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片棕榈叶:1964年 第十七届
金棕榈奖:
片名:《瑟堡的雨伞》
英文片名: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导演:(法国、德国)雅克·德米
在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评委们没有像以往一样将目光锁定在那些主题严肃的艺术电影上,而是将它授予了这么一部浪漫唯美的法国音乐片。《瑟堡的雨伞》全片甜美抒情的歌声代替了对白,再加上华丽柔美的色彩,构成了这部优雅的歌剧影片。这是60年代法式浪漫爱情电影的经典,可以说是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并获得了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而当时年仅20岁的凯瑟琳·德纳芙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然而在这部电影播出后一炮而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赞誉以及追捧,从而一跃成为法国最耀眼的女影星。之后的德诺芙凭借着其日益精湛的演技和非凡的气质,慢慢的奠定了自己在法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的地位,更是被誉为“法兰西最后的华丽”、“法兰西电影的女神”。
评审团特别奖:
片名:《砂之女》
英文片名:Woman of the Dunes
导演: (日本)赖史河源宏
本片是导演赖史河源宏的第四部影片,也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在电影领域获得最高成就的作品。由于赖史河源宏是油画出身,所以影片在美工设计以及摄影方面简直是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与之媲美了,即使是现在看来也会有一种震撼而激动的心情。
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男人是如何一次次的想方设法的离开沙坑,也可以看到无懈可击的将动与静完全结合的电影画面,在黑白光影世界中体会其线条之美,或者是去关注一下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关系,暧昧、紧张、细腻,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又蕴藏着充足的爆发力。而影片的配乐方面也是相当的恰到好处,沙坑强暴时野兽般的人声,叹息般沉重的低音提琴,常常戛然而止的半音弦乐等等,似乎像是这个男人心底发出的绝望之声,像是社会压力之下人们最后的呻吟声……本片除了获得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以外,还入选了名片200部以及1964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一名。
第十八片棕榈叶:1965年 第十八届
金棕榈奖:
片名:《诀窍》
英文片名:The Knack-and How to Get It
导演:(英国)理查德·莱斯特
故事围绕着追求女孩的诀窍展开,托伦是一个玩弄感情的大骗子,而柯林却是个没有女人缘的男人。所以他处心积虑的想要学会托伦的那套追求女孩的诀窍,乡下女孩南西因为托伦的甜言蜜语而沉迷在他的这套诀窍之中,这也使柯林十分的嫉妒……究竟这个诀窍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影片是根据女作家安·杰利科的剧作改编的,但是却与原作的故事风格相差甚远,甚至是被改的面目全非。但不得不说的是,本片仍不失为一部佳作,在影片中,到处都流露着导演莱斯特独具匠心的讽刺以及极具荒谬感的喜剧风格,在叙事方面也精彩有趣,让一切都发展的合情合理,通过细节的描写更是丰富了故事的情节与人物的性格。这也证实了在那时,英国的喜剧已经有了世界很高的水准了。
评审团特别奖:
片名:《怪谈》
英文片名:Kwaidan
导演: (日本)小林正树
影片中四个神秘而荒诞的小故事均出自于小泉八云的日本鬼怪灵异小说名作《怪谈》。整个影片在恐怖的氛围中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在艺术处理上也颇具风味,从而形成了导演小林正树个人的独特怪异美学。像是在《雪女》和《无耳芳一》中,就运用了类似于舞台剧的场景布置来处理画面。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从故事、结构到镜头语言、从美术风格到音乐效果,都透露出了一股强烈的现代气息。在那一年,导演小林正树为世界影坛献上了这样一个色彩斑斓却又凄美诡异的人鬼共处的电影奇境。当然《怪谈》这部电影的影响还不仅于此,像是在后来的一些专门拍摄鬼怪的日本导演都受到了小林正树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似有脉络可寻的日本怪谈电影的映画传统。影片的导演小林正树是同黑泽明、市川崑、今井正等人年纪相仿的日本老一辈电影大师,他的作品多与古代传说与二战题材有关。而这部《怪谈》是他本人最为满意的一部。
第十九片棕榈叶:1966年 第十九届
金棕榈奖:
片名:《男欢女爱》
英文片名:Un Homme et une Femme
导演: (法国)克劳德·勒鲁什
影片讲述了一名赛车手与一位年轻寡妇,从互相同情、互相爱慕、互相需要,最后终于结为伴侣的故事。这部影片一经播出后,就一举成名,包揽了当年的戛纳的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也是身为导演的勒鲁什震惊世界影坛的惊世之作。虽然影片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主题也是千古不变的爱情,但是经过导演新颖而奇特的表现手法处理,在加上影像的流畅与格外清新,简直就达到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人地步。影片中对白很少,反而是优美动听的配乐表达了所有语言能够或不能够表达的情绪,堪称经典。影片中还采用了局部的彩色效果,而大部分的时间都采用了单色处理,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变化,在迷人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为观众营造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并列金棕榈奖:
