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rchie M 本文已授权登载于杂志《新视线》2015年9月刊
上世纪1950年代是物质的年代,战时大环境下女人所追求的结实耐用、革除奢华的服装,到了战后被形式至上的华冠丽服所取代。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复兴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国计民生愈发欣欣向荣。人们对经济前景抱着乐观主义情绪,女人希望自己鲜眉亮眼,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经营自己舒适的安乐窝了。恰在此时,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的“新风貌”(NewLook)应运而生,在战后一个追求梦想的年代,“新风貌”这种奢侈的服装在外表体现着一种财富象征的物质主张,内涵则代表着一种优雅与尊贵的精神气质。女人再也毋须像战时那样每日上班以维持家计,她们有时间参加鸡尾酒会之类的社交活动,借助“新风貌”的流行旋风,克里斯汀·迪奧传递了新时代女性的时尚轮廓新美学,让追求时髦的女性消费者趋之若鹜、扎堆采购。在这些拥趸者之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好莱坞传奇偶像玛琳·黛德丽(MarleneDietrich)。
左图:克里斯汀·迪奧;右图:穿着迪奧洋装的玛琳·黛德丽,摄影师是恩格斯·麦克比恩(AngusMcBean),1951年
作为玛琳·黛德丽的私人着装顾问,克里斯汀·迪奧不仅身体力行的为玛琳·黛德丽提供着装指导,更为她的电影《欲海惊魂》(StageFright)、《天空无路》(No Highway in theSky)定制过全套的戏装。当玛琳·黛德丽穿着迪奧设计的精美绝伦的礼服,出席奥斯卡学院颁奖典礼时,在场的所有人对她一致惊为天人,更有人嗟叹道:“如此意态雍容的‘非凡魅力’居然没有得到奥斯卡的奖赏,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图:电影《天空无路》中的玛琳·黛德丽穿着迪奥的设计
1949年,当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邀请玛琳·黛德丽出演电影“欲海惊魂”时,出于对迪奥的偏爱,黛德丽发给希区柯克一份电报,声明“没有迪奥,就别找我”,坚持克里斯汀·迪奧必须担当她的戏服设计一职,当然她如愿以偿。到了4月中旬,玛琳·黛德丽飞到巴黎,前往迪奥的工作室为电影试装。虽然在电影演员排名上,玛琳·黛德丽挂名第二女主角,但当她一身骄矜动人的打扮惊艳亮相时,生生抢走了女主角简·惠曼(JaneWyman)的风采。电影拍完后,所有克里斯汀·迪奧设计的戏服作为礼物送予了黛德丽所有。
图:电影《欲海惊魂》中的玛琳·黛德丽穿着迪奥的设计
玛琳·黛德丽对时尚有着近乎病态的痴狂,她对服装、配饰等细节的注重与考究到了不厌其烦、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与巨匠克里斯汀·迪奧本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如出一辙。现实中,克里斯汀·迪奧有着极为强烈的艺术家气质,对设计始终保持着执拗严苛的追求。在每次推出新系列之前,他总是把自己锁起来,拒绝见任何人,为寻找灵感而冥思苦索。
左图:《欲海惊魂》片场,希区柯克与玛琳·黛德丽;
右图:穿着迪奥的玛琳·黛德丽,巴黎里兹酒店,1955年,摄影师: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
到了60岁,在玛琳·黛德丽衣橱里每一件套装或是礼服,都出自高级定制(*注:除了Dior,玛琳·黛德丽也是Balenciaga的拥护者)。据说,迪奥在蒙田大道的时装店不得不开门到午夜2点,以满足玛琳·黛德丽的需求,有时仅仅是黛德丽需要换个拉链或是调整裆缝,而缝线的色样、材质等如此微小的细节,黛德丽也同样投注了一丝不苟的专注。1964年,当剧作家诺埃尔·考沃德爵士(SirNoël Coward)邀请玛琳·黛德丽在电影《灼烧的巴黎》(Paris When ItSizzles)中出镜时,黛德丽欣然应允、无偿为迪奥走场代言。电影中,玛琳·黛德丽身穿一套纯白的迪奥洋装,款款的步出白色轿车,拾阶而上飘进了迪奥的时装屋。有趣的是,由于频繁光顾迪奥置装,黛德丽甚至搬进了紧邻迪奥、位于蒙田大道12号的新公寓,绕过雅典娜广场酒店,迪奥的时装屋赫然眼前。
左图:电影《欲海惊魂》中,玛琳·黛德丽抢尽了第一女主角简·惠曼的风采;右图:玛琳·黛德丽在电影《灼烧的巴黎》的出场镜头
站在时尚潮流的最前端,同时也是迪奥风格最忠实的盟友,玛琳·黛德丽义无反顾的充当起迪奥的终身形象代言人。当她在好莱坞潘特吉斯剧院(PantagesTheatre)演出时,一身剪裁流畅的迪奥黑色礼服包裹着黛德丽紧致的身材,勾勒出她身体曲线的曼妙迷人,更让暧昧迷离的风情一览无遗。而当玛琳·黛德丽首次访问华沙时,随身携带的35件行李箱中,塞满了在迪奥添购的皮草、晚礼服、围巾、女帽、女鞋,甚至长袜!(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