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百年”专题顾问陈山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引题)《新京报》“中国电影百年”专题顾问陈山接受本报采访:
(主题)以“上海智慧”重振影业辉煌
[观点]
“中国电影百年”专题顾问陈山:应该说上海电影充分积累了好莱坞的电影观念,这种上海资源是一笔无形的财富。香港电影就深得其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香港电影都是通过学习和借鉴上海的经验灵活运用到所需要的电影制作中……上海凭借当今雄厚的文化资源正是有这个能力更是有这个义务作一个表率。这是我所希望的,运用上海智慧重塑中国电影的辉煌。
[访谈]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及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以当时最发达的工商大都市————?上海作为电影基础的大本营,使得中国电影的题材、审美都是十分城市化的;电影的主题以及价值观念也都是处于较为激进的状态中。社会的变革使得中国电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放后的上海电影与三四十年代鼎盛时期已有很大的落差。
陈山表示:“在这里我们就要谈一个有关上海经验和上海资源的问题。应该说上海电影充分积累了好莱坞的电影观念,这种上海资源是一笔无形的财富。香港电影就深得其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香港电影都是通过学习和借鉴上海的经验灵活运用到所需要的电影制作中。比如《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花样年华》等等,甚至用书写上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演员的传奇丰富自身的电影题材,比如《阮玲玉》。这些都是借鉴上海经验的成功范例。
而那个时代与世界比肩的优秀电影作品,更为中国电影做了一个丰碑似的表率,《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等等影片在电影美学上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它们都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中国电影是中西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生长起来的,陈山表示:“上海作为文化大都市,它是非常大气的,拥有巨大的融合能力,这一点不容忽视。因为对于电影来说融合其实比革新更重要。你看中国默片时期的顶峰之作《神女》,它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的影子。而产生这种融合力的一种关键黏合剂还是上海文化区的大市场效应,比如:南京路文化、弄堂文化、移民文化、甚至上海的饮食文化以及流行文化等等。”
“到了中国电影一百年的这个点上,达到了发展的最关键时刻,有许多需要突破的地方。”陈山说:“主要是两个方面,除了电影本体行为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各方重读电影史也正是针对观念的变革。其实,有时候固定在电影圈内的人看问题会因为视野有限有自己的局限性,而电影圈外的人共同来读,这种新鲜的智慧和冲击力是打破既有规则和视角的,《新京报》的这次电影论坛正是如此。”
随着电影媒介制作方面的壁垒日益打破,拍电影进入了影像全民化时代。陈山说道:“每个中国人都有权像所谓的内行那样来发言,我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成为自由发言的行为开始。论坛绝不仅仅是电影史学界的一种怀旧姿态,上海凭借当今雄厚的文化资源正是有这个能力更是有这个义务作一个表率。这是我所希望的,运用上海智慧重塑中国电影的辉煌。”本报实习记者张悦
内容由《新京报》独家提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