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啸
《少女哪吒》有点欧洲电影的气息,充满诉说和表达的欲望,不代表大多数,不追求普世价值,就是从我的小城小镇出发,一眼望去,那河沿那果林,有无望的无法着陆的不和解的青春怒火任意出没。故事显得突兀,因为在平庸的时代和人群中,讲述一个剔骨还母的哪吒,被诏安前三太子的故事,当然不可能有《天水围的日与夜》那种天人合一文化相契的祥和。
导演李霄峰和小说原著绿妖,七十年代班底,很轻车熟路诚意满满地还原了90年代的校园和小城气质,相对应的是六十年代三线子弟王小帅的《青红》顾长卫的《立春》。和姜文、王朔代表的动物凶猛的北京青春影像记录相比,地域决定,《少女哪吒》中时代滞后,觉醒无期,南方的细腻背景之下,青春的放弃显得更加决绝和心痛,草长莺飞破釜沉舟,离离原上草背井离乡,文艺青年生来注定有场凶多吉少的走死逃亡,胜者衣锦还乡败者避见省亲。
小城镇被时代的裹挟没有大都会那么敏感和俱进,过去的东西拖拖沓沓都在,新时代依稀来了。多数人的活法呢,还是有的可躲有的可回避的,这点是小城镇的体贴,不像大城市那么血雨腥风无限前沿。但是对愤怒的青春来说,小城镇真是难以将息。那些胸怀大志终将远走的小城孩子,在离开之前都有一次凤凰涅槃,生死契阔那么的悲壮吗。其实《少女哪吒》是开了一个瞭望的窗口,正如评论中所言,如果你不是生于大城市,或者至少在二线城市里属于官二代、富二代的话,那么《少女哪吒》就是献给二三四线城市以降以及广大农村70后、80初文艺青年迟到的礼物。
故事由两个女孩子王晓冰和李小路的封闭式的友谊而起,友谊从浓烈自我排他,渐渐插播进异性,被成长打断,然后天各一方,终于失去了你。这样的友谊必然伴随互相怂恿和纵容的叛逆升格,对家长的厌烦,对老师的轻蔑,抽烟、偷盗、逃课……俩人一个天生叛逆和一个“当好女孩当够了”,碰在一起,发生的化学反应就是天地人远去,万般皆虚伪,今生拥有彼此足矣,你是我的惊喜山谷,我是你的秘密花园。这个事不分大城小镇,女孩友谊,有过才知道,弄好了,是一生的信任和支撑,弄不好,人生阴影和断裂堪比错爱伤害。
王晓冰的爸爸应该大小是个干部吧,家里住着红砖独门楼,爸爸有了外遇和母亲离婚,新家里,他的巨幅照片像标准像一样挂在墙上,年轻的妻子一副高地抢夺成功的志得意满。当女教师的妈妈,在婚姻的落败中,终日正襟寡言,面无表情,气氛压抑。这应该是王晓冰所有怒火的源头,她恨父亲的背叛,恨母亲的冷漠,加上青春期无名火无处着力,师长一般都会荣膺假想敌,家庭变故不过是个理由,不变故的,也不见他们少生一点气,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少女哪吒》中,这股火是小城文艺青年突围背书,不成功便成仁。王晓冰因此患得患失和李小路的友谊,那是她的唯一,李小路转学前,俩人躺在床上,王晓冰辗转难眠,起身说,我觉得你去了英才(中学)之后,我们俩就完了。很像恋人之间的别离,异地前的恐慌,也是倔强少女卸下铠甲的输不起真相。
青春期的王晓冰眼中男性都是猥琐的,来不来作诸如“啊,春天”酸诗的语文老师,被她袭击下体的妇科医生,包括她的肩宽体健的爸爸,在她眼里,都是渣,任她羞辱,还有寂寞的母亲,她都明火执仗地讨厌和出言不逊。王晓冰只有在李小路面前,会笑得特别灿烂和彻底,会做傻事甚至胡作非为,所以当李小路说你不是疯了吧,那是挺伤害她的,人只有在自己最放松的人面前,才会疯闹的啊。
片子里有很多文艺片中特有的隐喻,看的时候很容易错过,也很容易迷惑。导演接受采访说,他并不了解女孩友谊,还是挺真实的,没不懂装懂。所以《少女哪吒》中生硬的,不疏通的,错综的东西,反倒成为一种格,不修饰的摆在那里,观众想解读就解读,不想解读就当哈哈镜看,像新闻播出的那句万能结尾:这个故事,就是这样。
现在塞点和电影无关的私货。我家有个青春期鸭子,也能感觉到她的无名火经常在身体里乱窜,而且要求满足越多火焰越高。我作为她最近的人,说被邪火燎着就被燎着,然后她还说,以后才不要小孩,不让小孩花自己的钱还气自己,这不是揣着明白气人吗。我现在修炼得一般情况都能心平气和,或者说真火了也会迅速平和下来,不跟青春期较劲。但是别的事气不着我,将来不要孩子这话真气着我了,不是什么传宗接代的事,我没那么老土,我是觉得,鸭子如果不亲自养大一个孩子,那我从小从她那里受的气,这个仇没的报了。
另外,想想我青春期里,也是跟女友亲厚,跟师长作对那个路子。但是因为花花世界,有得玩有的看有的吃有的幻想,出口蛮多,没有那么多邪火啊。当年我们中午在学校吃完大馒头大锅菜,从学校里逃出来,再在小面馆儿来份炒饼,然后跑去中山公园看哈哈镜,猛吃傻乐的,高兴死了。情绪不好时候当然有,好吧,经常,但没见谁活不下去了似得和周遭所有人不共戴天。经历还是太中庸了,不是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再就是李小路长得好像帆家老二啊,是不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