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猴年春晚怎么混春节朋友圈?

2016年02月09日10:09   娱乐专栏  作者:肥罗大电影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肥罗君

  你是在电视里,还是在朋友圈里看了昨晚的央视春晚?那传说中的敬业福,你最后抢到了吗?无论喜欢还是吐槽,在互联网时代看春晚,观众纷纷表示很忙。

  也许比起春晚本身,改变最多的还是我们——观众自己。春晚正在从一台晚会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游戏,观众不再只是作为观众存在,而是成为了创作者的一部分,那些新鲜出炉的段子、调侃甚至吐槽成为春晚派生出的二次元产品,与这台晚会一起,成为这个春节朋友圈里的爆款。

  分众时代,如何办一台全国人民都满意的合家欢晚会?

  猴年春晚再一次引发全民弹幕的新高潮。在一个分众时代,如何办一台让全国人民都满意的春晚?这的确是中国电视行业的年度挑战。

  从昨晚的晚会来看,全长超过4小时,涵盖了歌舞、杂技、魔术、戏曲、相声、小品等表演形式共39个节目。设置了“东、南、西、北”四个分会场,还引入了机器人表演等新创意,既保传统又要创新的导演意图溢于言表。

  从明星阵容看,既有郭兰英、李谷一等老艺术家,又有tfboys、杨洋等新一代“小鲜肉”,有冯巩、蔡明、潘长江、郭冬临这样的春晚常客,也有胡歌、甄子丹、赵薇、林心如、刘涛这样的明星阵容——打造一台“合家欢”的晚会,显然是导演组期望达到的目标。

  可是分众时代的合家欢晚会,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吗?尽管导演组已经极力照顾各个年龄层(老少咸宜)、不同地区(南方节目和北方节目比重)、不同喜好(传统节目和创新类节目的混搭)观众的口味,但这肯定一场艰难的尝试。

  当郭兰英等老艺术家出场,她肯定能打动老一辈观众,可是年轻一代有感吗?同样的,当tfboys出场,你让老一辈如何跟着00后一起“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呢?在当前这个审美多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节目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何况是一台由39个节目组成,面对全国观众的晚会。

  更重要的是,这注定是一台充满意义的晚会。任何人都明白,春晚的用途不仅仅是让公众在大年夜得以欢笑,意义需要被强调与歌颂,以传递一个国家需要的正能量,这是这台“年夜饭”的题中应有之意。所以我们会看到侯勇、句号等人主演的小品《将军与士兵》以“9•3”大阅兵为创作背景的节目,也会看到“9•3”大阅兵现场被复刻,这种意义的呈现对于习惯消解一切意义的90后、00后来说,肯定是难以下咽的,可相比于其它形式,也许这倒是最能够潜移默化完成教化功能的时刻,这是春晚难以承受之重,也是必须承受之重。

  不要怪春晚的段子不好笑,其实是我们要求太高。朋友圈时代,年轻观众现在适应的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搞笑模式,一个手机段子如果超过2秒钟不好笑我们会立刻点掉,比起春晚小品的抖包袱,大家更愿意看到的是段子式的“高潮迭起”。

  这也是为什么年岁稍长的观众,普遍对春晚节目更加包容,因为相对于朋友圈里的春晚,老一辈更适应传统春晚的节奏,对于他们来说,冯巩、郭冬临的老段子依然有效。

  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怎么办?

  猴年春晚靠什么成了朋友圈里的爆款?

  某种意义上说,尽管看到的是同一台节目,可是不同人群看到的,其实是不同的猴年春晚。对于新一代而言,这是一场朋友圈里的春晚。

  众所周知,今年阿里在1月28日就公布了春晚“集齐五福,平分2.15亿现金”的抢红包玩法,这种设计无疑增加了众人抢红包的难度,个体战变成了组团战,只有加够好友才能集福抢红包。还有数据表明,2月7日除夕,微信红包的收发总量是80.8亿个,是去年的8倍。所以,这注定是一个异常忙碌的抢红包之夜。

  如此忙碌的情况下,这台晚会究竟以电视为主导,还是以手机为主导;或者两者结合以及如何结合,其间的矛盾,其实是对电视人全新的挑战,春晚,不过是这种矛盾的集中爆发时刻。

  可是无论你是在电视前、电脑前、手机前还是弹幕观看或者吐槽春晚,中国人的这个夜晚注定是围绕春晚展开的,无论你满意与否,春晚当然是这个夜晚朋友圈里的极品爆款,而且,没有之一。

