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将《雪国列车》称为反乌托邦式的科幻片,其实这样讲并不太恰当。或者说,仅是当做科幻片来看《雪国列车》,视野多少有点小了。其实这更像一部带有宗教元素的神话,它披着科幻的外衣,讲了一个与科幻完全无关的故事。
影片设置在未来,地球被冰雪覆盖,极寒的天气让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幸存者们寄居在一座永不停止的列车上,年复一年的随列车前行。列车中实行着严苛的等级制度,穷人生活在末节车厢,食品与居住条件也相当恶劣。而居住在前列的富人,则过着奢华的日子。这种等级分明的设定,我们在之前很多科幻片中都见识过,包括去年上映的《极乐空间》,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将之视为反乌托邦电影的原因。不过,如果深究这部电影,你会发现阶级与革命却远非影片真正的主题。这些乌托邦式的设定,更多是对影片核心的铺垫。而最终,当终极BOSS艾德·哈里斯冲着克里斯·埃文斯抛出那套洗脑言论的时候,相信有一些观众也会被其说服了。
艾德·哈里斯的理念很简单,为了维持列车的前进,以及保护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必须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协调资源的平衡。而不引起整车人集体暴乱的另一种做法就是将人群分为穷人与富人两类,并挑拨两类人的关系,由他们的矛盾,去控制人口的总量,以实现资源平衡,以及列车世界的正常运转。支撑此种想法的重要观念就是,为了大我而牺牲小我,就像之前克里斯·埃文斯为了抓住蒂尔达·斯文顿的角色,而放弃杰米·贝尔一样,皆同此理。这种想法看似合理,却隐藏着更多的恐怖与私心。由之,回顾整个雪国列车里的情况,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集贪婪、私欲、谎言与背叛于一体的世界,人吃人,杀孕妇,杀小孩,各种虐待与挥霍,这是一个恐怖与恶的列车。无论穷人富人,都未必是我们所想象的善良人。所以,最终的结局更像是神的审判,来自上天,将人类带出那个恶的世界,来到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新世界。
其实片中有很多宗教或神话的元素。好像这雪国列车,里面有各种资源:动物、植物、鱼类,这不正是一艘诺亚方舟么,载着人类最后的希望向前。还有片中最精彩的隧道大战,带来希望的火种,也会让人想起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而且,幸存者yona的名字同样来自《圣经》,最终的结尾同样可引申为亚当与夏娃。所以,要想理解《雪国列车》,一定要忘记科幻片,而是从神话,或宗教的角度,从更高处去看这个故事,而不该仅仅纠结于人类本身的阶级等。一年正好绕行一周的雪国列车分明就是地球的隐喻,因此这也是一部人类的寓言,关于人类本身。
略有遗憾的是,这样一部设定宏大的电影,很难用两小时的电影交代清楚。同时,由于财力与其他方面的限制,影片在拓展这个故事的时候,多少有些捉襟见肘。很多情节,包括段落的描写也有些浮光掠影,尤其是很多重要的情节和主题都要由角色讲出来,看起来就会觉得有些闷。包括影片本该最触目惊心的一幕,即主角打开永动机,发现孩子那一幕,据说原计划是要用上百个孩子,那样的视觉震撼力将何其强大。对主角,以及观众的影响都将是非常强烈的,这样主角最终的转变与选择也会更合理。不过由于经费限制,最终只有两个孩子,力量也相应弱了很多。所以电影多少有些承不住这个主题,这也是很多观众对本片不满的原因之一。
奉俊昊的精彩在于他出众的导演能力,虽然从情节上有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地方,他却以出色的执导能力,奉献给观众很多亮眼的场景。奉俊昊的精彩在于他懂得如何如何拍好一场动作戏,出色的氛围营造以及节奏感。比如片中最突出的那条鱼,为什么会用一条鱼祭刀。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仪式,或者暗喻。不过单从观影感受,这更重要的是一种气氛的烘托,配合那些角色的蒙面造型,以及慢镜头的使用,影片增加的是神秘感,其中营造出很直观的帅气与恐怖感。据说韦恩斯坦当初还要删除这段,真实愚蠢。此类动静结合,氛围营造的场景有很多,由之也能看出奉俊昊出色的导演水平。
其实影片真正让人遗憾的地方倒不是剧情,而是片中缺少了奉俊昊电影最吸引人的元素,就是那些活灵活现的小人物。比如《杀人回忆》,甚至《汉江怪物》,这里面的人物都很生活,接地气,有种从土里走出来的真实感,让你觉得亲切又可爱。而《雪国列车》是个架空的故事,包括演员还以老外为主,这些演员失去了奉俊昊以往电影的性格魅力。宋康昊可能还略有以往的影子,但是他这个角色太单薄了,就是一个穿插剧情的角色,发挥也非常有限。
挺可惜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