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人物周刊:梅兰芳的魅与力(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15:52  南方人物周刊

  1911年秋,一批梨园伶人感染民主维新气息,组成“正乐育化会”传播时代新潮,旨在增强伶人文化水平。他们邀请齐如山介绍西洋戏剧在服装、布景、灯光、化妆上与东方之不同。梅兰芳也在此会,但他没意识到这个相貌普通、高谈阔论的中年人日后与他缘分非浅,他在齐如山眼里也仅是京城伶人“菊榜”中的“探花”。

  一次,育化小学筹款,在大栅栏广德楼演出义务戏,全城好角尽行加入。大轴子是谭鑫培,倒数第二是名武生杨小楼,倒数第三是梅兰芳与人合演《樊江关》。当天梅兰芳赶赴3家堂会,加上此处共有4处,该他唱时还未赶来。“救场如救火”,杨小楼先上了。

  事前校方通知过观众,梅兰芳可能赶不过来。这会儿观众料定真的没戏了,大声起哄,要求退票。吵嚷半小时,有人报告说梅兰芳已到,这场完了下一出就是他,一场风波才终了。

  杨小楼草草收场,一声不吭地走了。谭鑫培心里也不好受。他早早把行头扮好,站在帘后看梅兰芳的表演。看完他对齐如山摇摇头,表示没看出好。齐如山也没看出个所以然。他感兴趣的是,一个表演平平的人为何风头这样劲?事后分析,

京剧界前辈说,成好角有6个点:嗓音、唱功、身材、身段、面貌、表情。嗓音、身材、面貌以天赋为重,梅兰芳“天才太好”,为同时的旦角所不及。彼时他的唱功、身段、表情虽还不够水准,但这是后天努力可以改良的。

  于是齐如山就想多看看他的戏,也帮帮他的忙。梅兰芳演出《汾河湾》后,针对这出戏历来青衣表演上的不足,他给梅写了封3000字的长信。“过了十几天,他又演此戏,我又去看,他竟完全照我信中的意思改过来了。”齐如山来了兴致,其时梅在北京可以算是最红的演员,“竟肯如此地听话”,“便想助他成为一个名角”。

  由此齐如山每看一戏必写一信,写了百十来封,“我怎么说,他就怎么改”。信写了两年多,两人只是有时在戏馆碰见说几句话,没有长谈过。齐如山有他的顾虑。

  《梅兰芳传稿》中说:“清季京师禁女伶,唱青衣花衫的都是面目姣好的优童,这种雏伶本曰‘像姑’,言其貌似女子也。……兰芳便是当时百十个“像姑”之一。”

  这种伶人出入的所在称为“堂子”。1912年北京查禁“堂子”,此后艺、妓分流,戏曲从良,从业者遂忌讳其“堂子”出身。齐如山说:“兰芳离开这种营业,为自己名誉起见,决定不见生朋友,就是从前认识的人也一概不见。”直到1914年春他才到梅家拜访,感觉“梅兰芳本人,性情品行,都可以说是很好。而且束身自爱,他的家庭,妇人女子,也都很幽娴贞静,永远声不出户,我看这种人家,与好的读书人家,也没有什么分别”。这样两人才常来往。

  “堂子还要分个‘明暗’呢。‘明堂’可不是妓院之类的地方。名伶们痴迷于戏曲,但他们很清楚,男女之事只能在台上演,台下绝对要洁身自好。这在梅兰芳、程砚秋身上极其突出。一是他们内心清高;二是稍有不慎,即面临台下受辱的境地。” 清末民初堂子衰落,“恰恰在这个时候,梅兰芳从里面出来,投身于京剧,这就是他的幸运。但梅先生的气质也从中锻造而来,有火从来不挂脸。”章诒和告诉记者。

  “明堂”在民国前就是一所明星学校,“艺人教艺人学艺”,唯有达官显贵、政客名家方可进入。贵宾身边伴着艺人陪听戏、陪唱戏、陪乐,艺人察言观色,善解人意,同时也就有了“对角色对人物的体验”。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梅兰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