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国音乐教育问题,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有很多争论:思想观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学习社会化、文化发展引领化、以及文化竞争、教育质量日趋繁荣的接触和交流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各种冲撞,这种争论变得更加尖锐起来,身在其中的我们,想要回避都是不可能的事了。不管怎样,出现争论都是好事,因为只有争论,才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只有更深刻的思考,才能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把握住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向,乃至中国当代笙艺术多元化科学教育统一的理念与辉煌乐章。
笙,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乐器宝库中,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几乎伴随了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它的科学设计,复杂制作,可以称作历史上乐器制作的绝活,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
笙,以其独特的发音方法、优美的外观、丰富的和声和科学的制作原理而蜚声海内外。笙发明的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在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就有了关于笙的记载。从殷商到现在,它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它像一只俊俏、祥和、美丽而有朝气的凤凰、孔雀、仙鹤,唱着动人的歌声,弘扬着民族精神,在祖国历史长河的上空,飞舞了几千年。
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它发音清脆、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同时,它是中国民族管乐器中唯一一件可以演奏较为复杂的复调固定音高的管乐器,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演奏开放式和声的吹管乐器。它的音色独特,不管是用吹气和吸气,都能发出悦耳而又清脆的声音。用单音演奏时,音色柔和、优美,似秋夜的湖水,轻波荡漾;用和音演奏时,则音色浑厚高昂,犹如夏日的瀑布,飞越山川;与丝乐乐器吻合而奏时,则音色恬美悠扬,像山涧小溪,流水潺潺;与唢呐、管子等管乐合奏时,则音色粗犷热烈,如春潮滚滚、龙腾虎跃。笙还能够独奏和协奏,在音乐舞台上尽善尽美展现了它的神州雅韵与魅力;它丰富的和声,黏性的音色,使各种乐器声音融为一体,和谐动听。到目前为止,笙已发展成高、中、低不同形制的交响乐队,为世人所关注与赞美。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笙有其独特的乐曲形式,巧妙的制作方法,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优美动人的乐曲。这些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整理、发扬、创造、创新民族音乐,尤其对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编著、总结、学习教材的出版,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笙类不同形式教材的出版发行,不仅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同文化、多元文化的融合,更反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时代,而且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笙,作为中国最优秀的音乐文化,在亚洲及全世界都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我们说:笙不但是中国的古老簧管乐器,也是世界自由簧乐的鼻祖,对世界上的自由簧乐器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启发和推动的作用。当然,它是有着充分的历史根据。
中国的笙早在17世纪前后,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又传到欧洲。1619年欧洲的一些著作中就曾提到过中国笙。但有详细记载的则是1751年来中国布道的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阿米奥1777年回国述职休假时,将中国笙带回欧洲。1780年,侨居俄国圣彼得堡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依照笙的簧片原理,制造了管风琴中的簧片拉手,从此欧洲的管风琴才普遍使用了自由簧,柯斯尼克也因此成为欧洲自由簧乐器的发明者,而扬名于世。
相关专题:中国音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