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指南》编辑部: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2013年04月23日17:43  南都娱乐周刊 微博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编辑部的故事》的那些桥段,于是在当郑晓龙[微博]决定再造“新编辑部”时,其期待,不亚于任何一部顶级投资的剧集。而这次《新编辑部故事》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版权发行方面都是“重拳出击”,不仅在东方、深圳、北京三大卫视同时播出,且中国第一长视频网站乐视网还以5000万高价购得其网络版权,并与卫视同步播出。这亦是新媒体时代下的又一次成功的新运营模式。都说郑晓龙是质量保障,但在新剧风格方面毅然选择了“时代”的切入点上—那个时候聊保姆,这个时代聊整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所承担的,更像一个时代记录者的角色。

  采写_本刊记者 曾明辉 魏頔

《新编辑部故事》剧照《新编辑部故事》剧照

  点击为《新编辑部的故事》打分>>

  二十年之审美变迁

  “20年前,人们通过电视来收看影视作品,留下的回忆,以及对俗、美、笑的记录,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20年后,意见领袖与芙蓉姐姐[微博]等伴随网络相继出现,人们也开始通过微博、微信来感触世界、分享观点。《新编辑部故事》此次在乐视网与三大卫视同步播出,这也显示出互联网时代给予人们的全新视野。”

  俗 从痞子王朔到粗鄙“屌丝”

  如果那会儿就有乐视网这样的播放平台,《编辑部的故事》在1991年那个冬天引发的点击量,可能比现在一年所有国产剧加起来还高。说万人空巷,那是高看了它,那一年还有《雪山飞狐》,但是笼统地说一句收视优异,绝对是低看了它—它的影响力有多大,80后们回顾他们的童年,也许会记得一个火腿肠广告,冯巩贱兮兮地问葛优:“想啥呢?”葛大爷一翻白眼:“想戈玲!”这时火腿肠登场,“还想戈玲吗?”“戈玲是谁?”戈玲,就是《编辑部的故事》的女主角,吕丽萍[微博]演的那位。

  此后,明星越来越多,角色越来越少,用剧中人名而不是明星打响广告,从此绝响。

  经典,似乎是20年后,我们用来审视《编辑部的故事》时,最容易加上去的定语。可是20年前也是如此吗?对于过去,人们总是习惯埋头于一种想象出来的美好当中,如果真的坐时光机回去看,90年代初的市民生活也无非是一地鸡毛,而《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王朔,也正面对“首都文艺界”的口诛笔伐。主流价值观仍然沿用官方话语那一套,一时间“大毒草”这类阶级斗争词汇都一股脑儿往外蹦。后来冯小刚[微博]抓住中央领导下基层的机会,问主管文化的李瑞环看没看过,李瑞环回答看过,是电视剧的一次突破—对《编辑部的故事》的讨伐于是戛然而止。

  王朔后来写书说自己“头上始终压着一座知识分子的大山[微博]”。“以他们的价值观为标准,使我们这些粗人挣扎起来非常困难。只有给他们打掉了,才有我们的翻身之日”。

  那段时间,王朔一直用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名言,进行逻辑上的自污:你们丫不是以文人名士自况吗,OK,我偏偏低俗给你们看。情绪的反弹进入剧本,便构成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叙事策略:知识分子只能埋汰自己。

  有意思的是,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变得太快太狠,以至于后来的知识分子除了自污,根本无力抵抗消费文化的洪流,于是在某些场合,“低俗”反而成为了“高雅”的通行证—当然也有例外,20年前那个圆熟的冯小刚,如今转而跟词型粗鄙的“屌丝”过不去;而他的故人王朔,十年前和金庸的论战风头无两;现在又过十年,互联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将痞子王朔为代表的一群人替换成了“屌丝”。在《新编辑部故事》播出期间,老版也再次搬上荧屏。人们现在可以通过乐视网的多个播出平台同时收看。俗的定义每个年代都不同,变迁也十分明显。而当下在同一个平台,且也能在同一时间,穿梭、来往于二十年间,深刻感受着俗文化的变迁。

  美 意见领袖倒掉了,芙蓉姐姐起来了

  大众审美的风向标向来难以捉摸,读中学的时候你想不通我们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一个时期以胖为美,工作了以后你想不通为什么洞洞鞋会成为人们的心头好,现在你或许也想不通,为什么互联网时代,芙蓉姐姐成为了明星。这亦是互联网时代兴起后的改变。

