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说《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那么首先,必须承认第二季的三点情况:
一、即使没有逃脱“现象级节目第二季定律”的宿命,但毫无疑问是肯定成功的;
二、也很精彩,值得所有人看,且看了绝不后悔,况且我每集都有看,更有收获;
三、做电视节目真的是“靠天吃饭”的节奏,谁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一定行。
《爸爸2》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无法遮盖其存在的某些问题。
虽然《爸爸2》的收视率已属不错,但从本“砖家”的逻辑来看,《爸爸2》城市网收视率迟迟不破4,而且破4的机会越发渺茫,这是一个失败。因为你明明可以做的更好,但“更好”的那个结果不出来,那就是一种失败。而也有一种担忧,可能最后四期也将越看越不得劲,大有不再追捧的架势。看起来,尽管有很多客观原因,可以理解。不过很遗憾,《爸爸2》已经失去了被追捧的那种魅力。收视率被很多人视为洪水猛兽、邪恶之徒,乃至被“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所诟病,但收视率真的是#检验电视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哪个电视人要是规避这一点,他就不是电视人,只是一个宣传工作者。
从《爸爸2》第一集开始,节目就有了很强烈的“设计感”。当时以为设计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或者桥段,可以平衡一下第二季可能存在的“不新鲜感”。但在这种设计上,后面的节目越来越勉为其难。也就是说这些设计感东西,在刻意表达一些,忘记了“爸爸与孩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爸爸的是爸爸的,孩子的是孩子的。而这档节目的核心是“爸爸与亲孩子”之间的那种亲密的、亲情的逻辑关系,结果变成了割裂,成了节目硬伤。
再就是表达不给力、不到位。感觉后期的剪辑,很多镜头轻描淡写,跳跃太大,或者根本就是一种剪辑不下去的感觉,导致剧情莫名其妙,也就不知所云,更不知结果之妙了。追求过程,忽略细节,导致剪辑效果太凌乱,甚至就是表达这些“父亲”和这些“孩纸”已经到此一游,留下了一个痕迹。聊且当做完成了节目设计的任务、完成了广告主的任务、也完成了旅行地赞助者的任务……
《爸爸2》的6个孩子,个个都是有其特色的,但在整体上,则没那么突出,因为现在的“爸爸系”观众,有了第一季的5个孩子作为参考,如此一来,第二季的孩子就整体很平庸,看完这一集对下一集几乎没有期待感。因为一两集看下来,感觉到这季的孩子们没有什么进步和发展,基于第一季给他们打了预防针,纯属到此一游。用一位资深级电视观众的话就是说:看《爸爸2》,脑海里想的都是《爸爸1》的孩子。这令人情何以堪?
这可以用一个批评意见作为解释:《爸爸2》的导演们在设计上发力发反了。这个节目本应该更多地体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爸爸应该只是配角,尽管形势上爸爸是主角,但第二季体现爸爸的东西太多了,孩子们不但形式上是配角,而且在设计上还是配角。爸爸和孩子的交流太少,并且一起做事情的机会也太少,加上旅行地的选择并不是最佳地点,这就造成了爸爸和孩子之间有一种乖乖的感觉。
这些都是观感,也纯属个人观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那么面对可能存在的《爸爸3》,又该如何呢?
其实一言以蔽之,《爸爸2》存在的问题,是因为这一季的顶层设计有欠缺。
所以有了《爸爸1》的辉煌成功和《爸爸2》的黯淡成功,《爸爸3》有了正反、两面启发,所以《爸爸3》的顶层设计,已经是“天空飘来五个字”的节奏。
其实顶层设计没那么神乎其神,简单得很。就是要将所有可能的问题想到,并作出相应的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在第一时间执行这些预案。“顶层设计”是针对问题而设计的,可以是战略,也可以是战术,也可以是战略的战术问题解决之道,或者是战术的战略问题破解之道。换言之,爸爸3的顶层设计,就是下面三个领域的梳理和捋顺。
重视“顶层设计”的概念以及存在,应该是任何现象级节目的基本常识和生存法则
直面“现象级节目第二季定律”创造“现象级节目第三季定律”
凡事儿只要有了参考的东西,那么一切努力就有了很大的压力。第一季《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从各种角度来讲,是一个辉煌的标杆,不仅仅是中国电视节目的标杆,也完全是湖南卫视需要超越自我的标杆。所以爸爸2的所有成功,都难以遮盖其诟病。当然无论是爸爸1还是爸爸2,有一点令人非常欣喜,就是价值观的呈现是非常清晰的,且表达手段也很到位和有力。但这两点不是一档节目的全部,否则,现象级节目就是非常简单的活儿了。
事实上“现象级节目第三季定律”是一个全新概念的炮制,设想中的第三季定律,应该是第一季和第二季所有优秀基因的有机结合,以及结合之后的全新绽放,乃至爆发。着当前牵涉到方方面面,但我想,只要是前两季所有优秀基因的有机结合,第三季不可能不会超越前两季而新创辉煌。问题是,一定要将“现象级节目第三季定律”置身于“顶层设计”的理念和行动上,方可以真正触摸到其内核。
发端于韩国,井喷于中国,但必然在中国形成可以绽放的“中国标准”
没有妄自菲薄,也不必蔑视棒子。“爸爸系”发端于韩国,井喷于中国,是当前的一个基本事实。所以,韩版标准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就是一个启蒙,而在中国市场常识成功,则应有中国市场的全新执行标准。第一季的成功,没有总结出严格可执行的标准,是一大遗憾。很明显,明星和孩子,韩版爸爸其实在韩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不属于成功节目。但中版的第一季,已经树立了典范,有中版的基本准则形成,可以视为天条。
第二季的一些问题,说了很多,综合而言,就是明星和孩子的选择、旅行地选择、以及桥段的形式和内涵设计(或者说要呈现的价值观设计),均不如第一季。我们可以承认对于“资源”的利用总是有限的,但在创意和设计上绝对是无限的。然而对比第一季和第二季,在桥段的创意设计上,当然不尽人意(但还是成人节目整体是成功的)。所以这也是缺乏顶层设计概念所造成的。没有这个高度,创意肯定匮乏,乃至平庸。
应充分将“商业、艺术、回报”三者之间的关系捋顺和梳理好
关于《爸爸2》的商业运作传闻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源自受邀嘉宾的、源自旅行地的赞助问题等等、等等。毫无疑问,一档大获成功的节目,要是没有那么多的商业赞助,那就说明这档节目肯定是失败之作:赚吆喝吐大血的制作。这肯定不值得提倡。但是这个问题也必须有效面对,那就是针对“商业、艺术、回报”三大问题的统筹考虑问题。历史常识是:商业和艺术,从未分家,越是商业发达的地方,其艺术成就就更辉煌。
那么,爸爸1、2的成功,如果没有吸附住大量的商业品牌,那才是真正奇了怪了。只是说爸爸2在吸附住了大量的商业价值之后,艺术就出现了硬伤,这是不应该的。这说明在给商业价值的回报方面出了问题。商业支撑艺术,艺术回报商业,这是极其自然的逻辑。但是基于现实的残酷性,如果一味强调回报,乃至以粗鲁而浅薄的方式获得回报,则根本没有真正的回报可言。这三者之间本身就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高端问题,必须处理好。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一种全面的共识,并且是可以执行的共识条令。
它没有那么复杂,但也不是一种肤浅的噱头。
所以,考虑《爸爸3》的顶层设计,也应该提上相关决策人的案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