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家由伯父梅雨田掌管,他一生只好技艺,不擅管家,家景衰落。兰芳4岁丧父,15岁丧母,却是两房唯一的男孩,自然肩负重望。
“畹华幼年时,受尽了冷漠,生活在阴森的气氛当中,在家中得不到一点温暖。在他十岁以前,有段日子,他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的野孩子。”姑母对幼年梅兰芳下的八字批语是:言不出众,貌不惊人。“他幼年时相貌很平常,一个小圆脸,两只眼睛,因为眼皮老是下垂,眼神不能外露,而且见了生人还不会说话。”
畹华8岁时,家里为他请了老师开蒙,教的是《三娘教子》一类的老段子。谁知教了多时他还不能上口。老师索性撂挑子不干了,扔给他一句话:祖师爷没赏你这口饭吃!第二年,畹华师从名旦吴菱仙。
吴菱仙自有心得。教唱词他先把剧情说与学生听,待他们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再教唱腔。他每天端坐在太师椅上,桌上放10个“康熙通宝”。学生在他面前练完一次唱腔,他就取下一枚铜钱。10枚铜钱取完再放回去,学生们又要重新开始。
这样,每段唱腔学生们至少反复唱上几十遍。伶人成角之艰难,不足为外人道。程派青衣创始人程砚秋,少年学戏,长期遭受严师毒打,直到30岁才在德国将伤腿治好。梅兰芳从没挨过一次打,吴菱仙甚至没对他大声呵斥过。
梨园内的人际关系盘根错节,但也有一套准则,归结起来,一是血缘关系,二是师生关系,讲的是江湖情义。吴先生常对畹华念叨他的祖父梅巧玲是圈内有名的“义伶”,无法唱戏时,他宁肯举债告贷,也不肯委屈戏班里的人。吴菱仙曾受其恩惠,所以誓将畹华培养成角。
14岁时,畹华搭班“喜连成”。刻苦演戏过程中,悟出学戏要先看戏。看不同行当、不同好角的戏,用心揣摩、分析。久而久之,“一招一式、一哭一笑都能信手拈来”。
他跟姑父秦稚芬、丑角胡二庚学花旦;跟名角茹莱卿、路三宝学刀马旦;跟有名的架子花脸钱金福学武生;跟青衣代表人物陈德霖与名净李寿山学昆曲;最后又师从王瑶卿学习“花衫派”,来者不拒,博采众长。这一年,他改艺名为梅兰芳。
早期京剧旦角并不受重视,青衣表演观众多是听戏,外行人才称“看戏”。当年祖父梅巧玲做了各种尝试,拓宽旦角戏路,增加上演戏目,从身段、表情、神气、台步、扮相各个方面革新。
王瑶卿则突破京剧行当的分工,融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特色开创了“花衫派”,即行内人所称的“大青衣”。梅兰芳继承祖父衣钵,在王瑶卿的悉心指导下,表演风格定位于“大青衣”,并渐而完善发扬光大。
梅兰芳17岁那年发生3件事:“倒仓”(京剧男演员青春期的变声现象,表现为声音低粗,是演员职业生涯的重要时期,过渡不好嗓子就“废”了,再不能唱戏)、娶妻、唱响新腔《玉堂春》。
“倒仓”后,梅兰芳去了“鸣盛和”,次年又搭班“双庆班”。新腔《玉堂春》的本子是伯父在朋友家所得,内容上并无质的变化。但伯父是老戏骨,听出梅兰芳既有王瑶卿的风格,又更婉转动听。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