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邵逸夫七大标签:商人或慈善家

2014年01月09日10:14   娱乐专栏  作者:慕容天涯   我有话说

  回顾邵逸夫的一生,不仅仅是追溯一位传奇人物,更是对香港电影产业和娱乐行业的全面追忆。

  邵逸夫用光影织梦,从1907到2014,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过程里,将邵氏打造成为东方的电影帝国。更是执掌无线电视台,为70和80后几代人谱写了完美的荧屏记忆。谈及他的一生,总是绕不过造星、TVB、邵氏电影等话题。而阔绰如逸夫楼慈善,吝啬在明星片酬等代表性事件之间强烈对比,更是让这个百岁之后仍头脑清健,事事亲为的传奇老者一生显得既有伟大之处,又添平凡细节。

  将其一生分为几个阶段,可见他与香港的娱乐行业兴衰不无关联。而重忆过往细节,更是可以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娱乐帝国蓝图。

  片段一:解读其人——谁是邵逸夫?

  邵逸夫生于宁波镇海,是当地大家族的后代,其祖上经营的产业是颜料坊。父亲邵行银后期更是创办了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作为大家族,邵家有八兄妹,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老六,上面有三个哥哥。故此,人们也常尊称他一句“六叔”。至今很多香港明星和导演依然这样称呼他。很有趣的一点是,我们熟悉的邵逸夫本名中的逸夫是字,他本名叫做仁楞。而他的几个哥哥媒体和坊间也都以字称呼的。

他在青年时期接受的教育非常西式,也造就了开阔的眼界。而随着时代变革,最先发现商机的是他的大哥邵醉翁。大哥醉翁最早接触电影,就连自己的太太也是圈中人。他的太太叫做陈玉梅,在当时那个默片时代当选过几家上海媒体联合评选的“电影皇后”,是一代名伶。邵氏兄弟开始联手创立门户,在当时独辟蹊径成立了“天一电影公司”,希望可以杀出一片天地。

此时的邵逸夫仍是少年,他是在1926年学业完全结束后,才参与这家公司的业务的。早期是他的三位哥哥齐心协力,潜心创业的,他并未参与太多。

  片段二:解读起步——南洋造梦

  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因为有着“明星”或“艺华”等大公司的限制,虽然公司理念很独特“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但业务却依旧停滞不前。天一的理念在于将传统民间四大传说等旧故实搬上银幕,比如白蛇传、梁祝等,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也曾经在片中出现过。有说法天一后期的衰落源于理念之争和派系,但是实际上依旧是商业竞争失败的结果,所以说,天一公司虽然拍摄过影响力不俗的卖座佳片如《立地成佛》和《女侠李飞飞》等,尤其是《立地成佛》有说法被认为是后来陈木胜版本《新少林寺》的前身。邵氏兄弟于是避开风头,开始南下发展。

在南洋,邵逸夫开始了大展拳脚的过程。南洋的广阔市场为天一公司提供了一片沃土。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接连获得了成功,发展逐渐规模化,形成了有一定受众群的“南洋影业”。而与此同时,邵氏兄弟中的二哥邵村人也在香港发展,主攻粤语片,齐头发展。

      

  这种南洋的“后遗症”至今仍在。最典型就是80年代末发哥最红火的阶段,港片在东南亚可谓大杀四方。有说法当年在午夜场只要出现周润发和港产枪战片,观众就会鼓掌,欢喜不已,由此可见港片当年之强盛。  转回邵逸夫,六叔是在南洋一代工作到上世纪的50年代末期的1957年,才来到香港的。直到1958年的春天,开始创办著名的“邵氏影业”。关于邵逸夫争议较多的就是当时他的大兴土木策略与国语片情结。首先,邵逸夫将邵氏影业产业化和实体化,打造了邵氏影城,再者,更注重软件的配备,将诸多著名的演员和编导演人才招致麾下,招贤纳士,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片段三:解读帝国——邵氏影业风云  

