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四十六届- 第四十九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3日04:18  新浪娱乐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四十六届-第四十九届

《霸王别姬》海报

  第四十六片棕榈叶:1993年 第四十六届

  金棕榈奖 :

  片名:《霸王别姬》

  英文名: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导演:(中国)陈凯歌

  作为首部折桂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无疑是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本片可以说是陈凯歌导演个人的千古绝唱。他聪明地选择了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来展现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来表达对人性的思考与领悟。因此使得该片不仅有着极强的历史纵深感,更具有细腻的男性情谊与史诗的格局,并且还将小人物在时代中所遭遇的悲欢离合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同时,陈凯歌还让同性恋成为这部电影中重要的类型元素,这完全可以视为电影艺术对中国世俗禁区的有力突破。

  本片叙述了梨园里一个前后延续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爱情”故事,段小楼、程蝶衣这两位名优与从良的妓女菊仙上演了一出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的情感“冷战”。爱与恨、痴与怨交织成一张情网,把他们都牢牢困在网中央,谁也挣不脱那一缕绵绵的情丝。而异性恋与同性恋之间对立的冲突,以及人在角色错位和面对社会灾难时的所显现出的多重性和两面性,都无一不揭示了“迷恋与背叛”这个复杂的人性主题。

  本片最让人难忘的是已去世的张国荣的表演,他把主人公的双重性格塑造得活灵活现,一举一动都颇显匠心。尤其他的眼神,在不同的对象面前简直能变换温度;面对段小楼无法掩饰住内心如火的爱慕,而和菊仙交锋时又冷若冰霜,更多的情况下则处于惶惑与矛盾中,深不可测。

  并列金棕榈奖 :

  片名:《钢琴课》

  英文名The Piano

  导演:(澳大利亚)简·坎皮恩

  《钢琴课》出自女导演简·坎皮恩之手,她所拍片子不多,但作品个个不同凡响。这部《钢琴课》以其对女性感触细腻的描写,优美含蓄心理的刻画,呈现出了独特的女性电影美学,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女性觉醒”意识的佳作。简·坎皮恩借助哑女埃达的那段钢琴之恋,既述说了人们对一个时代的缅怀,又表达了现代人对所遗忘的那种执着情怀的诗意呼唤。

  本片讲述了哑女埃达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她带来了女儿弗洛拉和心爱的钢琴。她优美的钢琴声打动了贝恩斯。贝恩斯提出用土地来换取钢琴,并让埃达去他家教钢琴。后来埃达同意了贝恩斯提出的以肉体接触换回钢琴的条件,并爱上了后者。斯图尔特发现他们的私情后,恼怒之下砍断了妻子的手指,但这仍未能阻止他们的来往。

  片中的三个男女都体现着各自的人性:辛苦劳作是斯图尔特的人生理念;贝恩斯有着毫无遮拦的野性和本能,像是未开化的原始森林;埃达对钢琴的迷恋,则是因为弹琴弥补了她语言的缺欠。霍利•亨特所演的埃达形象异常饱满,虽然她在剧中一句台词也没有,但其表现力却强得如同是呐喊一般。影片对埃达“红杏出墙”的观察多半是从女儿的视角来展开的,因此它的风格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和爱恨模糊的迷茫。

  评委会大奖

  片名:《咫尺天涯》

  英文名:Faraway, So Close

  导演:(德国)维姆·文德斯

  《咫尺天涯》是文德斯那部被称为经典之作的《柏林苍穹下》的续集,故事的重点从上一集里发誓要变成凡人的丹尼尔转到了他的好伙伴卡西奥身上。

  卡西奥也想变成凡人,但他想要变成凡人的动力不是爱,而是为他人谋利。尽管他可以晓得人类的想法,并且知道他们的生活哪里出了问题,但是他却不能对这些人的生活有一点帮助。卡西奥为此深感挫败。当一个姑娘死期将至却恍然不觉,变成凡人的卡西奥试图去救她,可这个姑娘最后还是死了。卡西奥看到以前的搭档丹尼尔现在成了一间匹萨店的老板,和妻子玛瑞安过着幸福的生活。变成凡人的卡西奥也有看护自己的天使,他在天使的看护下帮助黑帮分子通尼从犯罪生涯里摆脱出来,让通尼和失散的姐姐重新团聚。正当卡西奥为此而高兴时,传来了上帝要召回所有流散在人间的天使的消息。