  公共舆论场为什么会聚焦春晚?因为社交媒体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从众性(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交互性(央视、春晚都是“超级话题”)、亲近感(可以方便讨论),春晚是一个任何人都有能力发表意见的大众话题,它必然在这个晚上最容易被议论、被传播。

  在公共传播中,也极容易出现公众意见的河流——即无论我是否在抢红包的间歇完整看过春晚的节目,但如果朋友圈已经形成了集中意见的河流流向,那么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集体,我也要参与这种意见,而且为了体现存在感,最好妙语连珠而且不要与他们雷同。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猴年春晚的缺点,都难免被放大、被强化。

  甚至可以说,在一个二次元的时代,任何春晚的节目对于新世代而言,都不再是作为节目本身,而是一个吐槽的素材,因为恶搞与加工,正是二次元弹幕时代的重点。如果二次元不吐槽,那还要弹幕做什么?

  所以对于猴年春晚,朋友圈可以很容易生产出诸如郭冬临的“媳妇”、胡歌许茹芸最萌身高差、撒贝宁哪吒造型这样的新段子。

  猴年春晚所呈现的,或许才是朋友圈时代看电视的常态:我们一边看着电视或者手机,一边激动地在朋友圈抢红包,要收集敬业福,还要就春晚节目发朋友圈状态,我们再也无法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春晚就这样成了朋友圈里的爆款,因为​不看春晚,还让我们怎么混朋友圈?

  放松点,春晚观众!

  这么多年里,我们一直在提醒管理者能放松地看待春晚,可是现在也许真正要说的是:放松点,观众!

  就像那句有关春晚的新段子——“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如果说过去看春晚已经成为春节的一种仪式,那么如今参与春晚吐槽似乎也成为一种新的过年习俗。无论喜欢还是吐槽,在这个大年夜体现自己的存在,在网络世界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许才是新世代春晚最新的打开方式。

  对于春晚创作者而言,也必须面对如此浩瀚的网络评论,紧张之下,加之多年如此压力循环,其结果,正像往年春晚导演所说的:“观众的标准经常比领导还严格。”晚会,以及娱乐、放松的本意,在观众的严格审视下,自然容易变形。只是观众对于春晚团队的这种高要求,又是否公平?

  猴年春晚难道会没有亮点?机器人演出、三美中国风、胡歌高颜值、杨洋的眼泪,还有蔡明一如既往的毒舌,难道不是也带给我们足够的娱乐?只是,观众永远要求更高,在我们的心理标准中,春晚就应该交出顶级的娱乐产品,可是在一个娱乐产品竞赛已经近乎残酷的时代里,最好的娱乐产品早已等不到央视春晚,比如谭维维与华阴老腔的合作,不就来自于综艺节目《中国之星》?

  从春晚创作者的角度看,面对巨大的创作挑战:既要满足意义需求,也要猜测观众的反应,晚会未结束之前,所有参与者其实只有一种状态:紧张!这难道不是观众期待强加给春晚的另一种压力?

  如何满足朋友圈分众时代的观众需求?这是现实春晚的挑战,也是未来春晚的挑战。已经成为新民俗的这台晚会,早已在大众的高度关注中变得过分紧张了。为什么春晚无法实现所有人的期待?因为所有人的期待从来就不是一样的。在朋友圈时代,当我们吐槽春晚的时候又有没有想过,吐槽永远是最容易的,可是如果你真成为春晚导演,你怎么办?

  有人说,在一个除夕之夜没有第二选择的前提下才收看春晚,这种说法在互联网时代早就不成立了,不看春晚,我们有无数娱乐可以打发时间,之所以依然看春晚、讨论春晚,是因为春晚已经被大众心理塑造为年夜饭的一部分,我们假装不把春晚当回事儿,其实内心里又如此地在意它。

  昨晚的春晚年夜饭,依然注定在观众的喜爱与吐槽中度过,几个月后,我们又将谈论下一年的春晚导演,然后是猜测春晚节目单,然后是明年的除夕夜,再一次在朋友圈里消费春晚。正如本届春晚导演吕逸涛所说:创新,已经成为春晚的常态。他也忧虑:如果“00后”都不看了,那是最大的悲哀。如何争夺二次元,显然还是春晚艰巨的挑战。

  至于昨晚朋友圈的吐槽,不如放松点去看。它们与其说是对春晚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爱的絮语,没有人会花时间去吐槽一件自己不在意的事情,那些关于春晚的争论,正是为了说明,它在我们心中有多么重要。 但是,在集聚了如此多的朋友圈争论之后,春晚如何满足所有人?这个有关春晚的真问题,恐怕又要在一阵热闹的喧嚣之后,交给下一任春晚导演来回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春晚 朋友圈 爆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