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片棕榈叶:1997年 第五十届
金棕榈奖
片名:《鳗鱼》
英文名:Unagi
导演:(日本)今村昌平
《鳗鱼》是今村昌平导演继《黑雨》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杰作,在1997年摘走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这部电影相当另类,虽然故事算不得温情,但是却有以往所没有的暖意!剧情描述中年男子山下杀掉了与人通奸的妻子,八年后出狱的他在小镇上开起理发店来维持生活。一天救了企图自杀的女人圭子,并让她留在店里帮忙。山下关怀和照顾让圭子渐渐萌生爱意,但山下却以有过失败的婚姻和曾经的杀人经历做借口,狠心拒绝了圭子的求爱。直至圭子发现怀孕,圭子过去男友找上门来时,山下才突破心理障碍接受了圭子的感情。
影片是一个关于“再生”的故事。背负着杀妻罪心中埋着伤痕的男主人公和曾经沉溺于肉欲自杀未遂的女主人公,俩人相遇相爱,内心的创伤渐渐被治愈,从而更积极地面对人生,迎接新的生活。除了两位主人公,导演将其他配角们也刻画得有声有色。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营造出一种微微压抑的特殊气氛,而这令结尾的高潮部分更显得酣畅淋漓。
今村昌平不愧为关怀女性的大师,在他的电影里看不到半点女权的影子,他眼中的女人或者说是日本女人本身的生存状态,永远是焦虑、卑微、压抑和坚强。片中没有任何起伏的叙述,即使展现主人公内省意识所动用的迷幻效果,也只是倏的一声从眼前飘过,生怕打扰了观众跟着导演叩问人性的深层思考。
并列金棕榈奖 :
片名:《樱桃的滋味》
英文名:A Taste of Cherry
导演:(伊朗)阿巴斯o基亚罗斯塔米
《樱桃的滋味》表现了寻找死亡时发现生命的奇妙历程,探讨了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中”对生死的看法,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在世界影坛引起轰动,摘取了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即将结束时,是一个固定机位的镜头,长时间地对着躺在坟墓里百感交集的主人公的脸,随着电闪雷鸣,主人公隐约的泪光在黑暗中断续闪现,淅沥的雨声调节着万籁无声的画面,营造出庄严的仪式感。随后,出现了长时间的黑画面,让人思考:他会愿意放弃如樱桃般的生活吗?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哲学思考与美丽樱桃凝成一体,可谓风格独具。就在观众陷入深深思考之时,阿巴斯忽然用颗粒粗糙的记录片影像解构了之前花足心思营造的一切意象:摄影机、导演入画,告诉观众这只是拍戏。
阿巴斯兼具着诗人的敏锐与哲学家的思辨,用含蓄的感性手段去到达彼岸的理性,在他的世界中,人类之间的沟通困惑,生与死的存在困惑,始终是他的影像要表现的两大主题。影片的很大部分关于生与死的对话都是在车上由两人对白所完成的,在拍摄这部分时,摄影机的视角总是对准人的侧面,这样在交替中,远景中的美丽自然景象总是能够入境,在摄影师出身的导演片中,这些自然影响总是充满着队生命的礼赞,所以这种摄影视点的选择也无形中凸显了生与死的较量,生活是美好的,自然是那么美丽,死亡应该却步。
评委会大奖
片名:《意外的春天》
英文名:The Sweet Hereafter
导演:(加拿大)艾顿o伊戈扬
《意外的春天》是加拿大著名导演艾顿o伊戈扬编导的一部悲剧片。影片讲述加拿大一个小镇的一段悲伤经历。有一天女司机德里斯科尔开的汽车掉入冰湖,车上14个学生死亡。本镇律师斯蒂芬斯联合死亡学生的家长开始了对汽车公司的漫长官司。
作为伊戈扬的第一部改编作品,《意外的春天》继承了他的电影中一贯存在的结构与概念:交错复杂的叙事结构,精雕细琢的影像勾画,主人公们平静外表下潜伏着的巨大压力与内心冲突。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伊戈扬这次并没有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一个可供追溯的临界点,而是直接以一种探寻和观察的方式揭示了汽车事故背后的悲剧背景。该片最值得一提的要算是其独特而复杂的时间结构了。一个平静小镇上发生的一起汽车事故是全片的中心事件,但导演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一事故的前因、经过、结果,而是通过不断的闪回让叙事在三个不同的时空间相互自由的结合与交叉。把事故前后小镇中不同的人事交错呈现,并时不时地穿插进律师对自己与女儿关系的回忆。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暗合了回忆时那种无序的意识流动,观众在目睹不同人的叙述和回忆后渐渐丰满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同时了解了小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命运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片最触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对伤痛的刻画,对人生中无法挽回的痛楚,伊戈扬在此做了最动人的描写。
