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青:回望,邵逸夫

2014年12月16日17:22   娱乐专栏  作者:一把青   我有话说

  文/一把青

  日子过得快,不知不觉邵逸夫已经逝世将近一年了。这几天,香港电影资料馆为了纪念他,举办“邵逸夫传奇梦工厂”特展。当身临其境,透过照片、影像和物件回望邵逸夫一生奋斗历程的时候,不禁惊喜地发现,他的形象竟然比以往更加立体生动起来,107年的人生,传奇的背后,这位电影帝国缔造者,好像很远又很近。

  邵逸夫未满20岁即壮志满怀,树立了“提高中国影片水平,发展国片国际市场”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惜工本,一手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清水湾邵氏片场,他同样深谙培养新人之必要,成立“南国实验剧团”训练大量演员,并结合世界潮流和地域特色,大胆投拍武侠片、歌舞片、黄梅调电影等多个片种。所以,其后的许多年,大银幕上的“SB”标志和那段人人耳熟能详的片头音乐总能够令观众心驰神往,“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到底不是一句空话。同时,邵逸夫亦具备着极为先锋的国际视野,他不仅早在1955年就通过与日本公司联合出品古装大戏《杨贵妃》来观摩日本技术丶网罗各地精英,更几度亲自带领李丽华丶林黛等当红花旦,参加坎城影展和亚洲影展,以求把华语电影推向国际。为了年少时许诺下的志向,邵逸夫开疆拓宇,走过扎扎实实的每一步,让自己梦想成真。

  展览中不少邵氏公司的珍贵旧物,都是邵逸夫影视生涯珍贵的注脚。例如胡金铨名作《大醉侠》的初稿剧本——彼时它的名字还叫《醉侠》,小小的一册,上面工整地写着“呈邵逸夫先生”几个淡蓝钢笔字,甚至隐约可见圈点痕迹,邵六叔热爱电影靠的是身体力行,除了坚持每天看三部影片的老习惯,就连审核剧本文字这种琐事,想必也是事必躬亲;还有《南国电影》的创刊号,封面女郎林黛的笑容定格在1957年,依然美目盼兮,那时候,邵逸夫刚刚从南洋到香港接手制片业务,就立即创办了这本官方杂志,作为公司宣传策略的一部分,紧接着又成立《香港影画》编辑部,命朱旭华任主编,西西丶亦舒这些如今文坛熠熠生辉的名字,当年都是其麾下的年轻作家。

  若是以八卦的角度观望,则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於邵逸夫与方逸华的旧照片了。在他们相识的五十年代,方逸华还是被誉为“东方的Patti Page”的时代曲歌后,凭借《花月佳期》令邵逸夫一见锺情,遂慧眼识珠,力排众议召她入邵氏栽培,她也为了他洗净铅华,架上厚厚的眼镜,由采购部主任开始,做遍公司的各个环节,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最终接管整个邵氏帝国。直至1997年,在发妻黄美珍病逝十年之後,邵逸夫才与方逸华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相片中两人虽已韶华不再,却都笑的从容含蓄,一路走来,彼此间互相扶持依靠的江湖情谊,相信早已经超越了爱情。

  离开之前,在展厅一侧的墙壁上见到邵逸夫的画像,他还正值盛年,笑的春风得意,两侧不断闪回着许多明星的照片,乐蒂丶凌波丶郑佩佩丶王羽丶狄龙丶岳华……张张美丽的令人沉醉,堪称百媚千娇,风光旖旎。他们都从邵氏走出,如同皇冠上的钻石,共同拼凑起了香港电影那段可一而不可再的时光。邵逸夫的神话永远也不会落下帷幕,更准确地说,他的离去,反而唤起了每一个邵氏电影的参与者丶观看者和爱好者心中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就像张爱玲在《对照记》中所言:“他们只是静静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2014 1216 南方都市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邵逸夫 TVB 邵氏 香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