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为《江城夏日》上映忙得焦头烂额。心头却不时牵挂着另外一部电影的命运——《东京审判(blog)》。
皆出于偶然,六月份我在北影厂和上海电影节两次看了这部影片。之所以牵挂它,不仅仅是因为导演高群书(blog)是与我不约而同走着相似道路的师弟,也不仅仅是他与我对当下影视圈内的状况有着同样的感慨和愤懑……准确地说,是那部片子震撼了我——而我却
又真实地知道,它的诞生之旅何其艰难。
我牵挂这部片子的理由
在放映过程中,影片在冷静描述史实的同时,可感的激情一直在带动观众喷涌向前,使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经典品位。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
一、一段曾经是世界要闻而又与中华民族至关重要的历史在如今大多国人知之甚少的状况下,如此振聋发聩、纤毫毕露地得以展现。在日本首相小泉一再伤害和平愿望之时,用直观而长久的表现形式给世人以警醒。
二、电影语言的运用酣畅、充分而把握得当,使作品厚重而充满激情和张力,又避免了矫饰与虚妄。
三、演员的选用基本准确,使表演不露表演痕迹,恰到好处的外在动作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刘松仁、曾志伟。
四、音乐、画面、节奏、蒙太奇、主线和副线的交织等均为主题的信息指向起到了很好的提示、加强作用。
五、给当下娱乐至上的电影观赏和创作趋向投下了一块巨石!
对影片的总体评价:无论是政府奖还是电影节,它都当之无愧地应戴上桂冠。正如我最尊敬的当代导演谢晋所言:十几年没见过这么好的电影了!
略显不足之处
我知道,在摄制过程中,如果导演不是被那么多的非创作因素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这部影片的质量会更为上乘。
冷静地给《东京审判》挑挑刺,似有以下几点尚感不足:
一、副线的叙事不够清晰,与主线的勾连有时显得不甚贴切。
二、有些细节和史实稍有出入。
三、对主要战犯当时的动态和心理展示不够充分。
拷问的何止是战犯!
在对待那场罪恶的战争,人们今天的态度不外乎以下几种:1.激愤,2.麻木,3.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表示其大度的“精英”思维,4.历史地、理智地看待,冷静而不失热血的呼吁自强。
我看到过一篇奇文,作者给这部片子戴的帽子是:偏隘的、弱智的、盲目的民族主义。我倒真想看看,作者心中那宽阔的、高智商的、清醒的XX主义是何等模样?这种姿态甚高的“超人”除了对认真做事的人指手画脚之外,还能做啥?我知道,群书执着地拍这部片子的潜意识,应该是想唤醒被漠视的责任、是正视过去的建设性反思,而绝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或其它。
让我想起一件小事:
前两天,我结束了忙乱的宁沪之旅,特地选择晚上坐火车返京。包厢中除我外,另外是三个男青年,年龄均为二十大几岁,感觉是一起出差的某类技术工程人员。七点半还是八点记不清了,广播停止了音乐,列车播音员说:“下面转播新闻联播。”
“咳,还来这个!”
一名男青年迅即伸手将广播开关“啪”地关上了。
我到走廊上,却没有喇叭。心感郁闷:他们也没干什么要紧事啊,两个在闭眼养神,一个在闲翻着时尚杂志。
我真不明白:一天中最重要的国内外大事听听何妨呢?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们在重新拷问过战犯亡灵之后,最好也拷问一下今天我们自己的良知与责任。
欣喜之余
虽然影片摄制过程中的不堪回首我知之甚少,即将到来的名利之争尚在启幕。但令人欣喜的是,《东京审判》在电影局审查、在专家看片时得到一致认可和赞赏,16日在上海接力上映时,十几场下来场场爆满,观众中有影院经理、抗日老战士、沪上名人、中学生、白领等等,他们接受、喜欢这部作品的角度也许不完全一样,但却空前一致地给这部作品以积极回应。我盼望该片公映时,这种回应能蔓延、放大。
说实话,如我能制作一部《东京审判》这样的电影,此心足矣。令人庆幸的是,群书正值壮年,高峰期才刚刚开始……周伟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