  回首是二十年前,人们守在电视机旁看《编辑部的故事》时,讨论着粮票、出国、分房子等话题。后来,互联网进入中国。起初人们严肃地上网,严肃地发表意见,把它当做科技的福音书,敬而畏之。90年代末,上海的网吧40块一小时,同时还卖蓝山咖啡,从价格上看,想不精英范儿也难。谁知道摩尔定律真的那么冷酷,也就两三年时间,人们虽然还在网上讨论国家大事,但更多的人上网看张艺谋和章子怡[微博]的所谓秘闻??

  二十年后,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渗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理解方式。而人们讨论的,也开始是白富美、流感等网络热门话题了,这亦是时代变迁的印记,也是人们审美观的变迁。

  而《新编辑部故事》故事里,《人间指南》杂志因陈好[微博]所扮演的角色“安妮”的加入,也正式更名为《WWW》。剧中的这些情节所折射出的,是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而剧外,人们开始通过多个终端观看影视作品,且通过网络平台表达着自己观点、意见,以及对热点的关注。随着互联网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后,这也影响了人们对各种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关注、理解、分享等一系列链条。而以乐视网为代表的视频网站,也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传递着人们对美的判断,以及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等。

  如今,在这种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媒介,人人都能出名15分钟。于是,意见领袖倒掉了,芙蓉姐姐起来了;大众的狂欢过后,《人间指南》从文学刊物,变成了时尚杂志。

  透过《新编辑部故事》来看,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变化,也折射出了人们审美的变迁。

剧照潮范儿十足剧照潮范儿十足

  笑 不单为电视剧里的喜怒哀乐

  而喜怒哀乐笑是一种反馈,笑的背后是一种态度的表达。不过,笑中有泪,也有苦。笑的背后,也正是一部剧集折射出的文化、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正是互联网时代变迁背后的产物。

  对于笑,二十年前看完电视后多为一笑而过,而对于桥段,大家只能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讨论着,而如今,新媒体时代下,现在我们更喜欢通过视频网站来看影视作品,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它的便捷,也是因为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方式也不再是以前的一笑而过了,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互动分享。比如,以乐视网为代表的网络视频播出平台,它不仅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还可以使平台与微博、微信形成互动,让网友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也才会有了“甄嬛体”“新编体”等。这也是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对于笑背后的态度表达的一种进步。

  恰逢此时,《新编辑部故事》在乐视网与三大卫视同步播出,网友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且还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老版《编辑部的故事》与《新编辑部故事》在关于“笑”的方面,导演郑晓龙也有自己的变化。20年前郑晓龙说他只能嘲讽“知识分子本身”,20年后他接受采访,说嘲讽“娱乐圈本身”总可以吧?

  从这一点讲,《新编辑部故事》倒也继承了王朔的叙事策略: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让大伙儿开心开心嘛;只不过20年前,进出杂志社的多是一稿多投的、死要面子的小文人,现在是宛若莲花的女明星,莫名其妙的真人秀。然而,赚赚稿费的小文人、包括剧中的小保姆,势利眼,毕竟和大众还有身份上的连接,对观众来说是“我者”,但时尚和明星圈子,显然是大部分观众眼中的“他者”,观众不再是剧中人物的被投射者,而是围观者,我们因为对贫富差距感到不公,便在明星落难时踹上一脚,然后哈哈大笑—就像剧中一口牛津腔的陈好突然切换频道到山东话,你笑了:所谓的时尚先生和女士,原来也是个屌丝嘛!

  年来,不仅笑声的内涵悄然变化,笑声的来源也在改变—我们不单单为电视剧里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电视剧的消费模式不再是单向地贩售剧情:《甄嬛传》让你流泪,但网络上的“甄嬛体”却让你欢笑;新闻可能是冷冰冰的,但评论却可以是爆笑的。电视剧的发行商很快意识到,既然网民自发式的狂欢捉摸不定,不如就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自己来制造狂欢。乐视网COO刘弘说,“我们准备将剧中的金句集结成‘新编体’,通过网络的平台让网民参与讨论、分享。”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