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开始,冯小刚凭借《甲方乙方》开创了内地贺岁片的先河,让大家在新年之际能够进电影院乐呵乐呵。2013年年底,《私人订制》上映,在经过去年的《一九四二》沉重灾难片后,重回贺岁喜剧的风格,然而这次,观众对于电影的口碑却逐渐分化为两个极端,冯小刚则再也没法重拾16年前的风采。
冯小刚、葛优跟王朔这个铁三角,没有人会不期待这个组合,但当观众们真正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先的期待有点过了,觉得《私人订制》无非是找几个年轻演员重新合拍的《甲方乙方》,只是葛大爷在戏中的名字由“姚远”改成了“杨重”。既然冯小刚拍过《甲方乙方》,又何必再拍一部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出来,只是画面更好了、技术更精湛了,但影片的精髓,还是大致相同。难道是因为年代久远了,让大家一起回忆?又或者是,自己在向自己的作品致敬?
《私人订制》并不是一部简单暴力的喜剧电影,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其中藏在喜剧外表下的是冯小刚所想宣传的普世价值观,电影用单元剧的形式去弘扬“反贪”、“人性”、“环保”等理念,甚至表达出了对于电影雅俗文化的自嘲,可以看出电影正在去讲述一系列的大道理。但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凡是电影这一类艺术形式,没有雅的,都俗,但《私人订制》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教育人们,这一点我们这些俗人们怕是真欣赏不了。人们选择进电影院,就是想去享受,而不是被教育,其实大道理什么的大家甚至比导演编剧都懂,你打着喜剧的招牌却演了一出主旋律的戏,就好比你想吃杂粮煎饼,里边夹得却是枸杞人参,老板觉得这特有营养,但你吃下去才发现,味道不再那么正了。
读过王朔书的人都会知道,王朔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暗讽、批判是他的强项,他与韩寒、李承鹏等人一直都是我觉得能够揭穿现实的人。但从《私人订制》中,我看不出王朔讥讽现实的犀利手段,剩下的只有心灵鸡汤般的说教,甚至电影最后那一长段对山川、对河流的“道歉”,都太过于哗众取宠。以至于我一度在怀疑,经过封杀传闻后出现的的《私人订制》,到底是不是王朔的本意。
冯小刚在接受焦雄屏访谈时说:“拍《私人订制》完全是为了还中军一情,你帮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指《一九四二》),当时我就说,如果赔钱了,我一定给你拍一个让你赚钱的”我想这部电影的的确确是会赚钱。在电影上映之前,我觉得这部贺岁喜剧会像去年的《泰囧》一样,彪起观影热潮,成为年底贺岁片中名利双收的电影。可如今上映后,看看这部电影的质量和口碑,我不再那么的乐观,但我依然不会担心这部电影会赔钱,。除了“铁三角”会保证票房之外,电影中植入广告所收取的广告费恐怕就早已收回了成本。其实我个人并不反感广告的植入,甚至当我在数“剑南春”、“Mini”、“E人E本”、“中国平安”等等这些品牌的时候,会觉得很有趣。
相信央视公益广告的效果没有比《私人订制》所宣传的更到位了,再加上电影里所植入的那些广告,此刻,我觉得冯小刚作为今年春晚的导演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然而这并不能说《私人订制》就是一部大烂片,每个人看作品的角度不同,理念也不同,有人喜欢明着来,有人则喜欢藏得深点,有人觉得小刚已经不再是那个小刚了,有人则觉得你葛大爷永远是你大爷。还记得《甲方乙方》里“好梦一日游”的理念是“成全别人,陶冶自己”,到了《私人订制》,则成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有没有成全别人我不知道,但我有点恶心了,这是一定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