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中的大时代:伤痕与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16:26  新浪娱乐

  2、伤痕与反思——回归人性

电影中的大时代:伤痕与反思
谢晋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标杆

  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思路。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精神和胡耀邦主持的“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通过拨乱反正抚平伤痕的手段,高层在处理建国以来的重大问题上的策略,都彰明了回归人性成为主旋律,给了无数受害者以新生,同时也成为整个八十年代最强劲的社会思潮。而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也以文学和电影等多种形式敏感的捕捉到时代的脉搏,以谢晋为代表的导演真诚地表现伤痛,表现爱情,表现人性。那个时代的共识,就是要反思,不能让伤痕再来一遍。

电影中的大时代:伤痕与反思
《牧马人》

  伤痕文学这个名字来自于一篇同名小说,此后更广泛的文学行动更多以“反思文学”来形容,而电影更是以直观的外在形象打动观众。当是时,一大批以政治反思为题材的“伤痕电影”纷纷出现。《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泪痕》、《巴山夜雨》等都是当时人们追捧的影片,而《太阳和人》(苦恋)则引起激烈的争议。在诸多“伤痕电影”中,谢晋导演的“伤痕三部曲”《天云山传奇》(1980年)、《牧马人》(1982年)、《芙蓉镇》(1987年)无疑是佼佼者。这些影片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从政治、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历史教训,引起刚刚从政治灾难中走出来的国人的强烈共鸣。《天云山传奇》(1980年)是第一部以“反右扩大化”为题材,真实而概括地将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再现于银幕。影片的具大的艺术震撼力,来自于大胆而有深度地揭示出正直的人们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这一时代的悲剧,而电影的结构和情感爆发的张力也令人印象深刻,谢晋不但表现所谓右派的悲剧生活及其控诉,也对腐败有着直接的批判,更有对人性卑劣的揭示。《牧马人》(1982年)的原作者张贤亮具有浓重的感情,在他的小说《灵与肉》中积极探求生活底蕴,谢晋更以淳朴、善良的人情、人性之美给观众以一种美的享受,知识分子如何立足,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在当年得到极大的反响和回声,此外长镜头拍摄的草原风光很富有抒情色彩。

电影中的大时代:伤痕与反思
《芙蓉镇》

  在以上几部电影中,有着共同的母题,就是人的选择和自我锤炼,人尤其是有着缺憾的人如何在环境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重生之路。在《芙蓉镇》(1987年)得到升级版的质询,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黑五类们为主人公的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谢晋的电影和小说有一种相互辉映的魅力,电影里充满对生命体认的信心与生机,在他的镜头下,女性总是最美丽的,她们承接了生活和历史中的苦难而能够超越,这是对小说最忠实的再现和提高。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