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曝《丝路》花絮 舌尖2拍摄近尾声

2013年09月03日18:44  新浪娱乐 微博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李晓东、李文举与陈晓卿 李晓东、李文举与陈晓卿
陈晓卿谈《丝路》 陈晓卿谈《丝路》

  新浪娱乐讯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正在热播。9月3日《丝路》总导演陈晓卿[微博]、执行总导演李文举以及编导李晓东做客新浪直播间,畅聊该纪录片台前幕后趣事。

  主持人王莹:亲爱的新浪网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浪视频,我是主持人王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播出的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正在热播,得到很多网友的热议。今天我们特别荣幸把纪录片的各位主创请到了我们演播室,接下来的时间为大家一一介绍一下他们。坐在我右手边是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陈晓卿,欢迎您陈导。

  陈晓卿:大家好。

  主持人王莹:坐在中间这位是这部纪录片的编导李晓东,欢迎李导。

  李晓东:大家好。

  主持人王莹:另外一位是这部纪录片的执行总导演李文举李老师,欢迎李老师。

  李文举:大家好。

  众主创谈《丝路》 经历长时间筹备阶段

  主持人王莹:我们也比较熟悉这个题材,1980年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2006年我们又看到了《新丝绸之路》,为什么这次还要选择同样的题材重拍丝路呢?

  陈晓卿:说老实话,我们也不特别知道为什么,但是丝路肯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时台里面立项要做丝路,实际上更多考虑的是丝路作为一条东西方的文明通道,一条物质交流的通道,在21世纪展现出了比较新的一个姿态,这个是值得关注的事情,所以要求我们重新再做一次古老的文明之路。

  主持人王莹:这个题材很重要。但是我刚才也说了,之前已经有两部《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大家要再重新选取新的角度就很难了,我们这部丝路又有一些什么新的思路在其中呢?李文举老师,您帮我们说一下。

  李文举:丝路可以说拍过很多遍的题材,也可以说是一个常拍常新的题材。从80年代那一版《丝路》到2003年那版《丝路》,每一版的着力点、方向都不一样。我们在接到这个选题之后,也进行了大量资料的阅读,最后也做了很多实地现场的采访,最后我们整体的感觉就是,与其我们去表现一个历史中或者想象中的丝绸之路,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看见的丝绸之路呈现在这个片子里,这就是我们最终选择了走现实的方向的原因。

  主持人王莹:我们选取了哪些新的角度?

  李文举:总体来讲,从历史上来讲,丝绸之路是靠很多人的努力,很多普通人,他们真正是丝绸之路的主体。所以,我们参照着历史,在现实中选择,跟历史人物有同样气质或者有同样梦想的人物来表现。

  主持人王莹:主要着力点这回是在人物是吗?我们找了一百多位还是不止,我看一些数据说是一百个。

  陈晓卿:采访拍摄超过了一百个,最后用了没有那么多,用了大概60多个。

  主持人王莹:可见我们之前做了大量准备,也积累了很多素材,我也想问一下李晓东导演,我听说为了拍这部《丝路》,我们之前准备有一年多时间,我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晓东:一开始最早做功课是看书,《丝绸之路》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可能每个人心里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有特别多的基础资料要去搜集,我们要去看各种学者对丝路的看法,这是家里底下的工作。第二步就是我们出去前采,前采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回来是案头写作,写文学本,也是写了相当长时间。从立项到出去真正开始拍摄,应该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

  主持人王莹:准备了一年半。

  李晓东:对,准备的时间也相当长。

  陈晓卿:而且即便是在这种过程中,根本没有带摄像机之前,也是每个月、每个礼拜都在开会,就好象是在拍的样子一样,把自己弄得很忙。

  主持人王莹:陈导,你们准备的这个过程中,有的一些想法和你最后看到这8集,每一集50分钟的样式,会有一些很大的出入和差别吗?

  陈晓卿:如果把我们前面几次会议的记录拿出来看,上个星期我看了一下。

  主持人王莹:您还真回顾了一下。

  陈晓卿:特别可笑。

  主持人王莹:完全不一样是不是?

