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人物周刊:梅兰芳的魅与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15:52  南方人物周刊

  也许梅兰芳并不懂戏。深知他的齐如山就对他讲,“若按技术说,您比我强万倍,若按真懂戏说,您比我可就差得很多。”但他天分太厚,“关于演戏,你同他说一点,他就可以做到,且做得很好”,既生在了梨园世家,怎敢自弃?10岁登台,一唱数十年,只因他除了演戏外别无所长。伶人的命是长在舞台上。

  梅兰芳的戏不是为自己一个人唱的。抗战8年,嗓子荒疏了,沙哑不说,嗓音也总提不上去,“不知道还能唱不能唱”。但他不能不唱,正如作家章诒和所说,梅兰芳“一生视艺术、江湖情义、家族高于个人。他下面有上百号人,牵一而动百”。

  他永远在台上演戏,台下观众换了一拨又一拨。数十年里多少人听过他的戏?皇亲国戚、军阀豪强、文人学生、市民百姓,甚至流氓乞丐,在他的音韵里稍作停留,寻得几分逸乐;他若分神往台下看,纷纷攘攘,来来往往,倒要比台上热闹。有张照片拍的是他在

鞍钢演出,身后是座高炉,大约是他演出时最特别的一个场景。

  陈凯歌说,“我们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的一些事,梅先生多少年前就全都做过了。”章诒和感叹,梅兰芳有如此成就,“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无数能人、高手无条件地把自己的眼光、独到的智慧和强大的财力输送给他。”他命里有“贵人”相助。

  他有绝世的天才,却也肯下笨功夫。自传《舞台生活四十年》里,他对演过的每个角色,一招一式、一个眼神、一句念白,乃至心理变化的深刻剖析、小小的发型贴片的讲解,无不凝结数十年心血。苏联戏剧大师梅耶荷德当年语出惊人:“看到了梅的表演、梅的手势,感到苏联演员的手都可以砍去。”

  舞台底下,梅兰芳看不得别人受冷落。他会在剧场休息时称赞演员“真是有功夫”,会在买包子时夸奖老师傅的包子做得就是有手艺。看完关门弟子李玉芙的表演,他在后台,不厌其烦地为她一一讲解,“不管别人演得多差、做了什么错事,他总是说不容易啊,很难啊”。他何尝不难?观众只道他是大明星,访日、访美、访苏,极尽荣耀。他的最后一任琴师姜凤山却说,“他一生受的刺激大着呢,有些不为外人所知罢了。”

  他早年出入“明堂”,稍有不慎,即面临台下受辱的境地,他也由此锻造得“有火从来不挂脸”。粉墨底下是否埋藏嗔怒?旁人间误会,他说错在自己,“他永远都先说自己有错”。在家中,下人都能同他高声讲话,他宽和得像尊菩萨,仿佛在台上唱够了,就应该不说话的。

  章诒和在《伶人往事》的序中写道,“自上个世纪以来,整个文化是越来越迷失了方向。数千年积淀而成、且从未受到根本性质疑的中国文明,在后五十年的持续批判与否定中日趋毁损……”时至今日,“谁都难以成为独立苍茫的梅兰芳”。

  本刊记者 彭苏 发自北京

  “梅先生就是死学,学得瓷实”1904年,北京前门外肉市街路东广和楼茶园,一个孩子被一双大手抱上椅子,踏上舞台。这是他第一次登台,串演昆曲《鹊桥密誓》中的织女。面对台下乌压压的观众,他又紧张又兴奋,口里唱得顺溜,心中不知何味。这一年他才10岁,家境已窘迫到了他必须出来谋生的地步。

  他姓梅,出生于梨园世家,本名澜,字畹华,又字浣华,兰芳是日后的艺名。祖父梅巧玲是一代名伶,饰演杨玉环极具风情,“能使全场春意盎然”,进宫演戏时讨得慈禧的欢心,被戏称为“胖巧玲”。伯父梅雨田,武场文场、胡琴月琴样样精通,有“六场通透”的美誉。父亲梅竹芬兼通昆曲京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梅兰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