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中的大时代:农村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16:26  新浪娱乐

  1、土地改革——走出地平线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几百年来凤阳有三样格外著名的物产,一个出了朱元璋皇帝,二是出要饭的,三就是那凤阳花鼓。即便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也无大的改变,反而因为僵化的体制农业生产更加艰难,出门要饭讨生活甚至成了青壮年的主业。当下的青年人已经很难想象1970年代中国农村凋敝的情况,因为粮食被高度统一调配,农民并没有对自己生产的粮食的支配权,同时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也完全在套路中进行,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残酷,让我们先看一看真实故事如何。

  如今年近60岁的资深要饭户小岗村村民阎宏昌早已经熟练应对各种镜头,尽管他现在可以很有激情很有细节的向记者回忆当年那个充满杀机和生机的夜晚,但是他绝对不会在当时意识到他们创造了历史。1978年11月24日的深夜,28岁的严宏昌在一张毛纸上写下:“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我们还订了协定: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许向任何外人讲;每逢夏秋两季交粮油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分田之后的小岗村,在次年就向国家交了13.9万斤粮食,单花生就是3万多斤,而在从前,国家给的上缴100斤花生的任务都完不成。而在1979年4月,中共中央即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开始敞开农村体制改革的大门。“土地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在1980年代初期,在全国全面实施,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正式终结。

电影中的大时代:农村改革
《走出地平线》通过对土地改革的描写,说明中国人主动探索新的生存模式的能力

  由陆天明导演的《走出地平线》将之艺术化再现,通过对土地改革的描写,说明中国人主动探索新的生存模式的能力。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问题,始终关系着十三亿中国人是否能够走出吃饭经济的大问题,中共中央以多个一号文件一再关注,多位中央领导人为之倾注了心血,当前又建立了土地流转制度,将释放数十万亿的财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资金。从精耕细作到高科技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小农业到大农业,允许多种经营是对生产力和自然、人的尊重,而非常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必须对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努力,不能再有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或者不治理的工业模式。《女大学生部落》讲发展新农业,《荔枝红了》则以三个代表讲述农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明天我爱你》在农村推广科技,与传统思想在冲撞中融合,而《茶色生香》则以茶文化来消弭现代都市的躁动。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