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只有他最了不起

2013年09月02日15:20   娱乐专栏  作者:慕容天涯   我有话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只是盖茨比,只有书才了不起

  ■文/慕容天涯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可谓应有尽有,是一部合格且精彩的娱乐大片。但是从书迷的角度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显然是冷峻文人菲茨杰莱德的孩子,被狂热导演巴兹鲁赫曼养大,你希望他温文尔雅,他却前卫另类,最终有些不伦不类。

  这样一来,你说它是一部见仁见智的电影也好,你夸它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也行,甚至你喷它是一场马戏团般的狂欢亦可。却无法阻止这个故事本身的魅力,故事结尾,当盖茨比那代表着“爵士时代”辉煌的奢华宫殿一盏盏的熄灭灯光,剩下的不只是一段旧梦,还有一阵随着梦醒时分而来的萧索之感。菲茨杰拉德笔下结束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给一个时代留下背影,让后世的我们,每隔几年重读都感慨颇多。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时时刻刻品味,都有不同的回味。它适合任何人,和任何时代。

  盖茨比,谁是盖茨比? 

  了解盖茨比是件重要的事情。相信有绝大多数的读者同笔者一样,是从当年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了解菲茨杰拉德这个人和这部书。这部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神秘富豪盖茨比的个人奋斗史,更是伴随着评论家们频频提到的其所处的“爵士时代”和所代表的“美国梦”扩大着故事之外的社会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确提到过其所处的上世纪20年代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经济危机之前的阶段为“爵士时代”,并非牵强附会。不似“美国梦”之说好像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般生硬。这个时期人们纵情奢靡,寻欢作乐。如果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为厚土,特质性似枝叶。短短的十余年,菲茨杰拉德笔下出现了一株靠着超强劲肥料滋养的恶之花,盖茨比的故事美得惊人,又可悲得让文青们流泪心碎。

  这本书有着所有经典文学作品都具备的时代性,又包含让人刻骨铭心的悲剧性,那么加上通俗文学经典惯用的爱情故事主线。它特别适合已然迈过青春期,冲向社会去的年轻人看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现实的爱情观很像《少年维特之烦恼》至死不渝,对时代的唾弃又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般尽皆绝望。随之而来的可看,好看,令人愿意一次次重看,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菲茨杰拉德本人,在少年时期就是一位贵族学校中的贫苦子弟,而后期又挥霍写作所得过得纸醉金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个作者所经历时代,现实中有几多蓝本的草根成长为富豪的故事。盖茨比的故事真实发生过,我们现在叫“接地气”。又加上尼克卡拉威扮演的角色为例,其抽身离去之时,故事中的那个时代其实土崩瓦解的时刻已至。我们称它为“代表性性”。由此来看,比起绝大多数的名著故事之晦涩无趣,或是格局与眼界之狭隘。一段情,一丝希望,一个时代铸就的盖茨比,总是会让每个时代的读者,迅速的找到代入感。

  只因为你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金钱的积累快速的拥有某些以往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但如若没有目标,或者过程不择手段,甚至有了明确的目标,过程小心翼翼,最终就差一步便可成功却因时代的限制无奈擦肩而过。都会在盖茨比这个悲剧人物身上找到影子。

  那个影子的轮廓,是每个人与成功失之交臂时的落寞。

  鲁赫曼,你的电影很不错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很好看。

  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赫曼,作品列表里有两部个人风格强烈的前作,值得拿来作为这部又一次翻拍的名著整体风格参考。一,是将古典名著变得现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二是热闹非凡的《红磨坊》。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这部《了不起的盖茨比》虽是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却既现代,又热闹,丝毫不闷,全片无尿点。

  这样一来,整部电影的3D就显得物有所值。至少在笔者看过的3D电影中,质量上乘。很多歌舞场面的视觉化,虽然与读者脑海中构建那座浮华宫殿的有些区别(我会说十个读者有十个读者会觉得太夸张了点吗?),但是普通观众只有两个字:很爽。

     

  这位长得极具星相的导演真的很爱玩,来华宣传期间,其开通的个人微博里,除去和各路明星进餐合影,你还会发现他猫在被窝里吃小笼包子的POSE组照。爱玩的导演有个共同特点,它们喜欢给作品打上有些我行我素的鲜明烙印,比如彭浩翔这些年的冷笑话与荤段子。于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太现代,也太具有娱乐效果和话题性了。导演用了更具话题性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盖茨比,而非哪个文艺细菌更丰富的英国男演员;至于那些JAZ-Z的配乐,显然就是为了配合那些摇臂从顶角镜头俯瞰来这些疯狂人儿的,它们和频频冲出银幕的礼花彩带一起,让影院HIGH到爆;甚至待到后半段所有的狂欢冷却,还有“西卵镇——灰谷——纽约公路追逐赛”相伴,那引擎的轰鸣和超车场面,让人深深感觉到《速激》系列对好莱坞荼毒之严重……

