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字仇杀队》:从漫画到占领运动符号

2012年12月18日10:29  东方早报
《V字仇杀队》海报 《V字仇杀队》海报

  早报记者 蔡晓玮 李云灵 

  “这张面具之下的不只是肉体,而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防弹的。”——12月14日,这一别具意味的V字面具终于不再零星出现在报纸新闻的图片中,而是直接登陆央视电影频道——当晚,CCTV6完整播出了这部由美国知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编剧的电影《V字仇杀队》。随后,片中的经典台词如“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艺术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客用谎言掩盖真相”等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句。这部未在内地公映的影片在央视一刀未剪地播出,引发网友称赞,甚至有人称在看到这部影片时,“一度怀疑自己在做梦。”

  对此,早报记者致电央视电影频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影片是正常编排正常播放,并没有想到观众对此有如此大的反应。”至于具体的选片过程,对方表示不方便透露。

  《V字仇杀队》于2006年3月在北美上映,上映之初一度占据北美票房榜首位。截至当年年底,该片票房过亿,但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北美本土。这部影片还同期在菲律宾、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上映,并取得票房榜第一的成绩。但是,作为一部讲述集权政治下的暴力起义的影片,因为涉及太多政治概念和以暴制暴的恐怖主义革命方式,影片的评价颇为两极。爱它的人说它“几乎总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情节,让我们得以对主角和故事情节进行解码,并且将其运用到我们切身相关的地方”,恨它的人说它是一种“视觉上的侮辱”、反映的政治信息是“模糊的、青春期式的”。

  原作者并不满意改编

  电影根据被媒体称为“最后的愤怒者”的作家艾伦·摩尔于1980年到1990年期间创作的10卷本的漫画改编,画面则由插图家大卫·劳埃德负责。漫画的故事被设置在了距离创作时间不远的将来——1997年,作者虚构了一个经历了核战、衰败的被法西斯控制的英国,在那里腐败横行,所有公民的言行都被严格控制。就在这时,一个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的无政府主义者出现了,他开始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暴力的革命,想让人们相信他们自己可以制定规则,统治自己。

  当时漫画公司要求摩尔创造一个戴着面具的主人公,原本漫画的时代设在1930年的美国,但出于对当时由保守党铁腕人物撒切尔夫人当政的英国政治的不满,漫画公司让摩尔将故事定位在1997年。

  漫画的电影版权早在1988年就被售出,而沃卓斯基兄弟是这本漫画的粉丝。1990年代中期,在拍摄他们的代表作《骇客帝国》之前,他们就写出了电影剧本的草稿。在电影中,故事的时间做了修改,放在了更久远的2030年,而地点则仍然在英国。“他们把漫画变成了一个布什时代的寓言,但是他们十分胆小,以至于不敢把地点设在美国。”摩尔认为,沃卓斯基篡改了自己的愿意,用美国式的自由价值观替换了原作中的无政府主义。

  在占领运动中成为符号

  在电影中,V的演讲颇有煽动性,他说:“真相就是,这个国家已经很糟糕了,难道不是这样吗?残暴和不公正,歧视和镇压。你们何曾有反抗、思考和言论的自由,你们现在面对的审查和监察系统,胁迫你们就范。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应该指责谁?当然有人比我们更应该对这一切负责任,而且我们会跟他们算账的。但是,真相就是,假如你在寻找罪魁祸首,那么你应该照一照镜子。”

  对于《V字仇杀队》来说,看见过电影海报上这张面具的人远比看过漫画和电影的人多。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在去年的埃及革命中、在反英国石油公司、反对科学教派的游行中,这张盖伊·福克斯面具成为了反对者们共同的面孔。就像电影里的最后一个场景,大家都戴上了面具,每一个人都是V。

  以埃及革命为例,2010年6月14日,在一位叫哈立德·萨伊德的生意人被警察殴打死亡8天之后,一部名为《萨伊德仇杀队》的视频被上传到了某视频网站上,影片中出现了这张盖伊·福克斯面具。此后,一个名为“我们都是哈立德·萨伊德”的团体在脸书上出现,而这张面具无数次出现在这一团体的各种招贴画、视频、绘画中,作为一种无声的邀请和反抗。

  这张面具的初创者、插画家大卫·劳埃德评论说:“这张盖伊·福克斯的面具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众品牌,一个方便地表示对暴政抗议的工具,我非常高兴人们能够这样使用它。它看上去是如此特别,它已经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

(责编: 子时)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