭-天梯》,这也是他在美国成立舞团“沈伟舞蹈艺术”十二年之后首次回国演出。

  《小房间》登舞台困难重重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学习现代舞的舞者,沈伟告诉现场的舞迷朋友们,他和舞蹈的缘份来得很突然。“我从小就喜欢舞蹈,在学戏曲的时候就专门选择了武生。后来我又学绘画,1987年在湖南有一个舞蹈比赛,我妈妈在报纸上看到的,说获奖的话可以拿到1000块钱,有这个钱我就可以接着学画画。反正我也喜欢跳舞,就编了一支舞去参加比赛,结果很幸运拿到了奖。本想接着去学画画,但评委老师建议我去学跳舞,于是我去了广州。”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还将一张1994年沈伟《小房间》演出的节目单带到了讲座现场。这张18年前的节目单之所以珍藏到现在,不仅仅是因为里面一页页的画面都是由有美术功底的沈伟亲笔绘制,还记录着他们之间“忘年交”的开始。当年,沈伟一直希望《小房间》能够在京演出,但很多人听了他的想法感觉“不靠谱”,甚至他以个人名义都借不到剧场。后来,沈伟跑到舞蹈研究所找到冯双白,讲了自己的想法。冯双白最终帮助沈伟借到剧场,使这台舞台作品得以呈现。当时没有场工,演出前,沈伟和冯双白自己拿着拖把清洁舞台。拖地的时候,沈伟忍不住停下来问冯双白:“你为啥要帮我?”这台作品表达的是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内心的对白,展示了24小时内人在房间里的生活和心情,是一个剧场性的表演,不光是舞蹈。演出中,那些散落的手纸形成的意向,曾引发争议。后来,这台作品也被沈伟带到了美国、英国的舞台上。

  在纽约创建舞团 曾回国编导《画卷》

  1995年,沈伟获得了一项奖学金,前往美国纽约学习现代舞。2000年,沈伟在纽约创立“沈伟舞蹈艺术”。从《声希》开始,沈伟每年都会有重要作品推出。沈伟说:“我的舞团不仅仅面对美国,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在过去十二年,我们去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我们不靠一个国家生存,所以我们也不怕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但是要不断有新作品,并且作品要足够好,才会一再受邀,现在我们就成为很多国家和艺术节的老朋友。

  沈伟的舞团创建于美国纽约,舞者来自四面八方,并没有因为他本人来自中国而带上中国烙印,如他所说这是一个“世界文化”孕育的现代舞团。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支名作《画卷》的舞蹈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目光,更把编舞家沈伟介绍给了对他还很陌生的中国观众。

  《春之祭-天梯》沈伟舞蹈中国首秀

  这次国家大剧院首届舞蹈节力邀“沈伟舞蹈艺术”加盟,算是成就了沈伟舞团的中国首秀。沈伟本人非常重视这次的演出,特别安排了《春之祭》和《天梯》两部代表作前来演出。

  他告诉现场的舞迷:“《天梯》是我2000年为美国舞蹈节编创的作品,也是我建团的一个作品。它的风格与超现实主义很接近,整个舞台几乎都是白的。我开始对简单的中心控制的动作与空间、时间和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做细致的工作。我研究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德尔沃的画作,这些画作最终成为《天梯》灵感的源泉。”

  《春之祭》对沈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品,他也告诉舞迷们关于这个作品的故事:“对于一个编舞家来说,《春之祭》是我们到达某一阶段的时候,都想去试试的作品。1989年我在中国第一次听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时,这部交响乐丰富而又令人回味的质感深深打动了我。但编舞编了这么多年,这个作品我还是不太敢碰。直到2002年,我开始觉得编了这么多年舞,我自己也有这个承受力了,于是我才想那就去做吧。玛莎-葛兰姆、皮娜-鲍什都编过这个舞,我也找到了我的独特性。可能不像皮娜-鲍什那么快那么热烈,我的版本没有故事情节,但我更深入地挖掘了音乐,对音乐的肌理结构的认识,融合了我不同的舞蹈语汇。这是一个抽象的、音乐性的、运动感的《春之祭》。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春之祭》的时候,世界上还从未有人像他那样理解创作音乐,所以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和作品。而我在创作的时候,也使用了完全革新的舞蹈语汇,我想这种独创性也与当时音乐诞生时的氛围异曲同工。”(崔一佳/文)

(责编: sunny)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