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妻子安娜能成为贤妻模范吗?

2015年10月05日17:21   娱乐专栏  作者:一把青   我有话说
安娜、刘烨摸手
刘烨全家福刘烨全家福
 安娜 安娜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一把青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绝世美男子刘烨一家几乎成了“完美家庭”的代表,甜甜蜜蜜,夫妻恩爱,儿女双全,要颜值有颜值,要教养有教养。

  走入公众视线的刘烨太太安娜,笑容灿烂,浪漫又体贴,在节目中,她不仅能把儿子诺一培养成西游记十级学者,能为女儿霓娜准备反对种族偏见的黑皮肤洋娃娃,而且对丈夫的崇拜与爱永远洋溢在眼角眉梢间,她爱中国,爱传统文化,甘当贤内助,赞赏“东北老爷们”式的价值观念。

  所以,尽管初次见面轩轩妈妈就热心地向这个洋妞科普宅邸匾额上的“古月胡”三个字,万万没想到,法国人的外表下,安娜实在是太中国了,以至于,在《人物》杂志的访谈中,她的婚姻观是“女人要做他们老公的母亲,因为她老公离开妈妈之后,他就要找一个像他妈妈的女人。这个不用骗自己,就是这样的。”

  真的是这样的吗?听来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了,安娜固然好,她的家庭也很好,但若把她的夫妻相处之道作为优秀范例来效仿、学习,则未必是件那么锦上添花的好事,当我们讨论安娜的时候,也要停下来,冷静想想,她是国民好太太不假,但是她的话,未必每一句都是金玉良言。

  安娜访谈中表达的另一个观点,或许是由于语言的隔膜,或许是因为采写者的曲解,也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她说“我觉得中国女人现在有一种复仇心理:这男人不尊重我,离。我理解,特别理解。中国女人得到你们的自由没有多久,得到你们的独立性多难呀。”——尽管已经坦言自己停止工作,并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她依然认同,婚姻关系中女性实现独立性的前提,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存在,或许跟她犹太人的身份有关,或许跟她在中国所经历的人事物有关,安娜遵守“中国的根”,做好贤妻良母,全盘接受丈夫的大男子主义,认为中国许许多多的离婚个案是“学习西方,要自由奔放,等个三十年还是会回到原样”,即中国女性好不容易拿到“自由”这一张好牌,就迫不及待地、妄自菲薄而草率地打了出去。

  且不论大千世界,离婚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来自“复仇心理”一种,安娜这种简单的“离婚=复仇”逻辑,也传统到几乎与现代生活的现实格格不入。毕竟,随着婚姻语言的日渐世俗化与私有化,以前被视为崇高象征的圣礼和圣约,现在无非是俗世社会中的一纸合同,且另一重现实是,今时不同往日,在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有独立收入的劳动者,有了争取独立的经济基础,其中不少事业有成,成为“挣面包的人”(breadwinners),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学家厄文高夫曼早在六十年代久提出一种理论,随着双方经济杠杆的偏移,夫妻关系渐渐成为一种表演(performance),当亲戚和朋友在的场合,即前台,男性和女性按照社会期望去表现,丈夫决策、妻子顺从,而在没有其他人的场合,即后台,决策比较趋于平等,换言之,一味地强调安娜念兹在兹的“传统伦常”,只是束缚着女性在家庭权力里的发挥,助纣为虐,反而剥夺了作为妻子的自主性。

  当然,作为个体,安娜的善良与真诚有目共睹,她有选择自家生活方式和性别分工的权力,但倘若大众传播去倡导、鼓吹这样“一元化”的完全驯服的妻子形象,则有些高举女权多少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意思,这显然也并非她的本意。各花入各眼,不同的价值判断本来就因人而异,比如说,同样是在那篇访谈中,安娜反对西方“把女孩培养成小公主”的教育模式,认为“这样家长就很辛苦了”,而在节目中我们看到的是,诺一的好玩伴夏天,就是一个行走的迪士尼公主真人版,“有着公主命,没有公主病”不是照样天真烂漫,善良可爱且毫不骄纵吗?

  更进一步地想,当我们讨论安娜的时候,当我们讨论《爸爸去哪儿》五个美好幸福的家庭和孩子们的优秀品德的时候,是否有过另一种假设,节目组找来了两岸三地甚至国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路明星和他们的子女之余,有没有可能把目光触及更边缘的人群,例如来自单亲家庭的星二代们?像是刚刚在音乐节崭露头角的窦靖童,或是高唱着“妳瘦够了么”不愿再与刻板审美为伍的郑欣宜,她们都长大,成为了很有个性的年轻人了。

  试想,节目中如果有一对这样的家长与子女,互动也一样阳光且有爱,与其他几对参与者无异,是否也将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刘烨 安娜 诺一 爸爸去哪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