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徐峥[微博]老师的电影课】年轻导演如何成为徐峥?
1.“站得稳”——扎根到观众中去,了解观众进电影院的诉求是什么
徐峥说有次听身边的几个年轻导演聊天,讨论观众爱看什么,徐峥忍不住跟他们说:“你们是不是应该到电影院去,你站在票房间旁边,你看观众买电影票的时候他是什么状态?”——因为徐峥自己就这么干,“这个说‘我们看这个干嘛?’,那个说‘我要吃爆米花’,或者‘你去给我买点儿水去’……你得了解他那个心态,进电影院的诉求是什么。”
《泰囧》上映期间,徐峥也会去电影院看看观众的反应,有一次电影院扫地的阿姨就拉着他说:“哎呦,你这个片子拍的好,怎么这么多人看!”还找徐峥投诉要加班费,“因为通常情况下,电影院整片放映完毕放字幕的时候场灯就会亮了,她们就进去了扫地了,结果观众看完《泰囧》都不走,走字幕的时候,观众还在影厅里等‘彩蛋’,导致阿姨换场扫地的时间被压短了,她扫地来不及(要付出更多体力来提高效率),找经理要加班费。”
还有一次,徐峥在厕所间听影院的两个保安聊《泰囧》——“哎呀,这个电影就是搞笑,没什么意思,就是搞笑。”
在上海的一个小面馆里,徐峥压着帽子自己偷偷吃面,听到后面几个人聊《泰囧》里做葱油饼那段“哎呀,黄渤[微博]这个演员太好玩儿了!”徐峥爱琢磨这些观众的反应,“你知道吗?在芸芸众生当中,他们看电影,其实捕获的是特别直接的东西。”
2.“看得远”——我是带着信仰做电影的,或者你也可以说我鸡贼
徐峥有没能实现的演员梦——“我在做电视剧演员的时候,特别想拍《六人行》这样的片子,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剧本,我觉得其实我非常适合演《六人行》或者《人人都爱雷蒙德》这样的片子的男一号,我觉得我就是这样一个演员,我演这样的戏,我可以演的很好,而且我可以让所有人都很喜欢我,这个是我喜欢的,家常里短当中见真情。”
徐峥的老东家CAA经纪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罗异接受采访时就说:“宁浩[微博]最早是徐峥介绍给公司的,他说我看过这个导演的一个剧本,非得演不可,特别有趣——这就是《疯狂的石头》。杨庆(注:由徐峥监制和主演的小成本喜剧电影《夜-店》的编剧和导演)也是徐峥推荐给公司的,说他认识了一个年轻的编剧,特别有趣,他可以当导演。”
徐峥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完全在他的预估之内,“当时在看剧本的时候,这个电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演员,这个导演我也不是很熟,就是这个剧本很好,我一定要参与,零片酬我也要去,结果我就去了,这个跟我的预测也有关系。”
杨庆后来在采访中回忆,是他的一个同学把剧本给徐峥看了,徐峥非常喜欢,就约杨庆见面,最开始只是想帮他和投资方之间搭线,但杨庆力邀他出演其中一个角色,徐峥也爽快答应。
在《搞定岳父大人[微博]》里为新导演的李海蜀[微博]当监制,李海蜀对他的印象是“很好接触、很照顾剧组”。“我们是低成本电影,徐峥既是监制也是主演,方方面面为我们做考虑,也没有提很多明星大腕的要求,现场也会主动跟别的演员交流、调整气氛,拍喜剧现场的气氛很重要。加上他是监制,他就更加没有束缚的提一些意见和建议的,甚至给别的演员进行一些指导。”
徐峥这么解释他为何老爱做这种成人之美的事:“我演戏比较早,所以我在这个圈子里做事情,其实还是带有一点点信仰的,这个不是拔高我自己。我碰到过很多投资人跟我讲投电影什么的,说的那些让我觉得这种人没信仰。我倒是反而碰到过一些老的香港电影人,很认真跟我聊想拍什么电影,我觉得他们有信仰,他觉得他要为这个行业作出一些什么来,所以我觉得我也是。”
“一方面你也可以说我鸡贼,因为我本身是演员,我知道演员是一个很被动的职业”徐峥特别希望找到自己能找到一个导演彼此之间完全信任、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就像罗伯特-德尼罗和马丁-西科塞斯那样,我可以交给他那样演,其实那样是最舒服的。”但是徐峥没有找到,这也是他自己当导演的动机之一,但同时他另一方面也一直致力于“尽我最大的努力,让那些有才华的导演,有更大的空间能够走的比较好。”
《黄金大劫案》的新人男主角雷佳音也是徐峥“发掘”的。 雷佳音是徐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同事,彼此其实并不了解,但一起唱了一次KTV后,徐峥发现了他身上那种阳光灿烂的特质,于是大力举荐给了宁浩,雷佳音后来在采访中笑称“对于徐峥哥、陶虹[微博]姐,我欠他们一辈子。”
