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概念在《催眠大师》宣传中被无限放大,甚至成为一种“事件营销”,但却远远不能彰显《催眠大师》的真正亮点。流畅的叙述节奏,完好的故事结构,不带半点废话的镜头语言,催眠着观众进入一个对于催眠事件的观看。如果说观众进入电影院就是进入了电影的第一层梦境,那么,在《催眠大师》中,你实际能够被带入的还有好几个梦境,不信?跟随本刊解读看清你即将被带入的那些梦境。
采写_本刊记者 刘倩
第1层梦境之 圈套 一开始就是一场意识不到的催眠
《催眠大师》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内就已经把观影人群带入一个意识上的圈套。徐峥[微博]饰演的高智商催眠师其实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呈现他真实的自己,直到最后莫文蔚[微博]的真实身份揭开,观影者才知道原来整部戏中,徐峥都在被催眠!亮点在于被催眠的徐峥仍旧是一个高智商的催眠师,他在被催眠的意识中仍旧进行着催眠别人的行为事件,在这个层面上,《催眠大师》有《盗梦空间》的影子,与《盗梦空间》不同的是,在人物关系设置中,由于徐峥一开始就被催眠的这个事实在影片结尾才被揭露,所以《催眠大师》虽然在拼脑子的逻辑感上很下工夫,却没有让观众周旋在逻辑感的判断真假中,它用一个催眠观众的戏剧模式来完成了一个事件和细节都很真实的结构。
问题来了,如何让观众在结尾处相信他们在全片中看到的徐峥是真实被催眠的徐峥?在电影剧作法则中,事件真实的关键点在于细节的真实,如果把《催眠大师》的整个剧作结构看成一个完好的电路图,其中的人物关系和种种细节之间同时存在并联和串联的功效,在治疗关系中,看似催眠师徐峥主导一切是并联,真正的催眠师莫文蔚却在串联之中完成了对并联的改造。
第2层梦境之 逻辑绑架 进入相互的梦境拼智商
《催眠大师》剧本的架构一开始就设定了该片的故事情境是基于在催眠之中实施催眠,这个嵌套中的催眠故事是在两个人的互动中交替进行的,剧本将本是拥有高超催眠技术的莫文蔚定位成一个高智商、逻辑感缜密的具有反征服欲的患者,且这个患者的病因在于“阴阳眼”可以看到鬼魂,基于这个人物定位,催眠的技术性行为加上通灵世界的展现,让《催眠大师》具有惊悚片的类型和扑朔迷离的情绪。扑朔迷离是一种天生有吸引力的剧作元素,真相是什么?究竟是患者在说谎,还是通灵超能力真的存在,该片并没有生硬地去开展这种真相的辨别,而是让观众眼中的催眠师被患者带入被催眠的梦境之中。
催眠师竟然能够被处于被催眠状态中的患者带入梦境之中?这其实是故事发展中的一个疑点,恰恰也是最后故事真相大白后让观众回想起来能认可故事真实性的可靠细节。现实状况和梦境里的情境相互交融,这种催眠的层次感也是让《催眠大师》被誉为中国版《盗梦空间》的原因。进入患者梦境的催眠师一方面要让自己保持清醒,一方面实际状况下处于被催眠的他又必须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催眠大师》实际上讲述的故事就是:在一个封闭空间中,两个催眠高手在相互被催眠的状态下运用高智商与专业修养自我修复与自我救赎的故事。极具趣味的点在于,两个高手间的逻辑绑架和智商PK秀。
第3层梦境之 面对现实 悬念揭开后的情感闪光点
在催眠秀渐入佳境之后,也就是故事进行到催眠大师即将被患者打败的时刻,这一刻是叙事的情节转折点,也是由惊悚片过渡到了彰显人文和情感力量的节奏。莫文蔚始终认为自己并不是在诠释一个惊悚悬疑片,而是在诠释情感的力量。在影片伊始就以强势和冷面示人的徐峥在外部叙事中看似是专业的自信心被击败,实际上的内部叙事是他感受到了他心理阴暗面的解冻。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医患之间的PK在最精彩的部分崩溃——徐峥选择相信患者,放弃治疗,丧失了一个催眠师的基本原则,却得到了他作为无身份单纯个体的救赎。在这个部分,是徐峥的独角戏,在三分之二惊悚片情绪渲染之后,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影片叙事以正常故事片的情绪为影片的整体立意提色,照顾了男性观众的同时也不遗忘女性观众的需求。
当徐峥饰演的催眠师自身的情感故事在催眠与反催眠中得到释然时,莫文蔚饰演的患者其实是在徐峥心理阴暗面的受害者,现实中这两个人物关系的真相大白又让影片的剧作嵌套了另外一个层次,剧中人物多种身份的交集,让人在生存中的多面性得到充分的相互碰撞。在结尾处影片回放了开始时的那个镜头,向观众阐释为何徐峥一开始就被催眠,既完成了叙述目的,又精准了影片结构,真相和救赎相互绽放,让《催眠大师》拥有了一个有着精准定位的叙事结构,完成了一次为国产惊悚片的正名。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