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套《精品》系列的封面和内页的设计典雅、古朴,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封面是我国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专为笙这种乐器而作的《老人吹笙图》,此外,他还兴致盎然地题写了“非一日之寒”的墨宝;封页内还有前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同志的亲笔题字“瑞环拊掌”,爱心觉罗·溥杰的题字“竹簧神韵”和爱心觉罗·毓喦的墨宝“中国龙”;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朱丹先生的丹青“天籁”;此外,著名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德高望重的乔羽先生不仅题写了“充乐”的寄语,更为这套《精品》系列亲笔题名。对于前辈、大师们对于我们笙事业和笙艺术的支持,中国当代笙艺术多元化科学教育一定会走向更伟大的辉煌。
笙形的方方圆圆,笙苗的长长短短,笙嘴长短的沉沉浮浮,笙簧的增增减减,簧片、笙斗变迁的林林总总,笙规范化的前前后后,笙音位不同的百家争艳。这是目前中国笙界对笙形各方面的形容总结和概括。笙形、笙苗、笙嘴、笙簧、规范、音位等在笙的家族中,无法用数字准确地描述出来,他们的确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不同的外形、不同的音域、不同的音色、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演技、不同的表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指法、不同的沿变等,这就是笙、这就是和,这就需要中国笙艺术科学教育进一步的规范、本位、多元、统一、展演,只有通过高规格的展演,演出活动使大家才有比较、才有清醒、才有交流、才有理念、才有观察、取长补短,才有悟性、不断发展、媒体关注、勇往直前。
中国笙会,自成立之日起像一颗闪耀的巨星,一直在不停地闪耀,决心让中国笙艺术不断发展广大,不但让笙界的同行学习笙、深化笙、发展笙,而且让全国人民也要对笙有一个认识,有一种声音、有一种概念、有一种气氛,全面了解笙的现状。多元性的蓬勃发展态势,认真准备、酝酿、策划,决定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空前盛大的音乐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和合协谐、笙声不息——金秋音乐会”。
2007年10月,正值新中国成立58周年节日之际,也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时,北京晴空万里、神采飞扬、红旗飘飘、鲜花盛开。6日晚,全国各地的笙专业演奏家怀着高昂、激动、欢乐的心情,汇聚在天安门西则的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空前“笙”会。言其空前,是因为此前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笙乐器集中表演展示。当来自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各大乐团、文艺团体的近160余位笙专业演奏人员同时出现在北京音乐厅舞台上之时,台下观众全体发出很大的赞叹之声。这是民族之叹、民族之震撼、民族之豪情。当天音乐会使人对平时里寡言少语的笙刮目相看,笙类齐全、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其壮观景象俨然节日里笙家族的大聚会。
我们说笙类齐全:不但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中音笙、低音笙、抱笙加盟,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笙展示,甚至还有不同笙类的独奏展示:38簧键笙、37簧键笙、36簧圆形笙、36簧方形键笙,6种不同类型的传统笙联奏:芦笙、中音抱笙、葫芦笙等是中国当代笙多元化的一个大展示,是多种笙大放异彩的又一成果与科研教材。
形式多样:是音乐会有近160人专业演奏家的共同展示的交响性大合奏、葫芦笙二重奏、笙四重奏、37簧键笙二重奏、中音抱笙独奏、宏亮乐器组合、36簧圆笙齐奏、芦笙合奏、传统笙联奏、38簧键笙独奏、36簧方笙合奏等。这些不同形式的笙类展示,表现了笙界人士精诚团结、共谋发展之志,是本位、多元、统一发展模式的科学教育理念有力推动和延续。
相关专题:中国音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