3.“视野广”——我觉得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是一个发烧友
和别的导演不一样,徐峥的微博“屈尊”关注了很多在这个行业里、但可能并不是导演那个圈子里的人,比如合作过的电影公司的发行或者宣传人员、院线或影院工作人员、采访过他的媒体记者、素不相识但在圈中小有影响力的影评人——简单的说,你如果把他关注的人都关注一遍,基本上不会漏掉任何在当下中国电影业界任何一件小有影响力的事情。
电影之外的热点他也关注,比如他和大多数中国观众一样关注《中国好声音》,尽管那个时候他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在半年后也创造出了另一场可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相媲美的“大众狂欢”。
在《中国好声音》决赛后徐峥发了条微博,像娱评人一样总结了这场狂欢:“这个结果定位很准确,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赛制的变化,选歌的调整,到整台演出的商业氛围,媒体的干涉,广告的嚣张,数据公布的草率,包括微博上听到的各种声音,都具有中国特色。这,才是真正的,当今中国的声音!”
尽管如此,徐峥仍然觉得自己的视野范围太狭隘了,“阅读量还是不够,应该去了解更多。因为我觉得成熟的表现就是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你个人,并且了解你个人跟世界的关系。你越客观,你的观点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同。如果你要做大商业片,就应该有这样的立场,否则你的“三观”偏了,马上就有更多反对的声音。”
很多和徐峥合作过的导演、演员都称赞徐峥观片量大,但徐峥觉得这事只是“基本功”,没有多了不起,“我觉得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是一个发烧友,但是我后来发现不是。比如说有的人合作,我说这个电影你看过吗?他说没看过,我说那你这个电影你看过吗?他也说没看过。咱们是一个从业人员,你不把奥斯卡,或者欧洲几大电影节,所谓得奖片,全部都捋过一遍,没有达到这个量的话,怎么能有质变呢?包括甚至有一些好的演员或者导演的专题,所有的影片要全部集中看一遍;甚至应该去分析一些电影,拆开了,把它暂停、倒过去放;甚至根据一些剧作的书,然后再去看一些片子……这都是基本功。”
徐峥对电影工业的长远发展也有自己的考量,“我去参加有一个幕后英雄盛典,就是全部是行业内的幕后英雄,然后我就发现,第一,只有得奖的幕后英雄才去,第二,去的演员很少。第三,媒体也没有那么重视。其实这个是需要大家一起来推动的。如果我们电影永远仅仅是在卖演员的脸的话,我们的行业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特别低浅的状态。我问举办人为什么演员来这么少?他们说,演员说来的话要出场费多少钱,要排在第几个什么的。我一听真是笑话!我觉得他们真是不懂啊,一点那个意识都没有,就像一个刚刚被炒红的一个那种一个小歌星一样,没文化。没文化他成不了行业之内有位置的一个人。而且我跟我的幕后团队说,我说你们要有那样一个意识,不是说为了宣传自己,而是要让大家、要让媒体关注到,幕后的团队,其实对电影的制作是很有用的,哪怕我们只合作了一次,我们下次没有合作,但是起码对其他的电影,或者对其他的年轻的这个导演推动是能够做点儿什么事儿。”
【结语】《泰囧》——一部合格的类型片能在十几亿人的市场里掀起这样大的风浪;徐峥——一个初次转型当导演拍长片的演员居然站到了所有学院派大导的肩上,这无论如何都是件有点“奇葩”的事。但反过来看,如果我们都觉得《泰囧》和徐峥其实很“正常”的话,那么,“奇葩”的可能是整个中国电影的环境。《泰囧》是火了,可是然后呢?……
对于此刻的《泰囧》和徐峥,最健康的需要是一个“正常”的电影环境,既不把他们当成“特例”,也不捧成“神作”。只有环境正常了,更多“正常”的导演才可能更顺利的走出来,而不被视为“奇葩”。而最噩梦的环境是——徐峥一人承受着十几亿双眼睛的注目,孤独地站在钢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