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毕的个人评分:100分(A+)
评分参数:《127小时》91分(A-),独角戏比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87分(B+),独角戏比较
《阿波罗13号》95分(A),太空片比较
《2001漫游太空》100分(A+),太空片比较
Gravity这部电影,应该直译为《重力》。影片讲得很明白:对生命的渴望=重力;沉浸在死亡之中=失重。我认为市面上流行的对“卫星碎片=精子、进入太空舱后蜷缩=子宫、湖水(海水?)=羊水”等视觉意象的读解过于复杂。艰深的隐喻跟本片的气质并不符,这就是一部直截了当的电影,只不过简约而不简单。
人类常常视子女为自己生命的延续。《重力》的女主角因不幸丧女,从此开启“闷头开车”、拼命工作的模式,忘记了活着的实在感,她的延续已断绝。沉浸于女儿的死亡,对生命的渴望消失,成为“失重”的活死人。浩瀚太空虚无寂静的美,正代表这一状态。
为什么寂静却又很美呢?美国文艺片《兔子洞》、英剧《小镇疑云》等影视作品都曾探讨过,丧子丧女的悲伤父母(尤其是孩子死于意外事故或案件,而非疾病),不能自拔到一定程度,实际上已对悲伤产生了某种病态的享受,乃至对死亡的向往或迷恋。
《重力》的女主角又何尝不是?她看似轻描淡写地讲女儿的死很可能是最蠢的死法,伤感无奈之余,带着一股难以名状的“作”(一声)劲儿。这是桑德拉·布洛克的第一个奥斯卡级演技时刻,后面还有许多,所以,若她凭本片再夺小金人,我毫不意外。
女主角叫Ryan同样有趣。美剧《兄弟姐妹》调侃Ryan是CGN(Common GayName),即“常见男同性恋名”,而用在女人身上又太男性化。面对男配角,女主角连一丝一毫的从两性角度去审视对方的意识都不复存在,堪称“失重”即生命力衰退后的另一表现——作为女人的性征退化。女性及其生育能力,在东西文化中都与人类的生命力挂钩,Ryan的中性化,对男人的性的审视的消失,是丧失生存欲求的另一侧写。
让Ryan重新找回求生欲望的,第一是更近地直面死亡,第二是再次体验生命的历程。第一点,我曾在《时时刻刻》的影评里探讨。海德格尔说,人在洞察死亡的时刻,才首次站在“死”这一终点回溯过去,第一次体会到时间的流逝。他称之为“时间感”。人如何洞察死亡,不外三点:自身的濒死、别人的死、别人死后宇宙照常运转的残酷事实。
乔治·克鲁尼扮演的男配角Matt,松开挂钩消失在茫茫太空,用一死换女主角一生,而卫星碎片依然故我,残酷地绕着地球继续转。至此,Ryan具备了“时间感”,更真切地观察到死亡的真面目:或许很美,但极端可怕。转变的第二步,从前述的视觉意象“进入太空舱后蜷缩=子宫”开始。被男配角以死救回的Ryan,由此获得了再度体验生命历程的机会。与爱斯基摩人安因刚的通话,让她在危急时刻拒死求生成为可能。
因为她不仅在今日将死的告白中,痛灼感受到死的恐怖,更在死寂中,久违地与生命沟通,而非应答或应付。接着,她沉浸于死的“失重”囚笼,又被犬吠与婴啼冲击得千疮百孔(幸好她不知道短片《安因刚》里那狗同样处于濒死状态的真相),所谓人类的朋友与生命的延续。以上种种,让已拥有“时间感”的Ryan,站在死的终点重温孕育、成长、社交、生产等一系列的人生轨迹。死亡对她的禁锢,即将彻底粉碎。
此后,女主角一度因缺乏驱动力,眼看将与男配角落得同样结局气馁,而潜意识中的求生欲望,此时恰恰完全苏醒。以Matt带调情口吻的幻觉表现出来正如前述,在一段带有极微弱的性的意味的幻觉中,中性的Ryan再次作为女人,站在两性角度审视Matt,堪称体内生命力复苏的重要标志。
于是,对生命的渴望的“重力”,击败了沉浸于死亡的“失重”,把Ryan拉回来。她让Matt给女儿带话,是因为纵然已逝,她也宁愿相信生命依然会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这是继笑中带泪漫学狗叫与醍醐灌顶惊闻儿啼之后,桑德拉·布洛克的又一奥斯卡级演技时刻。即便无人应答,已不再是活死人的Ryan,还是主动交流,开“不祥预感”的玩笑、声明不再“闷头开车”而要“回家”去——奥斯卡级演技时刻摩肩接踵!
开头说过,对生命的渴望=重力;沉浸于死亡=失重。因此,当Ryan的生存欲求彻底冲破被死亡笼罩的牢笼时,她重返地球。Ryan脱掉阻挠自己劫后幸存的最后牵绊——失重时紧紧包裹她的宇航服,冲出水面,重获新生。即老生常谈的“湖水(海水?)=羊水”的视觉意象。其实,此刻更重要的是青蛙、水草、飞虫、青山绿水,以及大地。
地球的一切是如此生机盎然,毫不亚于“恒河上的日出”。声音的使用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勃勃景象配合万籁交响,让太空死寂的美也相形见绌。抬起头,致命的碎片纷纷坠入大气层,还是那么神秘奇丽,但我们的女主角却不再留恋。正如Matt曾嘱咐过的那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Ryan感受着生命的重量,活生生地,回家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