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姚贝娜新闻:自媒体时代的快速讣告

2015年01月18日13:00   娱乐专栏  作者:摩一一   我有话说
姚贝娜姚贝娜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摩一一

  1月16日下午16点55分,33岁的年轻歌手姚贝娜去世。这本是一件悲伤的事情,更悲伤的是在她去世前夕几日和当日上午不断有“已去世”的谣 言在网络中飞速转发,从加V认证的实名用户、名人到朋友圈。哀悼声已响起时却又立刻看到来自她经纪公司工作人员的微博消息:她还在抢救和与病魔斗争中。

  16日下午16点56分某晚报率先以独家快讯发布正式消息后,官方的新闻发布会随后开始召开,正式由医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姚贝娜的死讯。

  在此前,那些飞速对消息进行传播的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花时间去证实信息的准确性。而从来只有医生可以宣布一个人的死亡。

  “短平快”的时信息传播时代,谣言极容易被传播,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普通人病逝,按中国乡村的传统会由家属在家门口放鞭炮已告街坊,城市里在职员工会由单位和亲友联合发布讣告。名人过世,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机构加入到讣告的发布中来。网络媒体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形式也加入到这类信息传播中。

  早在2009年迈克杰克逊过世时,第一个发布消息的是八卦网站TMZ,可是因为TMZ总是充斥着各路小道消息,全球各大传统媒体没有立刻跟进消息,直到6分钟后,《洛杉矶时报》网站挂出消息,其他媒体才选择相信。而美联社确认死讯时间比TMZ晚了一个小时,美联社副总裁说“那条消息不符合美联社发布消息的标准。”CNN更是在经过验尸官办公室的证实后,在将近2个小时候再公布消息。

  其中的时间差,便是对消息的确认时间。这种确认除了应有的职业态度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讣告是相对容易确认的事实,而面对难以确认的信息呢?

  这让人不免想起许多在网络中快速病毒传播的消息,无论是编纂一个借着公益名号的故事还是为博眼球添油加醋的“只有我知道”。甚至有人利用人们的好心通过这类信息的传播行骗和谋取利益。

  一个留了可考察信息的捐助消息,花几分钟时间确认机构是否属实,便能少浪费几个善良人的爱心。一个骇人听闻的流言,花上一段时间等待也许就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年轻的姚贝娜逝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然而她病危后发生的种种事件所引起争议却仍然没有平息。更多的“消息”被众人推倒了风头浪尖,仍然有许多具有个人影响力的自媒体参与其中。在著名的同群效应里,起立鼓掌模式多次出现在这期间的各种信息传播中——第一批观众起立后,会有另外一批观众受他们的影响而起立。坐在前排的人的起立鼓掌就如同最先发声的那些在社会中有一定影响力人群的言行。

  造谣和辟谣同样快,非议和争辩同时出现,剧情不断逆转的速度也通过互联网变得比过去更加迅速。这种快速在大灾难面临时会提供许多帮助。可是面对真相,进行信息确认和分析却从来不是仅仅靠速度的比拼。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经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分享了大脑的两种决定方式。迅速做出判断的无意识“系统一”,基于情感、记忆和经验,固守“眼见即为事实”,它更容易上当。而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系统二更慢不容易出错。在追求快的时代,同样也可以让自己慢一点。

  “求实”是新闻精神里重要的一项。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受过专门的新闻训练,自媒体时代确是赋予了无数人参与新闻传播介质的“自由”。如同我们在灾难后学习简单的自救法则,在迎接这个新时代来临之际,我们都需要准备好做更愿意去求实的人。

  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对这种自由的尊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姚贝娜 深圳晚报 姚贝娜去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