邵氏影业的成功,无疑与邵逸夫的策略大有关联。其造星能力暂且不提,单单是这种国语片的情结就对后期邵氏影业的成功帮助颇多。他曾经一度不看好粤语片市场,认为这是被时代淘汰的产物。当然单独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分析,他的看法很具有前瞻性,果不其然,后期他制作的一批为整个东南亚市场量身定做的国语片跳出了容量有限的香港市场,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整个邵氏影业的辉煌,与当时的一众老港片迷心目中的传奇名字不无关联。邵逸夫有得有失,他的旗下云集了李翰祥和张彻这种宗师级别大导演,林黛和楚原更是旗下悍将。当然,这些导演也有其御用的明星,比如张彻的御用姜大卫,最好的大侠狄龙,至今依旧活跃在银幕上的陈观泰等人,都为邵氏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把邵氏影业在六七十年代的成功归结为邵逸夫的第一阶段成功,那么在后期他转战电视行业之后,娱乐帝国才逐渐从大银幕转战至每位港人的茶余饭后,成为了与港人相生相伴的人生版图之一。

  片段四:解读争议——是商人而非艺术家

  邵氏帝国之所以成功,除去掌门人外,一些老电影人仍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所在。比如邹文怀与邵逸夫的纠葛就值得一书。邹文怀本是电台主持人,由邵逸夫挖过来负责邵氏的宣传工作。后期,邹文怀告别邵氏后,创立了香港著名的嘉禾影业公司。邹文怀早期在邵氏虽然其亲力亲为,但却与邵逸夫毕竟只是雇佣关系,最终不欢而散。这也为邵逸夫后期最终与一众功夫明星和大腕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在那个年代,邵逸夫毕竟只是生意人,看得到价值,就有了市场,眼下无希望,则会做出所谓“放弃”的决定。而且值得一提的,邵逸夫不仅仅是曾经放弃过李小龙,看走眼过许冠文,做出过与这些大牌失之交臂的错误决定。他也做出过后期转战电视市场再获成功的大胆决策。成败都有之,但皆是过往。

在这些武打明星身上,邵逸夫显示了其作为商人的精明之处。很多人的片酬之低难以想象。至少在邵氏最辉煌的阶段,虽然在亚太地区杨威,佳片不断,但是很多影人的待遇实在难与其名气相符,这也是日后邵逸夫最受诟病的一点。

  与此同时,最典型的就是tvb一些演员的薪酬非常之低。曾经曝光过的就有谭耀文,宣萱,佘诗曼和郑嘉颖等人,纷纷对待遇颇为不满。片酬每集不足内地的一半,以至于大批明星约满之后跳槽离开,北上淘金。甚至有说法在TVB曾经24小时开工,至于苑琼丹也传出过三天不卸妆连续工作的新闻。让人咋舌。

现在来看,如若片酬低亦可接受,但是如果机制有问题,就值得商榷。

所以说,邵逸夫就徘徊在这些得失之间。承受着一个领袖应有的争议,和必然的争议。但是他有些放弃是失去,有些放弃是得到。他是行业巨子,但并非圣人,所以传奇有遗憾,倒也顺理成章的自然,而非我们追忆伟人时的高大全。

  片段五:解读造星——群星无数

  当时,随着嘉禾在70年代末期开始称雄大银幕,邵逸夫做出了一个大胆却顺应形势的决定,转战电视行业。当时的电视行业有丽的(也即是现在的亚视)雄霸,创立于1967年的无线电视台作为后来者居上,开始了艰辛的挑战路程。

邵逸夫用两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首先创办了无线的艺员培训班。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整个华语娱乐历史上最成功的造星梦工厂,可以拉出一列影响几代人的长长名单:周润发、梁朝伟、周星驰、刘德华、甄子丹、刘青云、任达华、吕良伟、黄日华、苗侨伟、吴君如、刘嘉玲、吴镇宇、欧阳震华、郑伊健等人,如今是港片的扛鼎人物。而之后的艺员招募班,更是有郭富城,古天乐,林峰杨怡等人星光闪耀。

