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波儿:她是美国梦,也是中国梦

2014年02月18日15:32   娱乐专栏  作者:韩浩月   我有话说

  美国时间2月10日,秀兰·邓波儿在其旧金山附近的家中辞世。享年85岁的她,给人们留下一张永远充满童真的容颜,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就此永远定格。

  第二天的中国社交媒体上,有关邓波儿辞世的消息并没有进入热点话题排行,冷寂的程度和邓波儿曾经在国内的家喻户晓不甚匹配。这大概因社交媒体用户多为年轻人有关,邓波儿对他们而言,可能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邓波儿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1934年,她出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那是一部爱国歌舞片,名字叫《起立欢呼》。受该片成功鼓舞,为她量身打造的电影《亮眼睛》于同年制作推出。她最辉煌的时期即是她出道的头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她出演了《新群芳大会》、《小安琪》、《小情人》等八部影片。

  1934年的中国,日本正在加快侵华步伐,蒋介石忙于集中精力剿共,红军开始长征,整个社会笼罩在灰暗的格调下。但即便如此,西方娱乐风潮还是不断地影响到东方,作家流沙河在他的著作《老成都》中写到,成都新亚烟厂1940年代曾以邓波儿头像为商标的香烟产品,香烟名字为“小红玲”,但流沙河认为“小红玲”乃“小红伶”之误。由此可见,这名红遍全球的小演员的辐射度有多强大。

  当时的美国也好不到哪儿去,一场经济大危机进入了尾声,沮丧与无望情绪困扰着美国人。一个乖巧精致的女孩,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孩,一个笑起来能让人开心、哭起来令人心碎的女孩,让走出一场浩劫的美国人内心得到了抚慰,没有什么把爱与希望寄托在一个小女孩的身上成本更低、回报更大了。

  邓波儿是美国梦的一个象征。汽车、洋房外加一条狗,是物化的美国梦。而以精神气质体现的美国梦,更多是战胜困难所得到的胜利感,以及追求日常生活的快乐感。一个小小的邓波儿,身上拴系着美国人对新生活的渴望,邓波儿是全体美国人的小女儿,大人们要为她创造好的物质财富与生活环境,孩子们需要这样一个童年玩伴,由于是女孩身份,邓波儿更具有了凝聚家庭成员亲情的功效。在长夜漫漫的上世纪30年代,有多少美国人谈论着邓波儿入眠,在梦中,他们也拥有了这样一个漂亮的女儿,并且能够让她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中幸福地成长。

  邓波儿何尝又不是中国梦所追求的一个符号。在过去年代,虽然没有中国梦的提法,但对于美式家庭生活的朦胧向往和简单模仿,已经开始萌芽。邓波儿在中国真正拥有大众知名度,是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她的系列电影,众所周知央视开始密集播出一个人的作品意味着什么,借助那个年代央视强大而独一无二的传播力度,邓波儿走进千家万户。

  央视之所以连续播出邓波儿的电影,或与此前她以美国外交官的身份到访中国有关。热捧邓波儿,是对美国文化的一次示好。对于中国观众而言,邓波儿绝不仅仅是一个漂亮好看的童星,人们热衷于谈论她,是因为她为中国人含蓄地了解美国生活、美国家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口。邓波儿的电影展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面貌,电影中的一切,都让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中国观众动心。

  在今天,我们对美国不再感到神秘而陌生,中国经济繁荣使得人们有能力去拥抱公认的美好事物。这一切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那时的邓波儿所起到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推开窗户的使者,人们对她的喜爱,是带有窥视欲的,大家是在通过邓波儿向她的家乡张望。

  22岁是娱乐明星最黄金的年龄,但在1950年,22岁的邓波儿宣布正式退出电影界。她曾是一代美国人的全民宝贝,也让无数中国人在她身上看到了美国式的才华、乐观以及丰富的寓意。她是永不坠落的童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美国梦 中国梦 秀兰邓波儿 秀兰邓波儿去世 童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