第五十一片棕榈叶:1998年 第五十一届
金棕榈奖
片名:《永恒的一日》
英文名:Eternity and a Day
导演:(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永恒的一日》是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名作。影片用幻想、回忆与现实进行三重交错,畅快淋漓地表现了生命与永恒这个命题,不但延续了安氏对文化寻根的意念,还细细地勾勒出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指出人类所欠缺的情感交流和家庭回归的必然。安氏惯有的长镜头力度丰厚,使得本片成为他感情最为内敛、但表现力丰富的作品。
本片讲述一个老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中的告别和回忆,但和一个阿尔巴尼亚男孩偶然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一生,在纯净的生命之爱中,体验到突破有限词语的超脱,以及和命运的和谐。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岛上,除了天空、爱琴海、建筑、诗歌这些具有希腊精神象征的事物,我们还可以看到婚礼、街道、边境线、生活场景、社会百态等人文景观。
这是一部蕴涵淡淡忧伤的诗意电影。安哲罗普洛斯导演叙事与剪切非常精妙,布景和表演带有一些舞台剧风格,剧中的台词和对话回味悠长。最令人叫绝的是老人脑海中的景象与现实交融合一,既带动了故事的发展又引入了回忆,如此表现手法突破了一种可能性,实在大开眼界。母亲的召唤,妻子的思念,诗人的共鸣……老人与孩子,某日的聚会……众多的场景与元素如非直线的情节发展中的切入点,最终由老人行动与想象串联到一起,形成了诗意般的永恒一天。
评委会大奖
片名:《美丽人生》
英文名:Life Is Beautifu
导演:(意大利)罗伯托·贝尼尼
不是渲染死亡,就是介绍血腥,这似乎有关二战时期的影片的两个共同点。但这些在《美丽人生》中没有直接体现,而代替它们的是更多的欢笑和泪水。本片由意大利国宝级导演罗伯特o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肺腑。
本片故事很简单:活泼乐观的意大利青年圭多是个犹太人,他来到小镇阿雷佐遇见了心仪的姑娘多拉,经过几番巧遇和努力,他终于与多拉结婚,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约书亚。可是,好景不长,纳粹在约书亚五岁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试图让约书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时,圭多惨死在纳粹的枪下,而约书亚得到了“游戏”的最高奖赏。
一部反映战争的片子,却不去描写战争的残酷与不人道,而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来展示,并且以一种喜剧的手法来表达。这正是罗贝托o贝尼尼的高明之处。他避开了常人所想所感受的,以一种非常规的表现手法来反思战争省视战争。罗贝托o贝尼尼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颇有点卓别林喜剧的效果。这种处理彰显了意大利人开朗的民族性,并且用逗笑效果甚高的奇想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使人在观赏时感到内心愉悦,看后亦深觉酸涩。其中,情节编排巧妙和主角个性鲜明居功至伟,贝尼尼和小童星的精彩演出亦处处见火花。
第五十二片棕榈叶:1999年 第五十二届
金棕榈奖
片名:《罗塞塔》
英文名:Rosetta
导演:(比利时)尚·皮耶尔·达内、吕克·达内
达内兄弟的影片都有纪录片的风格,这部让他们首次获得金棕榈奖的《罗塞塔》也不例外。这次他们把镜头瞄准了一位长期受失业困扰的女工。影片说的是刚满十八岁的女孩罗塞塔刚在工厂过了试用期就被厂方给开除了,她的心情非常非常的沮丧,更为未来的生活感到不安,她住在毫无安全感的活动屋里,不但要养活自己,还得养她那酗酒成性的母亲。面对悲惨环境,她只有一个选择:为生活战斗下去,不然就选择死亡!这部影片表达出社会如果无法保障青年工作的权益,就有可能让他们走上犯罪之路的主题。 本片绝不煽情,也没有试图美化主人公罗塞塔的灵魂。该片通过手扛摄影机跟踪拍摄,以非常写实的风格和快速的镜头切换,呈现了一幅凄惨冰冷的画卷,从而映衬出残酷无情的现实社会。随着人物的动作与情节的缓急,摄影机的节奏是不断变幻的,我仿佛始终跟在罗塞塔的左右,如此的接近她,接近她的生活。而她眼神中闪烁的不安和胆怯正说明了她对未来的怀疑。《罗塞塔》里既没有愤青式的逆反,也并非毫无希望的一片黑色。片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镜头:罗塞塔总是在草坪的一个洞口处换鞋,脱下,穿上,反反复复这样做着。其实,这正是无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写照:冷静里透着股习惯性的麻木,无奈里又多了些未被全然磨灭的希冀。
评委会大奖
片名:《人,性本色》
英文名:L’Humanite
导演:布鲁诺·杜蒙
