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现实的现实主义电影不如《美队》

2014年05月07日17:38   娱乐专栏  作者:王玉年   我有话说

  脱离现实的现实主义电影还不如《美国队长2》

  《美国队长2》在中国下线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国内收获了8.28 亿票房。全球票房最终有望达到7亿美元,成绩位列漫威改编电影历史第3,仅次于《复仇者联盟》和《钢铁侠3》。

  前不久《南方周末》采访张艺谋,又提到了现实主义的问题。大致的意思是,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创作很艰难,越来越少人愿意做。相对而言,爱情、魔幻、古装等题材大行其道,有责任心的电影越来越少。

  其实电影范畴上的现实主义,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并不一样。中国人提到的现实主义电影,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当下社会风貌和精神状态的表现。拍现在的事儿,而不是以前的,越生活越好,客观记录。比如北京的雾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拍出来一定有人看。

  一定有人提出,这样的题材在中国根本没法过审。对于创作者来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是最不好控制的范畴,不能立项还是好的,最郁闷的是拍完了拿不到公映许可证,一不留神就赔得血本无归。王小帅的《17岁的单车》拍完了在柏林拿了奖,去年还举办了重骑“十七岁单车”的活动,但是到现在电影还是不能公映,回顾展只能放碟。而贾樟柯的《天注定》明明都已经拿到了上映许可证,但是到现在也还在沟通中,国外盗版都出来了,内地公映还是遥遥无期。

  审查是不是阻碍现实主义发展的拦路虎,这一点见仁见智。被中国编剧视为精神导师的罗伯特-麦基就曾经说,“你完全可以将犀利的观点,放在古代,或者放在未来世界。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做的是有创造性,有智慧,有表现力,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如果你不喜欢这些限制,你可以离开电影做别的行业。”

  现实主义就没有烂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中国当下的电影环境里,泥沙俱下,总有一些人浑水摸鱼,打着电影艺术和人文关怀的旗号拍所谓的现实主义电影,实则缺乏对于生活洞见和社会观察。

  前段时间横扫全球的《美国队长2》,除了制作和故事的精致之外,能够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现实的映射。片中神秘组织利用各种手段监听全世界目标,并且利用掌握到手的信息判断目标是否有威胁。这样的做法与斯诺登曝光的棱镜门,以及现在的大数据概念不谋而合。考虑到电影拍摄周期的问题,制作方的反应迅速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片中对于神秘组织HYDRA的集权描写,又与现实中的新纳粹势力抬头有关。《钢铁侠3》,看似是邪恶轴心的曼达林,像极了恐怖分子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但其实他只是傀儡,真正的敌人其实还是白人内部的极端主义分子。这些情节,都与反恐战争形势的改变有着直接关系。有趣吧,看似最与现实脱节的漫画改编电影,却直接与现实主义产生了勾连。道理很简单,大片也需要植入“现实元素”,用新闻性和社会价值获得更多的关注。

  正在上映的《超凡蜘蛛侠2》也是一样,彼特-帕克遇到的是所有美国高中生遇到的共同问题,成长的烦恼。他们都玩滑板,泡妞,谈恋爱,有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问题。根植于年轻人生活,是《蜘蛛侠》系列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好莱坞有一句名言,越是虚构的故事,细节越要真实,除了制作,故事也是这个道理。

  有一次我采访焦雄屏,提到恐怖片的话题,问他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恐怖片,但是大部分都很差,除了审查的原因之外,还有什么问题。她指出,“其实很多人对于恐怖片了解不够,恐怖片讲得是大家对生活集体的焦虑,曾经有一段时间在西方流行小孩子是魔鬼的电影,其实它诉诸的是那个社会的代沟问题。我发现大陆不管是文化人,或者知识分子,也都是有一点点简单的感官反应,就急于诉说,但是他其实不去理解深层次的问题。”

  拍不拍现实主义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对于现实的洞见有多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现实主义 美国队长2 天注定 贾樟柯 王小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