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堂春》第一次演出在文明茶园,那夜伯父梅雨田亲为侄儿操琴。看他唱着自己亲授的本子,台下一片叫好声,伯父喜上眉梢,胡琴也拉得格外轻快,甚至即兴“拉出了一个新鲜的牌子”。
“畹华从18岁起,也真奇怪,相貌一天比一天好看,知识一天比一天开悟。到了20岁开外,长得更水灵了。同时在演技上,也打定了后来的基础。”姑母惊奇过。
“梅先生就是死学,不取巧,学得瓷实。为了成角,他能忍啊,他一生受的刺激大着呢,有些不为外人所知罢了。”琴师姜凤山说,梅兰芳向路三宝求学,“路先生一见到他,开口便道,瞧你这德性,癞眼边,招风耳,还唱戏呢?他磕头作揖,央求人家。人家说他哪儿不好,他就去改。”
通过养鸽子极目远眺,梅兰芳改变了眼皮下垂的毛病,到老眉目仍传神。后来他在路三宝的相片下标示“恩师难忘”。他说没有别人的刺激,他就成不了角儿。
《梅兰芳传稿》中说,“当他于民国二年在北京怀仁堂唱‘思凡’时,华北为之轰动。上自总统,内阁总理……在前三排席位里,你可找到蔡元培,一代文宗梁启超,状元总长张季直……”
也是这一年,梅兰芳以一出《穆柯寨》在上海打响第一炮,获“寰球第一青衣”的美誉。此后他小心摸索传统戏曲与五四思潮的结合点,古装时装的尝试就发生在那段时期:将旦角传统化妆术“三开脸、一点红”丰富改革;新编了《俊袭人》、《晴雯补裘》、《黛玉葬花》等戏目;改良舞台灯光设计,由此带动了行内一片改革。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天津《天风报》社长沙大风提出的。之后有过几次评选,相对正式的是1930年8月,上海《戏剧月刊》举行的“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征文。《戏剧月刊》是当时全国唯一以京剧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撰稿人海漱石生、红豆馆主、主编刘豁公在行内十分有名。
几次名旦评选,梅兰芳始终名列榜首。
表演平平的人为何风头这样劲?
章诒和感叹,梅兰芳能有如此成就,“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无数能人、高手无条件地把自己的眼光、独到的智慧和强大的财力输送给梅兰芳。恰逢梅本人又是个绝世天才,在这个天地里,梅兰芳是艺术的主宰。”
这些“能人高手”云集于梅兰芳在北京的书斋,外人称为“梅党”。冯耿光是梅兰芳的“贵人”之一。冯国璋代理总统时,他出任中国银行总裁;蒋介石当政,他是中国银行董事。历来好角儿都是银子堆出来的。梅兰芳14岁时与他相识,冯使得银行“就像为梅开的库房”。
“花衫派”创始人王瑶卿,海外归来的编剧齐如山,梅兰芳的“文案班头幕僚长”李释戡等则是“梅党”里的艺术顾问。
1955年,齐如山出版回忆录,其中详细交待了与梅兰芳的相识与合作,以及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齐如山长梅兰芳19岁,其父是光绪帝师翁同龢门生。他就读于北京同文馆,学习德法两国文字,毕业后游西欧各国,广泛接触西洋戏剧,回到中国后致力于改革中国戏剧。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