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肯定,但在印象中“栋笃笑”这个词汇是黄子华发明的。说是“发明”,其实也不尽是,“栋笃笑”可算是英文“Stand Up Comedy”的翻译。这个翻译很“广东话”,不少香港人都觉得译得很传神。虽然这一词源自西方,但跟中国人的相声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只是在这个“求新”和“求创意”的年代,年轻人较接受一些易明和生动的名词。
刚刚到“香港艺穗会”看完一场“栋笃笑”表演。表演场地很小,全场满座也只不过
百多人。在商业挂帅的香港,表演者如果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众,绝不会愿意“屈就”在一个小场地里表演。愿意的原因也许只有一个,就是表演者没有名气,但名气和场地大小跟表演的质素并没有必然关系。
刚看完的“栋笃笑”叫《发牢骚之娱乐大杭战》,表演者是没有名气的黄湛深,他的名字和已故的黄霑的原名有着相同的发音,只是霑叔的是森林的“森”。跟阿Sam(黄湛深的洋名)的渊缘是因为我五年前拍的电影《等候发落》。该片可算(说“可算”,是因为片中女主角艾敬之前曾演过一部叫《五个女子和一根绳》的电影)是一部由全新人演出的电影,当时我选用了刚在“香港演艺学院”毕业的阿Sam演其中一个少年犯,之后也找过他在我的电影中演出过,而他每有舞台演出都会找我去看。
看着阿Sam表演得不错的《发牢骚之娱乐大杭战》,使我想起二十年前黄子华的首个“栋笃笑”演出。当时还未成名的子华也只是在“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一个只能容下不足二百观众的小剧场表演,我是那次表演的幕后工作人员之一。
其实子华并不是香港首个“栋笃笑”表演者,之前邵国华也曾在“香港艺穗会”做过类似演出,只是当时并没有“栋笃笑”一词。
邵国华,人称邵华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人。这么多年来,他当过编辑,和倪震创办过年轻人杂志《YES》,写过电影剧本,演过电影,当过主角,患过舌癌,现时是电台节目主持人。当邵华仔还是“文化人”的时候,很崇拜伍迪·艾伦(Woody Allen),也是因为伍迪·艾伦,他才兴起搞“栋笃笑”的念头,因为伍迪·艾伦当导演前,曾是一个出色的“栋笃笑”表演者(Stand Up Comedian)。“Stand Up Comedy”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未有黄子华的“栋笃笑”之前,不少人都觉得“Stand Up Comedy”是很新和很“西方”的东西,也不知道原来站在没有任何布景和摆设的舞台上讲笑话可以成名和赚钱,又以为做“栋笃笑”和看“栋笃笑”的都是知识分子。当然,那些人都是未看过或不知道相声的人;他们也不知道其实不少“Stand Up Comedy”的内容和话题都很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