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在万恶的收视率头上动土了。”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2条令对电视剧的评价体系作出了重大改变。一是对于电视剧评价,收视率仅占40%权重,思想内涵、题材创新、艺术价值、美誉度、市场竞争、制作水准要占60%;二来要强力调整索福瑞样本户,以文化和收入水平为依据。“这都是好事,做好了或能改变收视率倒逼好剧出局的丑陋现象。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剧评人李星文不无担心。
收视本无罪
收视率被称为万恶之源,实在是有点冤枉的事情。目前的电视剧市场收视率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毋庸置疑,而对吸引广告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对于整个电视业的评价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毕竟数据化才是发展趋势,情感判断可能比数据判断更加让人无法接受。针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政,普通观众难免担心:“那60%是很难评价,什么叫思想内涵,由谁来评判也是一个问题,与其这样还不如相信数字,至少能证明多少人看了。”某电视台的电视剧采购主管张敏撰文沉痛自我剖析:“单纯追求收视率不能简单归结为是收视率错了,错的是我们在追求收视率的时候手段、方式、方法等出了问题,缺少自我约束与职业约束甚至是必要的道德约束。”
五个大问题
具体来讲,目前收视率的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针对中国国情来说样本户不够多,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400户左右的样本户;第二,样本户的分布,各种数据网取样都很混乱,都拣有利于自己的说事;第三,电视台作为收视率的最大受益者,纷纷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维护伪造收视率,而数据公司本来也在迎合各家主要播出平台;第四,广告公司投放策略现在一味追求高收视点的节目,造成了热点节目广告时段严重不够用,而有特色、特性、有自己定位和差异化收看人群的节目没广告的尴尬;第五,样本数量之少,使得污染样本户成为非常简单的事情。400户样本,你只要污染到20到50户就可以操纵一定范围的数据了。
唯有市场化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确实是当务之急,不过大多业内人士对此并不敢抱有太大希望。编剧汪海林不无担心地指出,“所谓‘思想内涵、题材创新、艺术价值、美誉度、市场竞争、制作水准’说不定全部可通过金钱进行伪造。所谓‘调整收视率样本构成’,那可能是要在电视剧领域搞歧视,也就是三家贫困家庭的收视率不如一家有钱人的收视率。”其实,我们不反对以学历收入水平为参照项统计高端人群收视偏好,但想提醒说不能人为对样本进行筛选限制,因为你把经过挑选设计过的人群收视当成普通人群收视发布根本就是欺诈。
评论人梅子笑犀利地指出,“国内收视率由一家全封闭的商业机构测定,样本的抽取、样本的特性没有第三方监控——我个人觉得是非常不安全的,只有市场化才能解决。”她建议开放市场,以政策保证国内其他成熟的市场调研公司进入收视调查这一领域。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