  陈晓卿:那个时候还更多的带着对丝路的陌生感,带着很多无知无畏的精神,但是充满了好奇,这个确实是,但是我想前面的那些准备工作,包括对历史方面知识的补充,对我们摄制组来说,是我们吃的第一口馒头,没吃饱,但是很有用。

  主持人王莹:说句心里话,从这个纪录片立项,您接到这样一个任务,您当时想把它拍成什么样的纪录片?现在您觉得您的纪录片拍成什么样?

  陈晓卿:当时领导的要求非常清晰,就是把丝绸之路全程的古代文明展示给观众。

  主持人王莹:这个要求似乎更多的是呈现景的比较多。

  陈晓卿:历史的东西比较多。

  主持人王莹:但我们最后看到的是人物更多一些?

  陈晓卿:跟我们到了现在的这个频道也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个频道要求的是,它的宗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把变化中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这个有非常非常大的关系。其实这个中间,他们出去前采,每次回来就跟我说为什么不拍现实,为什么要拍历史?当时我想拍历史,我们可能很快就把它拍完了,但是他们回来就跟我讲现实中间特别有趣的故事,为什么不能拍今天的东西?也是频道的领导最后拍板,说可以,整个做了一个根本性的调整。

  主持人王莹:所以您说了从最开始大家开会的会议记录到现在我们看到的《丝路》完全不一样。

  李文举:完全是两个片子。

  陈晓卿:完全是两个片子,甚至有的导演画了好几百幅分镜头的图,都是古代的,像连环画一样。

  李文举:那些东西翻出来照样可以拍,因为已经都讨论到非常成熟的地步,我们连分镜都做完了,准备开始拍了,最后才开始转向。

  主持人王莹:等于《丝路》AB版,我们有一版记录古代文明,还有一版记录现代文化历史的。我觉得纪录片最大的魅力是会作为一个史料永远留存下来。李文举导演,您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您觉得执行现代的这部分会更难一些还是按照原来的思路拍古代的文明,用这种方式记录更难?

  李文举:可能很难进行比较,各有各的难度,比如拍古代,会牵扯到很多影像表达的问题,牵扯到比如服画道我们会还原到什么程度,跟历史接轨到什么程度。甚至我们当时不开玩笑,一个主要人物身上穿的衣服应该是什么花纹、什么颜色。

  陈晓卿:花边是什么样的。

  李文举:应该戴什么帽子,我们都查了大量史料,我们是纪录片,要用再现的方式表现,有两个,一个是可以拍再现,一个是可能。这里边我们会觉得有些地方我们没有把握,而且要做到特别逼真的程度需要非常高的费用。

  主持人王莹:而且拍人物很多是失控的,我们必须一直跟着他,突然之间在他身上有些故事发生。

  李文举:我们之所以要拍现实,有一个根本的条件,各个导演都是非常有经验的,都是从业十年以上的纪录片导演。他们在现场的把控能力,我们认为是可以信任的。拍现实就难在现场的把控能力,这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主持人王莹:女性纪录片导演应该不多吧。

  李晓东:不少,我们组一开始建组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但是最后我们做完的时候,我们组的女孩子已经一大帮了。

  主持人王莹:这个过程苦不苦?

  李晓东:还好,我觉得还挺好的。

  主持人王莹:我一看到那个资料,说你们拍了一万多分钟。

  李文举:四万多分钟。

  主持人王莹:我还说了好几倍。

  李文举:50分钟高清盘是536盘,这是2万多分钟,还有大量别的介质拍的。

  主持人王莹:除了前期的量,后期的剪辑工作够耗时。

  李文举:10个月。

  主持人王莹:怎么取舍?

  李文举:主要是靠陈老师。

  李晓东:一遍遍给我们删,主要是砍,因为很多东西是舍不得的。

  李文举:经常砍得他们眼泪汪汪,别删了,别删了。

  陈晓卿:比较儿女情长,不行,我是站在观众这头。

  主持人王莹:您总体的把控是观众喜欢什么,想看什么。

  陈晓卿:要分析判断,尤其这几年国内纪录片的发展,实际上根本不是你想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观众会看什么。包括我们怎么去借鉴国外纪录片的模式,更多的也是国外的人已经研究透了观众大概多长时间会疲劳,该给他们振奋一下了,都会有。

  主持人王莹:您觉得现在观众喜欢看纪录片什么内容?还是看人是吗?