  文德斯非常喜欢在城市里表现流浪的状态,将现代社会里孤独与疏离的状态描述得愈加生动。因此,流浪与疏离是文德斯电影永远的主角,他也籍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文德斯在《咫尺天涯》中以卡西奥俯视的角度观察德国统一后社会景观的变化。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四十六届-第四十九届
《低俗小说》海报

  第四十七片棕榈叶:1994年 第四十七届

  金棕榈奖

  片名:《低俗小说》

  英文名: Pulp Fiction

  导演:(美国)昆汀·塔伦蒂诺

  《低俗小说》可以说改变了整个电影史的发展历程,它让独立电影开始获得主流电影的认可。天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依据自己的喜好,融和了黑色电影、黑帮电影等多种电影的元素,然后将自己喜爱的人物、情节、对白、道具、歌曲等通俗流行文化注入其中,制造了这部充满了不少奇观的怪异影片。该片不但获得了当年的金棕榈奖,还成为电影人凡谈电影必然会提及的一部片子。

  《低俗小说》中发生的几件事,或多或少都跟黑社会有关联。可是这几件事情本身却是毫不相关的,每个故事之间也没什么具体联系。《低俗小说》彻底地将暴力美化或风格化。它让观众明白,你看电影是在娱乐,不要多想别的什么。借助本片,塔兰蒂诺轻松幽默地回顾了美国的电影史、音乐史和舞蹈史,加上黑色电影和硬汉小说中对待暴力和恶行的冷漠态度、强盗片的人物设计和格局、香港电影的激烈火爆动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奇迹与现实的混淆,使得《低俗小说》成为后现代的什锦大拼盘,达到了娱乐狂欢的效果。花哨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漫不经心地谈论琐碎问题的黑社会小混混,《低俗小说》看似随意拼贴,其实叙事结构有着不错的技巧。本片以独特的审美观反映暴力,独具一格的散点拍摄手法更是引领了时代潮流。这部影片在当时仅仅是塔伦蒂诺拍的第二部长片。可却让昆汀由一个藉藉无名的录影带出租屋小老板,成为纵横影坛的大导演,并且激励了无数影迷拿起摄影机,走上了电影创作之路。

  评委会大奖

  片名:《活着》

  英文名:To Live

  导演:(中)张艺谋

  《活着》被一部分人视为张艺谋个人最杰出的作品。此片不仅获得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光头明星葛优还凭借在片中的出色表演荣膺戛纳影帝,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影男演员。这部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以福贵一家子的坎坷不平的命运为叙事线索,讲述了这家人前前后后几十年遭遇的心路历程。而不同年代的遭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变迁,从解放战争到大跃进再至文革,最终,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非常麻木,失去了太多的东西,面对生活的困境,剩下“活着”这个基本概念了。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际遇,涵盖着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己命运无法掌控的内心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涩笑容。在福贵的一生当中,他一直是不可自决,从最初的纸醉金迷,到枪子带来的恐惧,直至儿子夭折时的悲愤控诉、女儿意外死去时的无可奈何的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酸甜苦辣——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牢牢控制。《活着》还有着史诗特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裹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却引人深思。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进而成为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所必须的忍受。活着就是忍受。

  并列评委会大奖

  片名:《毒太阳》

  英文名: Burnt by the Sun

  导演:(俄罗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毒太阳》虽然在金棕榈的争夺上败给了《低俗小说》,但随后在当年的奥斯卡上却获得了最佳外语片。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以悲怆的情绪创作了这部以上个世纪30年代苏联政治镇压运动为背景的作品。影片中无论是没落贵族米迪亚,还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经历着由政治运动带来的灾难,他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进行着迫害。

