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新片三难:如何再造永恒的老北京

2015年04月15日10:28   娱乐专栏  作者:长凤新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长凤新

  在南国鹅城、上海滩游历了一圈,姜文终于杀回老北平。在导演生涯二十年活动的晚宴上,他宣布新片为《侠隐》。经历《一步之遥》评论两极、票房失利之后,“北洋三部曲”如何完美谢幕,令人不无期待。只是相比《让子弹飞》、《一步之遥》的极致癫狂与华美,被视为“老北京的哀悼之作”的原著小说《侠隐》气味反差未免太大——古都远去的萧索背影,感时伤怀的文人况味,未必符合此时此刻姜文的心境。《侠隐》于他,竟像是反其道而行之,想必困难重重。

  第一难,是再造老北京之难。《侠隐》里“七七事变”前夕的北京,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学者王德威则认为作者张北海“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这个老北京,虚虚实实,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只存在于小说家笔下,有时间加持,有光环笼罩,无法落到实处,不能去仿古街影视基地应付,要去哪里寻?

  张北海的侄女张艾嘉把电影改编版权卖给姜文,既是欣赏其才华,也看重他生长于北京的背景。不过小说中次第出现的干面胡同、烟袋胡同、前拐胡同、西总布胡同、月牙儿胡同、王驸马胡同……未必是1963年出生的姜文所熟知的那个北京。最适合拍的导演们恐怕都已离世——早年住在北京的胡金铨导演在《故乡与他乡》里写过,“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个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离得越远,才越想念它的种种好处。

  当年李安拍《卧虎藏龙》,曾用电脑特效再造夜幕下的京城鸟瞰图,略嫌潦草;《侠隐》里的旧京民俗民风,则描摹得极为细致:“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街边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一阵阵的蝉鸣,胡同口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上抽着烟袋锅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儿的果子摊……”一草一木,似幻似真,这样一个老北京,姜文会不会完全不设防地临摹并踏入其中?

  第二难,是拍一部讲述“侠的终结”的武侠电影。“四十年的武艺,一个子弹就完了。”张北海如此诠释主旨,“伴随着美好日子的消逝,侠之精神也消失了。”同样讲述“消逝的武林”,《一代宗师》的编剧徐皓峰最是拿手,气味相近,如何才能避免串味?每个华人导演也都有武侠梦,大导演来拍总能别出机杼。张艾嘉曾说希望姜文能拍出传统武侠电影所没有的新意——此前李安、王家卫已有完美示范,姜文又能祭出什么新花样?

  危险之处更在于《一步之遥》的教训:多数观众抱着观看娱乐大片的心态去捧场,失落之下因此一度恶评如潮。假如《侠隐》被宣传为武侠大片,观众进了场发现打戏不够——小说描写功夫的文字本就节制,“身子一矮,跃上房顶”——会不会激发又一轮愤然退场?

  第三难,男一号何处寻。主人公李天然略嫌完美,如同民国版的蝙蝠侠:“脸孔线条分明,厚厚的嘴唇,稍微冲淡了点有些冷酷的表情”,有留洋经历,白天在《燕京画报》做英文编辑,晚上飞檐走壁,还有点胡闹的孩子气。2008年媒体报道姜文筹拍《侠隐》时,风传男一号找金城武。再合适不过,但是慢着——有没有记起金城武在电影《武侠》里的类似造型?连小说中的调情段子也似曾相似:“巧红伸出来左手,抓住天然的右手,按到她胸脯上,微微羞笑”,是不是已在《让子弹飞》里刘嘉玲挑逗姜文的一幕中见过?

  《侠隐》里写到师徒有约:“万一发生巨变,师徒分散,失去音讯,则切记,圆明园西洋楼废墟,每逢夏历初一午夜,是本师门幸存者约会时地。”不管时代更替,断井颓垣仍在,如同《倾城之恋》里让人想起地老天荒的那堵石墙,圆明园的约定,今天来看也不过时——这样一个复仇故事却带有抒情风格,惯于铜板琵琶的姜文能不能唱好晓风残月?亟需女编剧(写过《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的何冀平)来助一臂之力,更需要他稀释霸气,温柔心肠,以另一种风度建造一个永恒的老北京。

  难吗?未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姜文 老北京 侠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