  但有趣的是,时至今日,无线阵营并不是此后就在荧屏闪耀,而是改弦易辙,走出的演员告别小小的电视,转而建设了整个港产片市场。导演方面,杜琪峰师从著名导演王晶的父亲王天林,如今已成港片教父,他的银河映像公司拍摄的风格化黑色题材被港片迷津津乐道,佳作经典不断。林岭东,更是风格强烈,作品独特。关锦鹏是文艺大师,罗启锐和张婉婷更是让人称道。他们被邵逸夫慧眼识珠,走的是从小荧屏到大银幕的路线,所以说当时的无线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造星梦工场。

每一年的无线台庆,都是电视界星光熠熠的群星聚会。但是电影界凡提及邵逸夫,无不对六叔十分尊重。

  片段六:解读无线——又爱又恨TVB

  再者,除去星光熠熠,我们习惯称为TVB的无线,也打造了无数经典剧目,用作品保证了其在整个华人世界的地位,早期为站稳脚跟,一系列剧目收获好评,时至今日已成经典。如《上海滩》、《千王群英会》、《火凤凰》、《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剧目都令人难忘。  进入80年代,由王天林和杜琪峰师徒联手,开始引领起几十年不衰的荧屏金庸武侠剧热潮。后期进入90年代,更是转型制作警匪题材,紧跟港片脚步。迄今为止,TVB的职业剧,警匪题材剧,商战剧目和家族风云四大类型剧目可谓是荧屏经典。值得一提的是,商战经典如《大时代》,《创世纪》,家族风云题材如《溏心风暴》,警匪题材如《陀枪师姐》《潜行狙击》系列,武侠剧如83版本《射雕》和97版《天龙八部》至今仍被广大观众所津津乐道,百看不厌,无法被超越。

  当然,TVB近年来最受了不少质疑。最集中的是编剧的能力的蜕化。如当年的《金枝欲孽》那般水准难再现,而费力推出的《大太监》《冲上云霄2》等剧目,也都有烂尾嫌疑。某些台词四平八稳,“开心体”或“煮面体”已经不是单纯的网友戏谑,而是成为了编剧模式僵化的模式的一种写照,以小见大般令人无奈。至于近年来的视帝视后评选,更有论资排辈之嫌疑,每每结果都会与质疑相伴。

除此之外,它的对手亚视不容小视,亚视主导的是精英路线,无线主攻大众娱乐,双方针尖麦芒的对峙,也使得节目质量不断翻新。最有趣的是,亚姐与港姐之争,更是为了收视率针锋相对,是全港茶余饭后的热点。

  但纵然如此,TVB依旧收获了他最重视的观众,就是邵逸夫老人。六叔在晚年,依旧每天只看TVB。并号称所有TVB出品的剧集一集不落,全部收看过。其毅力和对于整个香港娱乐业的贡献,无法忽视更无法估量。

  片段七:解读慈善——先驱或是觉悟

  综上所述,邵逸夫的传奇一生,既有早期的风云际会,南下创业经历。更有在香港影坛用挥金如土的气魄和理念,重创天地的过程。至于后期独霸整个香港的电视产业,成就辉煌,更是意料之外的全面胜利。

当然,其人生的广度不止有光影。在2002年的时候,邵逸夫创办了“邵逸夫奖”,这个被称作东方的诺贝尔奖项,用百万重赏人才,至今延续。他投资的内地慈善事业,更是自80年代起以每年近亿元投入为无数学子留下了座座高楼。                     

  2011年伊始,他宣布转让TVB的股权,2012年,从无线主席的位子上退休,不再过问集团业务,形式上最终与自己毕生精力创办的娱乐帝国挥手作别。

这个晚年每天在半岛酒店喝下午茶的老人,与人称“六婶”的红颜伉俪方逸华的传奇佳话,在他驾鹤西去的数十年后,相信依旧会被传诵和续写。他用自己的毕生证明了“电影让生命延长了三倍”的可能。更编织起了一个又一个银幕上,荧屏上影响了无数人的梦。

  对于一个人而言,之所以传奇,是因为改变。不仅是身边人,更是大时代。邵老一生执着光影,用星辉造梦。  最终,改变过这个世界。   

  (全文完)

  谨以此文怀念邵逸夫老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邵逸夫 邵氏 慈善家 逸夫楼 方逸华 TVB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