  本片的背景是1936年的苏联,透过民族英雄红军上校科托夫的遭遇,描绘了当年旷日持久的“肃反”运动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电影并未运用刻画政治现实惯用的冷峻色调和激烈斗争场面,而是将画面定格在晨风里包裹着香气的乡间、翻滚着金黄色呢喃的麦田、母亲吟唱的歌声、妻子的嫣然笑容和女儿的小小怀抱。可在这样浓郁温暖的氛围中,竟然隐藏着血泪与冲突,不安与暴力正一点点侵入到家园之中。

  对于前苏联历史上的这次政治事件,众说纷纭,有谴责的声音,有反思的声音,也有质疑的声音。导演米哈尔科夫没有做过多的追问和过于苛责的批判,而是平静地叙述了受害者面对祖国的反目和亲人的离别时那种无法言喻的痛楚与无法愈合的伤痕。为了反衬出主题的残酷,米哈尔科夫在影片中还插入了大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将俄罗斯诗化电影美学与情绪感染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只有这种和谐而强烈的对比才能恰当表现出那种灼人的烈日。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四十六届-第四十九届
《地下》海报

  第四十八片棕榈叶:1995年 第四十八届

  金棕榈奖

  片名:《地下》

  英文名:Underground

  导演:(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95年夺得金棕榈奖的《地下》是前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政治史诗,充满了政治隐喻和人性灵魂的剖析审视。片中人物也都因为处在非正常的战争和所谓“革命”压迫下而变得人性扭曲。片中两个主人公,一个自私鬼,一个战争狂,他们进行的无疑是一种伪革命,假革命,披着革命的外衣来满足他们对暴力,对女人,对金钱,对名誉的欲望。本片跨度很大,从1941年一直到1992年,经历了二战到南斯拉夫的解体。影片讽刺了政治至上及英雄崇拜的社会,同时也把人性的黑暗狠狠地挖苦了一番。影片用库斯图里卡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影射了前南斯拉夫整个当代史,尤其是国家崩溃背后的道德危机。

  这部电影有着惊人的想象力,用黑色的叙事与角色的荒诞无稽的演绎表现出在黑暗的国度里人性价值的溃散与灵魂的脆弱,反思生存意义与透视战争的毁灭性。影片成功之处在于荒诞不经的叙事丝毫没有减弱影像精妙无比的隐喻,使整部影片游走于喜剧和悲剧之间。而且这部作品透漏出对逝去国家的怀念,在癫狂的笑声中隐约透出淡淡地哀愁。有天空的都市战乱频繁,没有天空的都市却最终脱离世界自成一方乐土。当老友重聚,所有怨恨与隔阂全部消弭,大家在那片极乐岛上恣情欢乐时,不要忘记“曾经,有一个国家叫南斯拉夫”……

  评委会大奖

  片名:《尤里西斯生命之旅 》

  英文名:Ulysses’ Gaze

  导演:(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是为配合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而特别拍摄的艺术电影,是荷马史诗《尤里西斯》的现代版本,总共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方言。电影跟随一位流亡美国多年的希腊导演的脚步开始讲故事。这位导演回故国放映他备受争议的一部影片,而他的真正目的是寻找三卷失落多年、据说是曼拿卡兄弟在电影艺术萌芽初期拍摄的反映百年前巴尔干人民生活风貌的电影底片。他登上一艘开往德国的货船,在贝尔格莱德获悉胶片被送往萨拉热窝。他终于找到萨拉热窝电影资料馆馆长,受战争影响,馆长已经不可能放映这些影片。导演结识了他的女儿,两人一见倾心。在萨拉热窝街头,随着几声枪声,导演的一位朋友已倒在血泊之中,他发出撕声裂肺的哀嚎。

