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牧式民谣:带着乡愁的青春

2014年06月09日17:05   娱乐专栏  作者:公元1874   我有话说

  年初一次讲座里,一个读者问我,究竟什么样的民谣算是好民谣?我觉得这问题完全是一个坑,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又不能装作没听见,于是小心翼翼地说,至少得唱点乡愁吧。没想到那读者又继续追问我,为什么唱乡愁才算好民谣?

  我看那读者认真的眼神,不像是砸场,于是回答他——美国民谣的崛起在60年代,那时候美国社会动荡不堪,上至高层的总统被刺杀,下至民间的种族歧视,外至越南战争的泥潭,让许多年轻人诞生反抗意识,写歌批判社会,怀念原来淳朴的社群关系,号召人们反思现状。于是,在这当中诞生出了鲍勃·迪伦这样的民谣天神级人物,也影响了这几十年全球的民谣发展。

  而在中国,碍于众所周知的国情,上面提到的那些元素基本都不能玩,玩就是作死,尤其是80年代末之后,所以,我们有校园民谣啊,《同桌的你》啊。《小芳》也算啊,虽然是知青背景,但时代伤痕在歌曲里淡化成了负心男人对村里姑娘的愧疚……总之,既然好多东西唱不了,那唱点乡愁,总算是保留了一些民谣精神。

  纪录城市变迁,是个对于民谣而言挺好的主题。中国地大物博,光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就近百个,900多万平方公里,流动性又大,怎会没有乡愁?流行歌曲都是情情爱爱,要死要活的无病呻吟,这时候就该民谣出手了。例如,听张阿牧的《资水上空的燕子》,让我知道了有资水这么一个地方。

  不止是《资水上空的燕子》,张阿牧的民谣里,涉及到的城市很多。《寂寞姑苏》里,张阿牧把苏州还原到千年前张继写《枫桥夜泊》时候那个“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年代。钟声最后一次响起,渔火再一次点燃,无法忘却,离去时的孤单哀伤……在木吉他与电吉他的交相辉映里,小小的忧愁被娓娓道来。

  进一步再听,《童年的一天》是对“乡愁”的正面阐述,歌里回忆的是童年的荷花、小桥与妈妈牵手一起所走的干净小道,在如今城市高速建设,一切都在清拆和变得光鲜亮丽的当下,怀念的这一切,都是回不去的曾经;而《上海的冬天》也延续着这种情绪,虽然地点设置在如今中国最发达的地方,但里面没有外滩和陆家嘴,有的只是迟到的、纷纭的雪。是的,歌曲里张阿牧所吟唱的,是一场在上海冬天里降下的雪。其实没感受过上海的雪也没关系,有过歌曲里“我们和生活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误会”感触的人,听这首歌亦会感同身受。

  张阿牧这张专辑里的歌曲,大部分都写于十多年前,他20岁左右。或许可以说这张专辑是他青春的见证。而对于其他听众而言,虽然我们的青春不在资水,但情绪是能够嫁接过去的。最让我感触的是专辑里的《晚祷》,这首歌取材于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因抑郁而自杀的姑娘走饭,歌曲里的孤独感,让我想起了自己也曾经有过的寂寞夜晚;而最喜欢的,是《起风了》,歌词简单,情绪纯粹,木吉他的拨弦配合着张阿牧的声音,给人最简单又有效的慰藉。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思想

  只需要芦苇

  顺着风起风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民谣 张阿牧 在上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