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春晚化的冯氏喜剧

2013年12月20日11:35   娱乐专栏  作者:慕容天涯   我有话说

  将什么文艺形式定义为“春晚化”,时至今日想来不一定是褒义。但是如果用“不咸不淡却不得不看”来形容,则是最能让眼下的春晚和冯氏喜剧的找到共同点的。

  所以说,虽然从观影现场的效果来看,《私人订制》不逊于任何一部喜剧片。至少北方的观众很认范伟制造的笑点,宋丹丹故事的整体质量也不错,影片在贺岁档期倒也契合,但是如果放在冯小刚的贺岁片阵营里横向比较。那么就只能是惊喜有限,而且趣味欠奉了。更令人不满的是,号称王朔出手的编剧竟然让整部影片看下来金句难寻,可谓遗憾中的遗憾。

  于是在冯氏喜剧的阵营里里,《私人订制》很不幸的只是战胜了,也只能战胜了《非诚勿扰2》,尴尬的地位不言而喻。

     

  这样一来,影片品质与它可能会到来的票房狂潮不符,整体娱乐效果也不及去年的贺岁冠军那部话题之作《泰囧》。本以为冯小刚加王朔的金字招牌,以及葛大爷的再度出山能够让今年的影院贺岁狂欢一番。但眼下看来,号称2.0版本《甲方乙方》的《私人订制》收获高票房和知名度易,想要好口碑和美誉度难。

  华语片拍三段式的故事很难处理,至少在《将爱》当年的电影版里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整体也是这片一样质量参差不齐。所以说《私人》虽然有以往《甲方乙方》的格局和影子,但是当年的每个所谓“客户”也即是追梦人的诉求都很新鲜,至少在当年很有意义。但是如今,第一个故事的贪腐只能打打擦边球,第二个谈及电影高雅与低俗冯小刚纯属跟观众和评论界较劲,只剩下第三个宋丹丹的“有钱”故事真正接了地气,而且最值钱的部分还是一首歌的时间,跟筷子兄弟的招数如出一辙。再加上那个莫名其妙犹如横空出世的拔高主题结尾。

  那么试问:观众为何不会像第二个故事那样和导演去较劲呢?

  第二个故事的架空感最强,高雅与低俗的探讨,郭德纲放在相声里几个例子,三两个包袱就说清楚点的事情,被放置在一个李诚儒扮演的电影导演角色身上反复絮叨,节奏感开始如《非诚勿扰2》中段那样一点点丢失。  于是这件事无比拧巴。

  为何拧巴?要知道,冯小刚的想要“雅”却不成,是源于《一九四二》去年遭遇神片《少年派》票房不佳,平心而论《一九四二》是佳作,只是观众不爱。返回头本片第二个故事里,李诚儒扮演的导演为了脱离俗追求雅,于是开始了造梦四人组对他的连番恶搞。可是这个故事的渊源只有大部分影迷才懂。于是普通观众就躺枪了,首先他们是奔着冯小刚的“俗”冲进影院来看《私人》的,但正是他们去年不看《一九四二》,制造了冯小刚的“雅”不成功。所以冯小刚要为这件事在大银幕上平反。但是偏偏普通观众这些当年的“始作俑者”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晓得为啥冯小刚要在一部喜剧里就“低俗和高雅”反复磨叽,不停拉锯。整个影院的路人粉,只能是一头雾水,感到莫名其妙。

  你说这有多拧巴?

     
     

  再者,当年之所以王朔的故事好看,鲜明的角色和那股子痞劲儿文化范儿也不可少。《甲方乙方》里的造梦四人组,分工明确,各有所长。英达的手眼通天,葛优的小聪明与幽默感,刘蓓的傻妞儿姿态和韵味,何冰的痞劲儿和爷们架势,缺一不可。但是这一次的造梦四人组,除去李小璐的造型还不错,显然出彩的点少,白百何那一套演法从2011到2013换汤不换药,郑恺初出茅庐,风格未定型能力亦有限,于是能让人记住的东西更是不多,至于莫名消失的李咏,客串起来依旧老路子的王宝强,都被范伟的演技和宋丹丹的鲜明个性秒杀殆尽了。

  但并非一无是处,范伟在故事里的演技和个别时刻戳中心底,而整部影片最触动人的是宋丹丹在胡同口离去的背影,这让人想起当年《甲方乙方》里杨立新伴着爆竹声离去的那一幕。

     

  很喜欢那个时候的冯氏喜剧和春晚,有个盼头,逢年过节有股子劲儿。伴着爆竹声电视机的春晚节目影院里的葛优金句,那种辞旧迎接之感特别浓烈。我们为春晚守候,乐呵呵的盼着本山大叔出现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还记得当年的平安夜,和哥们儿去电影院看了《没完没了》,骑着自行车冒着漫天雪花回家的感觉。

  但是现在,啥都变了。

  《甲方乙方》的结尾说:1997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可是2013年这就过去了,我们可以拿什么来怀念它?

  整体质量:★★★☆

  演员表演:★★★☆

  音画效果:★★★★

  娱乐指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私人订制 春晚 冯小刚 冯氏喜剧 王朔 甲方乙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