《人,性本色》这部影片更多地凸现出冷静压抑气息,而这正是本片导演布鲁诺o杜蒙的个人风格。该片两个半小时的片长,缓慢冗长的叙述,对日常生活细节事无巨细不厌其烦的刻画,无不考验着观众的耐性。故事以一个偏僻的法国西北部小镇为背景,一个木讷单纯有些自闭的警校少尉法拉,还有他爱慕的女邻居女子,以及这个女人的男友。世界仿佛就这么几个人。然而,一桩人命案,让这个宁静的封闭空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本片是一部充满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尽可能排斥一切主观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与抒情描写,以严谨写实的画面展现生命最本能的原始状态。片中与情欲和凶杀有关的情节,在电影中的的表现都是赤裸裸的,没有丝毫修饰与回避。布鲁诺o杜蒙通过这部影片对现实生活的细节进行绝对的客观单纯地描摹,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反映了一种随意观察到的庸俗的自然,而正是这种庸俗的自然还原了人性的本质,就是一种潜藏在人性深处的动物性。
有趣的是,本片的男女主角本来都是业余演员,男主角艾曼纽o斯高顿在现实生活中是一退伍军人,同剧中的法拉一样也是个有些自闭的人。影片中,他传神地表现出法拉迟钝自闭的特质。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这就是他自己。令曼纽o斯高顿没想到的是他凭借此部影片一炮而红,成了多少专业演员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戛纳影帝。扮演朵蜜诺的女演员塞夫琳o卡尼尔是个冷冻食品工厂的女工,也是首次登上银幕就摘下全球瞩目的戛纳影后桂冠。
第五十三片棕榈叶:2000年 第五十三届
金棕榈奖
片名:《黑暗中的舞者》
英文名:Dancer In The Dark
导演:(丹麦)拉斯o冯o提尔
《黑暗中的舞者》丹麦天才导演拉斯o冯o提尔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是一部引起爱憎两极反应的准歌舞片,获的戛纳金棕榈大奖。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利坚,身为单身母亲的捷克移民塞尔玛在乡村工厂工作。她对音乐有着无限激情,对好莱坞音乐喜剧更是兴趣浓厚。可视力正的衰退让塞尔玛有说不出的心痛,而且她的儿子因遗传的原因而患上了与母亲一样的疾病。如果她挣不到支付动手术费用的金钱,她的儿子也难以逃脱成为盲人的命运。有关她命运的一场戏已逐渐走到了复杂的结局……片中的塞尔玛坚强而乐观,她像战场上的孩子一样,时时刻刻躲避着不幸,可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出现奇迹,黑暗的世界最终埋没了她倔强的身姿。
本片的处理别具一格,完全不同于传统歌舞片,有些段落让人难以忍受,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感人场面。虽然拉斯o冯o提尔是以牺牲奉献的母爱为主题,但让人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希望,哪怕只能在黑暗中,也可以跳起优美的舞蹈。在这部片中,音乐的部分几乎是由主人公的歌声来完成的,没有豪华的场面,没有漂亮的面孔,没有经典抒情的旋律,没有美轮美奂的舞蹈,只是一个人在尽情地歌唱,完成生命的绝唱。有着“冰岛女神”美誉的歌手比约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惊叹,尽管她此前从未演过电影,但她的演技真是不赖。
评委会大奖
片名:《鬼子来了》
英文名:Guizi Lai Le
导演:(中国)姜文
《鬼子来了》的遭遇真是曲折。这部姜文耗尽心血的电影,虽然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大奖,可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在影院公开放映。不过令人意外的是,《鬼子来了》反而在日本——这个当年侵略者的国度公映时——取得了不错的佳绩,甚至还获得了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
《鬼子来了》的故事发生于临近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日占区挂甲台村,一天夜里,寻思事的村民马大三被要求妥善监管两个战俘,其中一个是鬼子花屋小三郎,一个是汉奸翻译董汉臣。可想而知,让一个村民在日占区监管日军战俘是多么的具有戏剧性与荒诞性。在《鬼子来了》中,姜文用纪录片风格的表现手法,给了我们一个荒诞的生存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在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没有遵循他们应该遵循的规则。他的意思很明显,在那样一种异常的条件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仅仅为生存而生存。要说反省,中国人首先该反省的正是自己的这种生存哲学。靠抗争可以生存,靠隐忍也许也可以生存,但靠幻想和不切实际的希望绝对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