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元涛
在当下,无论韩国中国,诗都是奢侈品,同时也近乎废品。但韩国毕竟还残存一些爱诗古风,诗并没有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视线。在风景区,在地铁站,在卫生间,常有些短小隽永的诗装饰在树上或墙上。因此,韩国导演李沧东以《诗》为名拍电影,在韩国人看来,并不显得突兀。
一个六十六岁的老太太,突然想学写诗,这意味着什么?非常之举背后,必有非常蹊跷。她是那种韩国最普通的底层老人,有低保,维生没问题,但不会太富足。她要定期去一个富人家帮佣,给一位半瘫的老男人洗澡,打扫房间。她的丈夫早不在了,女儿也离婚了,远赴大城市釜山做工。外孙被丢在她家。这个嘴上刚冒出茸毛的青涩小子,从不顶嘴,但也不爱学习,貌似温顺,实则内心顽硬,经常与若干同学搞些神神秘秘的举动。她无心管教,也无力管教,只能听之任之。
而真正令她担忧不安的,是自己现在时常拿东忘西。去医院检查,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她将先忘掉名词,然后忘掉动词,最后会忘掉一切。结果,就是老年痴呆。而且,这种病不可逆转,不可治疗,她只能这样眼睁睁地缓缓沉入一片黑暗之中。
这么一位老人,这样一种生活,谈不上绝望,却也不会有什么亮点和盼头。每次出门,她都努力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贵妇人,长衣飘飘,软帽遮脸,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她浑身上下的行头,都是地摊货。她再刻意体面,也掩饰不住真实的窘困。
夏天来了,山青水秀,花红柳绿,可是,生活的灰败与内心的破损,她终究无力改变。唯一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有自己——比如,去学习写诗。这时候,诗,成为她生命中最后一株有叶有花有清香的稻草,也是她对生活最后一次的抵抗,或逃避。学习写诗,等待那拟想中神秘而遥远的词句,就是她此刻的面包和盐。她的心愿是:哪怕能在临死前只写出一首诗也好啊。
但是,她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诗来。去成人学院上课,她掌握了一堆理论,可这理论无法顺利地转换成诗行。她四处求教,参加朗诵会,交诗人朋友,也依然不得要领。走在路上,她常常会失神地打量树,打量花,可是,诗情就是不肯光顾。
诗情迟迟不来,现实的麻烦却剪不断理还乱。外孙所在学校有一名女生投河自尽了,老太太在医院里曾亲眼目睹女生母亲的悲痛欲绝。她的同情心还未及充分展开就被告知,那个女生之所以自杀,是因为遭到了六名男同学的侵犯,而她的外孙,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五位家长告诉她,这件事暂时还没有公开。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改过的机会,他们正在操办私了事宜,需要每家凑500万韩元给女生的母亲,封口,平息事件。500万韩币,相当于人民币两万五。老太太不情愿。她爱外孙,希望外孙平安,这没问题。可是,她没有钱。对她而言,500万,是一笔大款项,她根本无力筹措。
在与女生家谈判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反复,于是其他五家派老太太做代表,去进一步说服女生的母亲。“女人之间嘛,流流泪,说些软话,总容易互相理解。”她不情愿地去了。在乡间,她嗅花香,听溪水,分明陶醉了。醺醺然之间,她与女生的母亲聊起天气、蜜蜂与收成,诗情突然涌动,可还是找不到出口,于是她恍恍惚惚地踱开,似乎向诗的虚拟领土迈出了第一步,等到回过身,她才惊觉,已经全然忘记了此行的使命!可这使命太过肮脏,与诗境的对比也太过强烈,她瞬间崩溃,落荒而逃。
最后,她几乎是用半卖淫半敲诈的手法,从帮佣的富人家搞到了足够的钱。外孙惹下的祸事终于摆平了,她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她的诗到底在哪里?
而且,外孙犯下那么严重的罪错,却丝毫没有悔过之心。他的冷漠,一定像一块横在她心头的冰。她去参加少女的追思会,偷回了少女的照片,把它摆到了家里的饭桌上。可外孙见到了,只扭头盯了她一眼,接着,又若无其事地吃饭,看电视,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相信在这一刻,她的内心有什么东西崩断了,一扇门也悄悄打开了。
她不动声色,让外孙洗澡,然后耐心地给他剪趾甲,切切地叮嘱他:身子要干净,心才能洁净。然后,警察出现了,带走了外孙。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谁是举报人。影片还需要告诉我们,谁是举报人吗?
山还是那么青,树还是那么绿,世界毕竟不同了,因为她的诗终于诞生了。说到底,诗是美,是真。内心藏着那么龌龊的一个秘密,亲身参与着那样一桩冰冷的罪恶交易,诗情怎么肯降临于她?心愿已了,她走上了女孩临死前走过的路,一一打量学校、街景、树木、远山、飞鸟,然后是女生投身的那片碧水。或许,她是在替那个女生,也替自己,与这个世界告别。
导演: 李沧东
编剧: 李沧东
主演: 尹静姬
上映日期: 2010年5月13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