  这样一来,故事首先很好看。但是作为名著的电影版,其还原又在哪里?改编在哪里呢?先说还原,灰谷的一切,包括埃克尔伯格医生那至少在特写画面中出现了五次的巨大“眼睛”都很赞。再说改编,除去开篇托比马奎尔扮演的尼克卡拉威用自述这种手法,带领观众切入故事。最关键的是一些细节的影像化处理,和中段的剧情改动。先说影像化手法,很明显的一个段落是尼克和汤姆初次来到纽约包房与摄影师一家的狂欢场面。结合窗外黑人的号角,和室内的声色犬马,故事被视听刺激强制带向第一个小高潮,爵士时代的范儿初就。但接下来尼克在窗外观看对面大楼每一个房间内的场景,便像极了另一部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片段。世间百态,当时便尽收眼底。这不得不说是导演的功力所在。

     

  至于剧情的改动,影片放大了盖茨比与黛西五年后重逢场面的戏剧性,这场戏一波三折比起原著更具吸引力。不过之后,导演却给了二人重温旧梦后的无限激情,这样的改动颇多,实则毁誉参半。好处是,故事发展顺应了这个时代观众的心理,比如床戏的加入和所谓媒体的捕风捉影(后者还是很合理的)。坏处是,很明显这是为了最后那场高潮的室内辩论戏,也即是全片的在精华添砖加瓦。以至于由于之前的爱太多浓烈,最终助长了小李子表演上的“用力过度”毛病,让那场戏和后期二人感情的发展显得过于急功近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盖茨比问黛西是否只爱他一个人的问题,原著中并未有盖茨比三番五次给黛西施压。只是最后面对汤姆的质问才会出现。这种用台词“明示”的方法,很像是言情剧为了制造高潮所用的手段,不算高明。由此看来,如果说缺乏故事发展阶段的铺垫会让高潮显得平淡,是某些影视作品的症结。那么给故事发展阶段铺垫太多,最后让高潮太剧烈直白,至少在这部影片中亦非妙招。

  但纵使如此,全片实打实的3D效果,很精彩的歌舞场面,不拖沓的故事推进,依旧牢牢的将一众无趣的改编和徒有其表的伪大片甩在身后,占据着好看亦可看的电影佳片行列。

  书与电影,哪一个更了不起?

  综上所述,导演巴兹鲁赫曼带来了一个太过现代,足够好看的故事。这应该只是他眼中的盖茨比和黛西,以及那个他喜欢的爵士时代。

  回到全文开头,这样一来,大部分书迷依旧会感到有些东西不见了。那应该是叫做灵魂的东西,用歌唱出来,叫做味道。所以说,电影只是讲述了一个叫做盖茨比的人,而缺乏了那种披荆斩棘的为爱不顾一切的了不起劲头。

  比如说饱受非议的黛西扮演者凯瑞穆丽根,小妮子哪里都好,唯独缺少风情。而且为了照顾书迷,只是在汤姆家尼克初见她时,那漫天飞舞的白色窗帘和攀附在一起的两只玉臂有点儿味道。除此之外,她和除了名字哪里都不像的乔丹小姐一样有些令人伤神。后者与原著的差距在于,她首先看上去大了书中人物整整两圈儿和一轮年龄。也许导演混淆了原著中“苗条”和现实中“瘦长”之间的关系。而且显然为了照顾故事主线迎合普通观众,这两位美人儿那些原著中可称一绝的“胡言乱语”被大幅度的删减,乔丹更是沦为了推进故事发展的棋子,每一次出场目的性强烈,但风情皆无。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作为流行文化之一的院线电影,解读名著时永远会有太多的方式让你接受这个故事,但是却少了一份,静静在午夜品读时的思索。没有留白的盖茨比故事,让一切美好凝结在盖茨比远眺东卵镇时那一束绿光时,缓缓伸出的手上。

  实际上,故事中的希望,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在那个不纯洁时代最纯洁的人——盖茨比,才是最好看的。比起一个故事,有个鲜活的人,执着,坚毅,为博红颜一笑倾其所有,才是永远了不起。

  整体质量:★★★★  演员表演:★★★★  音画效果:★★★★☆  娱乐指数:★★★★☆                              


文章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