  陈晓卿:有猎奇的心态,有欣赏的心态,有获取知识的心态,更重要的我觉得是希望在里边找到自己的一些共鸣,自己一些感受的共鸣,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陈晓卿坚持将观众摆在首位 白岩松客串演“死尸”

  主持人王莹:但是不是这就更难了?因为这又不是影视剧,它的情节是我们提前设计好的,纪录片可能是我们拍了大量素材,可能我们在后期去找它的一些情节,找它的一些关联,包括您说的共鸣。

  陈晓卿:对,其实不管我们拍历史还是拍现实,对于丝路这个纪录片来说,观众一直是摆在第一位的。哪怕我们最开始做历史的那个时候,我也跟他们说,我说演员你不用找,演员就用我们台的主持人,他们现在都正襟危坐,一定要让他们拍得稍微搞笑一点。比方说有一个战争的场面,有很多很多死尸,我们随便翻过来一个是刘建宏,再翻一个白岩松,可能是一个找亲人的故事,但是会有这样的东西在推动观众在看,有一个梗着脖子的可能是陈老师。会有很多这样的噱头在里边,是为了吸引观众,但这只是吸引观众的一端,我们希望看到这个故事后面更多的东西,会有招人的东西。我们在拍到现实题材的东西,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它的前端也希望它有猎奇性,有新鲜感,有讲大家所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说今天晚上我们会看到的那集,你一看我们的主人公出现,后面会跟着很多巴基斯坦的军警,背着AK47,首先就会觉得,他怎么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首先是打动我们的地方,今天晚上还有一个苏联老兵,这是他拍的。他曾经经历了阿富汗战争,这首先够吸引人,怎么在中国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我们都会找到这样的点,然后再展开我们的故事。

  主持人王莹:陈导,这里我不明白了,我们纪录片里怎么会有演员呢?

  陈晓卿:原先我们拍历史里面会有真实再现的部分,比如让谢颖颖演一个古代的公主。这是一个形式的问题。

  主持人王莹:让我们的公众更容易进入到我们的纪录片里。

  李文举:参与进去。

  陈晓卿:我们很多主持人,对于他们没有参演还表示愤怒。

  主持人王莹:您没解释,是因为8集。

  陈晓卿:没有,我把责任都推给他们了。

  主持人王莹:文举老师,您负责拍摄哪部分?

  陈晓卿:他是整部片子整体的执行总导演。

  李文举:也拍摄了挺多。

  主持人王莹:您拍一个印象很深刻的人物。

  李文举:我借着陈导刚才说的黑利利(音)老师,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因为拍现实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主人公首先得打动你自己。我们俩就在喝酒,他喝酒非常爽快,拿一瓶伏特加,我们俩几分钟喝一瓶40度的伏特加,喝完特别高兴。

  陈晓卿:他是一个乌兹别克斯坦的教授。

  李文举:特别豪放的感觉,而且表情特别丰富,他的故事后来才了解。首先第一眼,我们当时要求要有观众缘,有眼缘,这个人看着要舒服。进一步接触会让你觉得有认同感。第三,再了解他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王莹:在他身上主要是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分享给我们的观众?

  李文举:他实际上平时的生活相对也是静态的生活,因为他是新疆艺术学院的一个教授,因为他的经历比较传奇,他以前是在阿富汗作战的苏联老兵,差点丢了命,他看着他的战友被人家抹脖子。

  主持人王莹:有故事。

  李文举:他被人家一面砍一刀,他现在还有一面很长的刀疤,从这儿到这儿。他有一段时间非常颓废,是他的妻子,把他从那个状态拉出来,他就变成一个音乐教授。

  主持人王莹:反差也很大。

  李文举:他的个人经历挺传奇。

  主持人王莹:这样一个人物我们会跟拍他多久?

  李文举:黑利利(音)拍了两次,大概中间间隔两个多月。

  陈晓卿:他们说得这么热闹,其实找故事、找人物的过程非常非常艰难,经常让他们崩溃。但是又经常会有惊喜。比方说他拍的一集,讲丝绸的一集,拍一个意大利的设计师,这种文化隔阂……

  李文举:很多东西不让我们拍。

  陈晓卿:非常非常困难。在特别绝望的时候,他又找到了新的拍摄的角度,你说说。

上一页12下一页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