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保守的突破 张艺谋《归来》三种答案

2014年05月15日22:39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归来》海报 《归来》海报

  >>>>>点击查询今日影讯

  在诸多关于《归来》的评论中,有两个人的反应最受到关注。一个是李安,另一个是斯皮尔伯格。

  在与张艺谋的对谈中,李安一上来就谈到看完《归来》之后的感觉,“结尾的地方我最喜欢,这个片子是比较有尾劲的,叙述过来,没有像张艺谋之前的电影一样,有精美夺目的画面,是很平静的。尤其是张艺谋用4K来拍,非常写实,灯光比舞台还要平实,演员的表演也是非常细致。

  李安还说,“我不晓得对一般的观众来说会不会比较沉闷,我是不会,他有他的精彩,这种戏通常都是到结尾力道慢慢出来。我觉得他经营了一个主题,对人的记忆,还有压抑和自由的观念,他的辩证是在结尾的时候有几个画面,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不光是那个时代的人,只要是作为每一个人都有那种压抑和无可奈何,我觉得这个电影可以是一部很好的存在主义电影,记忆到底是什么,人在变、社会在变,我们的印象和记忆到底是什么……最后几个画面劲道出来了,我觉得是非常感动。一般观众看着可能会比较沉闷,但我是很喜欢,但结尾处力道慢慢出来了。”

  很多人觉得李安并不喜欢这部电影,这样说只是客套而已,但又不想违背良心。不过李安怎么想,外人无法猜测,但他的确说出了这个电影的一些特别之处。

  普通观众会喜欢看吗?

  《归来》截取了小说《陆犯焉识》后半部分作为素材,弱化了家庭、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对于陆焉识人生的巨大冲击,突出了陆焉识在文革结束之后对家庭和妻子的“回归”。严格意义上讲,这部电影和《陆犯焉识》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对于导演和编剧来说,这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

  对于《电影世界》批评《归来》回避文革的檄文,我只觉得电影本体和原著故事无关,拍什么是张艺谋的事情,只要电影内部的世界禁得起推敲就好了。

  抛开小说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背景,《归来》让观众在大银幕上欣赏的是不断重复的生活细节,冯婉喻能否恢复记忆就成了电影最大的悬念。但这对于习惯于欣赏好莱坞电影三、五分钟一个小悬念,十分钟一个大亮点的普通观众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李安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李安提到的结尾力道,实际上是一种累积和叠加的结果,陆焉识和冯婉喻经历了绝望而相守的爱情,所有的努力都不能挽回所谓大团圆的结局。张艺谋在时间上加注了砝码,就让这段爱情升华到了一个从相守到相知的高度。从这一点来说,《归来》的确会给看惯了韩剧和好莱坞大片的观众带来欣赏上的障碍。而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守望的,实际上是电影没有拍出来的过去。

  张艺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提到,这次是希望用家庭去“折射”时代,以小见大,滴水藏海。对于不了解时代背景,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归来》其实是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门槛。有时候观众是否愿意走进影像表层的背后,就好像相亲,是需要一些“眼缘”的。

  需要哭一个小时吗?

  媒体报道斯皮尔伯格看《归来》哭了一个小时,有网友开玩笑说这是“哭晕在厕所里”的节奏。无独有偶,编剧史航也在微博中表示“哭了很多次,哭了很久。”

  显然《归来》不是那种滥情煽情的韩剧,但是为什么会让观者感动?这其实牵扯到了一个生活阅历和经验的问题,年轻人少不更事,感情生活简单直接,爱憎分明,明快热烈的“视觉系”爱情是他们希望看到的。而《归来》的爱情则有关回忆,是一种久别重逢、五味杂陈的感觉,拥有更多生活经验的斯皮尔伯格看到的显然不是那么简单。而至于他哭了多久,难免有宣传的夸大,不过他被这部电影所感动,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对于片方渲染电影感人的营销手段,我持有保留态度。《归来》的意义和价值绝对不在于煽情,而是在生活背后汹涌澎湃的暗流,不过观众喜欢直接的,感人不感人就和好看不好看画上了等号。

  张艺谋真的放弃了过去吗?

  全片色调最鲜艳的一幕,莫过于《红色娘子军》的演出现场,文革时期的集体癫狂,人性的异化,在这段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全片中颜色最为鲜艳的段落。红色,这个张艺谋电影中最常出现的视觉符号,在《归来》中变得危险起来。张艺谋虽然放弃了大红大绿的视觉风格,但还是利用颜色讲了故事。

  至于李安提到的存在主义,其实也与《归来》的叙事策略有关系,电影没有那么多戏剧冲突,能够突出的就是人和环境的抗争和妥协,直到最后找到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当你喜欢的人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人的时候,你怎么办,是放弃还是坚持?

  张艺谋用留白的方式拍《归来》,是无奈还是有心之举,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但显然那些有生活阅历和历史经验的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不把那些过去的碎片补上,《归来》都不算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再有想象力的脑补,也没法还原那些历史的灰烬。张艺谋在考验自己,也在考验观众,他之前从未拍过这样的电影。至于票房,那是发行商要操心的事情,背后的关系太复杂了。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张艺谋作为作者的“归来”,还不如看成是他作为导演的一次谨慎“出发”。64岁的张艺谋不停在尝试新东西,将来还会拍摄英语片,他不断追求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而电影背后的精神没有太多的革命。(王玉年/文)

 

(责编: 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