  电影表现了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导演对历史和人民的人道关怀,影片中残破的风景和动荡不安的人心都透漏出绝望和悲凉。通过主角从南欧到东欧追寻电影的过程,导演用真实、虚幻交错的手法对巴尔干岛诸国的复杂历史和分裂现状作出各种反省和思索,最后在遭受战火摧残的萨拉热窝找到了答案。导演将整个寻影过程笼罩于绝望悲凉中。片中出现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物象,如遭战火洗劫后的影城、多瑙河上巨大的列宁雕像等,均呈现出一种“凝视”的政治涵义。在这部政治性甚浓的电影作品中,安哲罗普洛斯擅长的长镜头运用仍然让人眼亮。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四十六届-第四十九届
《秘密与谎言》海报

  第四十九片棕榈叶:1996年 第四十九届

  金棕榈奖

  片名:《秘密与谎言》

  英文名:Secrets & Lies

  导演:(英)迈克·李

    《秘密与谎言》是一部有关阶级、种族和家庭的影片,比较典型的英国小制作风格,叙事朴实,表演也很生活化。甚至它所启用的演员也都是长相一般、不甚出名。此片不仅获得当年金棕榈奖,扮演辛西娅的布伦达·布莱森也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低成本的讲英语的欧洲片由英国著名导演迈克·李执导。他又一次将平凡人所遇到的奇妙事物刻画的相当深刻精彩。

  片中的主人公霍顿斯是一个智慧的中产阶级黑人女性,她是一个被收养的孤儿,但现在她决定去找亲生母亲。但是她沮丧地发现亲母是一个白人而且是工人阶级。辛西娅很快就相信了霍顿斯,她们建立起了友谊,而且这也给了辛西娅以动力。但是霍顿斯发现自己介入并改变着一个已经杂乱无章的家庭。

  优美的音乐,优美的伦敦口音,随口说出的诙谐语言,善良淳朴的人物,看似波澜不惊,却暗潮涌动的剧情,构成了这部精彩的电影。影片围绕着住在两栋属于不同阶层的房子,却又被家庭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一家人展开,而那个黑人私生女则是这个家庭不得不面对他们生活的“秘密与谎言”的催化剂。但影片并没有试图在种族关系的政治问题上多下功夫,它只是一部有关家庭困境的喜剧。影片最动人的场面之一是艺术行家欣赏的长达9分钟的长镜头,她描写这位白人母亲终于同意会见她的女儿,并且说出其出生的真相。

  评委会大奖

  片名:《破浪而出》

  英文名:Breaking the Waves

  导演:(丹麦)拉斯·冯·提尔

  《破浪而出》是一部充满19世纪勃朗蒂式的浪漫阴暗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苏格兰北部岛上一个笼罩着浓厚宗教气息的村子里,虔诚的宗教信仰者的年轻姑娘贝丝遇上了石油工人简,他们深深相爱,但不为岛上的居民接受。简因为钻井事故而下身瘫痪,于是他要求贝丝离开自己,去和别的男人生活,但这爱的牺牲也将贝丝推入精神崩溃的深渊并最终将她毁灭。

  影片分了八个章节,包括:贝丝的婚礼、和简一起生活、独自生活、简的病情、怀疑、坚信、贝丝的牺牲、葬礼。从婚礼到葬礼看来的确有点讽刺。这几个章节的开头都有一幅美丽的风景和一首动听的音乐来衬托整个故事,那风景的色调有点像油画,音乐也感觉很舒畅。表现出每一个章节的情绪。

  本片是拉斯·冯·提尔《良心三部曲》的第一部,片中有着他惯用的导演手法,简单的人物、情节,摇摇晃晃、随心所欲的镜头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简单中的不简单、平凡中的极端的人与事。如果说拉斯在本片中有强烈的批判和谴责,那就是在面对顽固的传统约束时,人性深处迸发而出的强烈欲望激情,与之发生尖锐而无法调和的矛盾,同时在更高一层的哲理高度质疑了宗教的偏执和对人性的压抑。扮演贝丝的艾米丽·沃森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虽然是初登银幕,就已经显示出炉火纯青的非凡演技。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