片名:《绅士现形记》
英文片名:Signore e Signori
导演: (意大利)皮特洛·杰米
影片通过当时流行的分段式喜剧结构描述了三个发生在意大利某个小镇上的故事:托尼为了可以勾引到医生的老婆,自己假装成为了大人物;一个银行的小职员终于鼓足勇气离开了凶悍的老婆,搬到了情妇那里,结果这种行为非但没有人支持反而遭到了谴责,最后连工作也丢了;这个镇上有一个少女,因为行为出位令不少男子对她垂涎欲滴,可是她的父亲却告诉所有人,其实她还是个未成年人……影片用十分滑稽的表现手法,加上演员们的生动演出,来讽刺了这个小镇上一个不正常的心态:自己偷鸡摸狗是理所应当的,而别人这么做就是犯了滔天大罪。
评审团特别奖:
片名:《阿尔菲》
英文片名:Alfie
导演:(英国)刘易斯·吉尔伯特
阿尔菲是个享乐主义者,他热衷于把女人们搞得神魂颠倒以后始乱终弃。他的座右铭就是:尽可能地和各式各样的女人寻欢作乐。于是他凭着自己不赖的外表和油嘴滑舌四处的拈花惹草,风流倜傥的他以为自己是个常胜将军,却在一位寡妇那里吃了闭门羹。之后自鸣得意的他又去找昔日的那些女友和情妇们,结果却得到了冷漠的待遇,这时的他才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开始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部英国式的喜剧电影,故事的情节虽然夸张却又在情理之中。剧中的主人公虽是个享乐主义者,但是这一切却仿佛浮光掠影般马上就没了踪影。以为自己的魅力是永恒的他却不知其实别人早已将他置之脑后。看过影片后,观众会从阿尔菲的遭遇中领悟到了这么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看似会有收获的事情上面,平平凡凡才是真。一时的享乐,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幸福。
第二十片棕榈叶:1967年 第二十届
金棕榈奖:
片名:《放大》
英文片名:Blow-up
导演:(英国、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
这部影片是安东尼奥尼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无论从商业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这部影片都是成功的。同时这也是安东尼奥最卖座的一部电影,再次为他赢得了第2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殊荣。在这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典型的60年代的生活:性解放、嬉皮士文化、享乐主义以及那令人倍感亲切的日常生活氛围。影片中以一桩离奇的命案为线索,表达出了导演安东尼奥尼一直不断思考的关于“存在”的哲学命题,他再一次的对现在文明提出了质疑,以及对于“存在”虚无本质的肯定。
影片给观众出了一个没有谜底的谜,究竟生活中什么真,什么又是假的呢?生活的意义在于什么呢?也许就如同导演说的:“在我以前的影片里,我试图去叙述人类爱情关系中情感脆弱的方面,表达人类个性和别的方面的更多部分之间的联系。但是,在《放大》这部影片中,我则一点没有去表现这种主题,这是非常明显的。而我表述的是单独的人物和现实之间的联系,现实、事件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人物而存在的。”
评审团大奖:
片名:《巫山梦》
英文片名:Accident
导演: (英国)约瑟夫·罗西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知识分子纵欲以及禁欲的电影,影片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穿插了大量回忆以打破时间顺序的处理方法。其中史蒂芬罚下安娜和未婚夫威廉发生车祸之后的几场戏就插入了一大段的回忆。影片为观众讲述了主人公史蒂芬是个平民出身,通过自己努力苦学而成为了牛津大学的教授的故事。平日里史蒂芬受尽了贵族的气,在与贵族出身的安娜的接触中,他始终有着那种被歧视的感觉。在和安娜的温存中,他那种报复式的快感得到了尽情抒发的表现,将他的这种想法发挥到了极致。影片的结局主人公高潮之后,彼此若无其事、了无痕迹的冷漠态度,正是现代人类生活无奈的真实写照。全片并没有大起大落过,没有激烈的争吵,有的只是暗地里的勾心斗角。影片的极具讽刺的表现手法,除了令人拍案叫绝之外,更是耐人寻味。
并列评审团大奖:
片名:《愉快的吉普赛人》
英文片名:Skupljcai Perja
导演: (南斯拉夫)阿莱克桑达·佩特洛维奇
影片讲述了经营鹅毛业的波拉看上了另一位鹅毛商米塔的养女蒂莎,一往情深的他苦苦追求,却毫无结果。蒂莎嫁给了一个只有12岁的小男孩,后来因为丈夫无法满足她的生理需求,蒂莎逃婚了;之后波拉想要买下蒂莎,却遭到了米塔的拒绝,因为他只想一人独自享受蒂莎,于是蒂莎又逃跑了;波拉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蒂莎,并把她接回家与妻女一起生活,然而无趣的生活又迫使蒂莎逃往了贝尔格莱德;途中蒂莎还和货车司机打得火热,结果最终她还是回到了米塔身边。知道这一切的波拉无法忍受,在与米塔纠缠的过程中,开枪打死了他……这是第一部用吉普赛语发音的影片,故事真实的再现了关于吉普赛人的生活与爱情。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更是将吉普赛人粗狂而又充满激情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扮演男主人公波拉的费穆也凭借此片出色的表现跻身国际红星,从此星途一片光明。
第二十一届(1968年) (因法国“五月风暴”而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