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最后影像:塞林格引领我走过迷惘

2014年02月11日09:52  东方早报
霍夫曼在纪录片《塞林格》中接受采访,这是他生前最后的影像资料。 霍夫曼在纪录片《塞林格》中接受采访,这是他生前最后的影像资料。
《塞林格》于去年9月上映,最近因霍夫曼的去世而再次成为话题。 《塞林格》于去年9月上映,最近因霍夫曼的去世而再次成为话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J.D.塞林格于2010年辞世,以他个人生活作为重要主题的纪录片《塞林格》于2013年9月上映,该片上映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最近,这部纪录片又重新被提及,原因是一周前去世的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曾作为受访者之一出现在这部影片里,而这也成为了霍夫曼“本尊”最后留给观众的珍贵影像。

  塞林格是美国文坛巨匠,这位离群索居的作家自1965年后便在文坛销声匿迹,他受访时曾说,“出版是对我隐私的一种严重侵犯”。在这位极其重视个人隐私的作家身后,纪录片《塞林格》却曝光了他从未公开过的照片、私人信件、二战期间的手写日记,及150篇“核心友人”的采访片段。霍夫曼在片中说,“就算怀抱超凡的能力,也拥有隐姓埋名的权利”,这句话恰恰戳中该片被争议的要害。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不管生前身后,始终逃脱不掉大众渴望对其隐私一窥究竟的需求。

  塞林格的去世让电影推倒重来

  长达2个小时的纪录片《塞林格》由《野蛮告白》的编剧暨执行制片夏恩-萨雷诺担任制片及导演,作为塞林格的狂热粉丝,他参考了由塞林格的终生挚友保罗-菲茨杰拉德提供的此前从未曝光过的照片、私人信件及二战期间的手写日记,历经9年拍摄,集结150篇塞林格的“核心友人”访问片段而成。塞林格过世那天,萨雷诺刚刚完成了纪录片的初剪。

  萨雷诺最初买下了《塞林格传》的版权,是想改编成传记电影。在为电影整理素材四处访问时,他意识到塞林格的同代朋友都已上了岁数,用纪录片的形式留下史料才是当务之急,就此,萨雷诺开始了一段原计划为6个月,最后延展到了整整9年的制作历程。其间,他为一些好莱坞大制作创作剧本,再把赚来的数百万酬金都花费在了这部纪录片上。在塞林格去世前,很多他的友人都拒绝接受采访,生怕冒犯这位行事低调的大师。直到塞林格去世后,他们终于松口。

  “他过世那天,我走出了Technicolor大门,手里拿着最终拷贝,混音、转录、校色都已完成。大概三天后,家里电话响了,打来的那位与塞林格有非常深的私人关系。他不为大众所知,但我已经追访了他很多年。这位仁兄当时说,‘你什么时候能来?’”塞林格的去世,让这部已经制作完成的纪录片不得不重新开始,虽然摄制组中的人都希望电影早日面世,毕竟,这时机再好不过。剧组开始忙活了起来,再联系了一遍所有之前拒绝采访的人士,最后拿到14段新采访,长度从3小时至7小时不等。于是,已经剪好的母带又被重新拿到剪辑房。最终,萨雷诺采访到的来源多达150处,以至于他又同畅销书作家大卫-希尔兹合力编写了一本七百页的传记书《塞林格》。

  越是希望被遗忘越是有人记得

  塞林格一贯以低调著称。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就逐渐淡出公众视野。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大获成功后,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买下90多英亩土地,践行主人公霍尔顿的愿望,“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远离“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过起了隐居生活。他曾在1974年接受采访时说:“不再出书使我得到了一种美妙的宁静。出版是对我隐私的一种严重侵犯。我热爱写作,但我只为自己和自己的乐趣而写。”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纪录片《塞林格》一片中重要主题就是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与几个女人的关系——有的是柏拉图式的,有的则不是。导演找到了其中两位女士,说服她们坐在镜头前接受采访,一位是珍-米勒,她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佛罗里达州遇到塞林格,她激发了塞林格的灵感,令其得以创作《为埃斯米而作: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这个故事;一位是乔伊斯-梅纳德,她在1970年代初曾与塞林格一起生活,塞林格就此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片中还曝光了塞林格在二战中一些耐人寻味的经历:他忍受了将近300天的作战,参与了解放达豪的战事,于欧战胜利日之后留在欧洲协助美军反间谍部队工作,还与一位可能是纳粹的德国女子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这期间,他始终都在写《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部分章节。

  一位希望将隐私深埋于地下、被孤独地遗忘在康涅狄格河岸的丘陵之上的人物,身后却被翻出各种往事秘辛,纪录片《塞林格》难免受人诟病。《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署名A.O.斯科特的文章,评论《塞林格》是一部“假模假式”的纪录片。“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作品,不如说是《塞林格传》(注:塞林格传记书籍)营销宣传活动中的一款副产品。影片犹如一架不停转的宣传机器,天花乱坠、走马观花地播放着塞林格的记忆,以及他留给后人的财富;而片中对他生平及时代的探索寥寥无几。塞林格搬进新罕布什尔州林间居住,部分程度上就是想要躲避美国名人文化的入侵和轻侮,这部电影恰恰体现了塞林格想要躲避的这种文化。”

  除了评论界毫不留情的批评,塞林格的儿子和妻子也拒绝对电影和传记发表评论。其子马修-塞林格表示,几十年来,父亲的生活一直局限于七八个人的小圈子内,对于纪录片和传记能否加深公众对他父亲的了解,他持怀疑态度。“以战争为关键点,将塞林格的几乎一切与战争挂钩,仿佛他笔下那些有关年轻、富裕、愤懑的美国人的故事,其原始伤口也正源于此”,斯科特认为,“萨雷诺先生这样搞,太过火”。

  对于争议,萨雷诺以“铁粉”的口吻回应说,“这些人(采访对象)已经沉默了四五十年。某种程度上讲,他过世后,沉默了这么久的他们需要找个宣泄口。摄影机一开动,他们有那么多禁闭太久的东西要说。感情色彩最浓的采访发生在塞林格刚过世后,或许是因为他们有未与他了的结,而这份了结通过我们实现了”。

  除了文献资料,纪录片《塞林格》更找来爱德华-诺顿、约翰-库萨克、丹尼-德维托、马丁-辛等多位欣赏塞林格的演员、知名作家及普利策奖得主进行访问。高中学生和电影明星纷纷出镜,称《麦田里的守望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还改变了世界。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忠实粉丝,他在采访时说道:“他的作品引领我走过迷惘,如果他还在世,我只想对他说声谢谢。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就算怀抱超凡的能力,也拥有隐姓埋名的权利。塞林格就是想要低调度日,难道有错吗?”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