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3个多小时观众坐得住吗

2014年09月24日20:42   娱乐专栏  作者:捉刀人   我有话说

  写在前面的废话

  前两天写了一点关于萧红这个人的文字,吐槽也好,调侃也罢,只是对这位民国奇女子的一点最简略的梗概,也算是对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的“剧透”。本来这是一篇对电影女主角颇为“不敬”的文字,不料在豆瓣发表之后,制片方的一位宣发居然找到我,邀我参加在济南举办的《她认出了风暴》看片会——这是一部关于《黄金时代》的纪录片。我笑说:“我那么黑萧红,你们还请我,不怕我砸场子么?”得到的回答是:“你只是语气调侃,但没感觉是在黑人。而且,我们的电影本来就很好,不怕人黑的!”

  好硬气!于是欣然前往。看完纪录片还作为嘉宾嘚吧嘚了一番。活动结束之后,跟《黄金时代》的宣传以及济南百丽宫的经理聊了几句,不可免俗地聊到了票房,有利因素自不必说了:许鞍华、明星阵容、电影质量……但不利因素也是多多:文艺片能否扛得住商业片的联合绞杀,三个多小时的时长……等等。于是就有了再写一点东西的冲动。

  看到这里,我知道你们可能会说我是水军,嗯,现场我是得了一本书:《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定价39块8。此外没拿一分钱。你们非要说我是水军,除了“令堂炸了”之外我无话可说。

  嘚吧嘚开始

  言归正传。3个多小时的时长,对电影和观众来说,是双重考验。对于电影来说,它需要回答的问题是:178分钟的时长是否科学?对于观众来说,他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能不能坐住178分钟,愿不愿意坐足178分钟?

  电影时长:生意还是艺术?

  关于电影时长里的学问,最近被黑得体无完肤摇摇欲坠的周星驰是最有发言权的。当年他的电影,在香港和台湾两个地区的版本往往不一样。在香港,制片方喜欢越剪越短,90分钟内解决战斗,这样可以一天之内多安排场次,有更多的票房收入;在台湾,制片方喜欢越剪越长,因为彼时的台湾影迷认为,同样花钱进场,多看一些东西才值回票价,为此台湾甚至有“加料版”,关于这一点,《鹿鼎记》就是最鲜明的例子,台湾版比香港版多了整整半个小时的内容。

  不管是剪短还是剪长,双方的理由看上去都相当的“你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所以,说到底,电影时长是一门生意。

  然而,电影既是一门生意,又是一门艺术。导演和制片方争夺话事权的明争暗斗,随便拿出一部电影的幕后就可以再拍一部电影——比如《南京!南京》的纪录片《地狱之旅》,基本上就是一部陆川的诉苦大会。

  关于时长的斗争同样如此。近年来,关于电影时长,拼得最刺刀见红的是扎克·施奈德的电影《守望者》,这部电影先后出过三个版本:影院公映的2小时42分钟剧场版、3小时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和3小时25分钟的导演终极剪辑版。原著漫画拥有一大批死忠粉丝,但剧场版公映之后,在制片方的干涉之下,这个版本语焉不详,剪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收获一片骂声,而终极剪辑版出现之后,之前把电影骂得狗血淋头的漫迷纷纷倒戈,称之为“漫画改编电影的惟一神作”。关于这一点,请参考《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关于两个版本的吐槽。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最近惹事惹得挺大的王全安。他的《白鹿原》初剪长度是5个小时,公映版本2个半小时,整整削了一半内容,好好的《白鹿原》被剪成了一部《田小娥传》,虽然剩下的内容也是见仁见智,但电影已经支离破碎却是不争的事实,惟一让王全安心里平衡一下的是得了个美女老婆张雨琦——当然家里开着保时捷也不耽误他出门打的,这是后话了。

  这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为了电影的信息量和故事的完整,电影时长有时是一个不能妥协的原则性问题。回到《黄金时代》上来,萧红的一生已经足够传奇,有太多的故事需要讲,无论剪去哪一段,都会让故事出现断层;萧红的“朋友圈”又过于精彩,鲁迅、萧军、胡风、丁玲……如何着墨,如何书写,无一不在考验着许鞍华的架构能力;再加上那个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时代大背景,178分钟,只少不多。

  所以我很佩服许鞍华,她一生没有妥协过,这次也没有妥协,明知3个多小时对市场来说是个考验,但为了电影,她扛住了压力。

  这就引出了下面的问题:

  观众准备好了吗?

  笔者一直不厌其烦地重复说同一个话题:在没有艺术片院线的中国影市,把文艺片推到前台,跟商业片拼个你死我活,这本身就是对文艺片的一种不公平。

  中国大部分的观众,去影院要的还是一个视听享受,而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使得中国早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票仓,连好莱坞都不得不在电影里塞进更多的中国元素来讨好中国人,至于《钢铁侠3》之类的中国特供版就更不用说了。

  一方面是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票房和电影质量并不成正比的尴尬。当然,好莱坞也有不注重票房的冲奥片,但在中国,好电影叫好不叫座,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虽然自《观音山》以来,文艺片已经能够回本了,也有《桃姐》、《白日焰火》、《后会无期》等文艺或者偏文艺的电影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但仔细看看这些电影,它们能够取得高票房,电影本身的质量,似乎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所以,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便是:中国的观众,还没有完成欣赏电影的“知识储备”。表现在《黄金时代》上,这里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一部文艺片,能把观众留住178分钟吗?根据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论,这个问题不应该问许鞍华导演,更应该问我们的观众:你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在电影院里坐足178分钟?

  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浮躁的现代人,什么都要求一个性价比,三个小时,在电影院可以看两部打打杀杀的电影,窝在家里可以看5集《古剑奇谭》。这三个小时拿来看《黄金时代》,看一部没有大场面、没有摔汽车炸房子的文艺片,似乎是一件非常划不来的事情。

  这也使得向朋友们推荐《黄金时代》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你告诉他们这是一部关于萧红的电影,他们可能会问:“萧红是谁?”你告诉他们这是一部许鞍华的电影,他们可能会问:“许鞍华是谁?”最后你只能这样说:“这是一部冯绍峰和汤唯主演的电影!”然后趁他们没有问出“有没有杨幂和吴秀波”之类的问题来之前赶紧土遁而逃。

  所以不如老老实实告诉大家:这部电影不会让你显得很有品味,也不会让你在微博和朋友圈里获得更多的关注,但是,只要你认认真真坐下来,它可以让你在3个小时的时间里收获片刻的心灵安定,让你拿出国庆假期的一个下午,收获一场不同于以往的电影。我想,这基本上已经足够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黄金时代 许鞍华 萧红 汤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