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五十八届-第六十一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3日04:18  新浪娱乐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五十八届-第六十一届

《孩子》海报

  第五十八片棕榈叶:2005年 第五十八届

  金棕榈奖

  片名:《孩子》

  英文名:L'Enfant

  导演:(比利时)吕克·达内、让·皮埃尔·达内

  这部《孩子》是比利时兄弟导演吕克·达内和让·皮埃尔·达内的第六部长片电影,他们凭借此片第二次在金棕榈奖上夺标。《孩子》讲述了一个遗弃儿子的父亲在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波折之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片名所谓的孩子并不仅仅是指躺在摇篮中的婴儿,更是代表出现在影片中的每个人物,无论是天天混日子的布鲁诺,还是善良单纯的桑妮娅,还有那个帮助别人实施抢劫的小男孩。影片以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角度来评说这个带着几许残酷和写实的故事,布鲁诺最终能勇敢地战胜自我,担起了一个男人应负的所有职责,完全是人性的重现和家庭的感化互相作用下的结果,而这两者也成为救助不懂世事的孩子们的最好药材。

  该片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虽然故事情节有些简单,但剧情却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尽管片子的节奏过于缓慢,但绝无拖沓之感,相反能够让人边看边有时间思考。而且本片一点也没有刻意编造的痕迹,甚至有意回避戏剧性场景,让人真切到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本片最令人意想不到是那独具匠心的的结尾,它饱含深意的解脱和温暖。达内兄弟以善于挖掘“底层生活”闻名于世。本片也展现的社会底层的生活。平心而论,他们这部电影有些重复了先前那部荣膺金棕榈的《罗塞塔》,甚至比其杰出的艺术表达力来说,这部2005新作并没有超越前者。但即使情况如此,该片仍是一部让人回味的好作品。另外,男主角的扮演者瑞米·雷尼尔的出色的演绎了一个小混混,他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评委会大奖

  片名:《破碎之花》

  英文名:Broken flowers

  导演:(美国)吉姆·贾木许

  贾木许是呼吸着垮掉的一代的思想成长起来的文艺青年和诗人,对音乐酷爱的他以不屈服于主流的独立风格在世界电影界闻名,他甚至也被许多人尊称为“美国独立电影宗师”。他的这部《破碎之花》展示的是人生的种种破碎。影片讲述了男女之间的一些微妙的感情故事。主人公一直在怀念他失去的东西,而该片导演贾木许却并未在影片中点透失去的是什么。影片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唐o约翰斯顿是一个单身生活的忠实信仰者。平生第N次和女友分手后,收到了一封神迷信件,告知他原来有个儿子。于是在邻居的怂恿下,他开始了寻访之旅,挨个拜访他在那个时期的五个女友,希望能找出线索,并开始审视他的生活。是片中的唐o约翰斯顿这个角色有些萎靡不振,而这种萎靡来自某种能力的退化、技巧的丧失。在某种程度上说,该片也是个心理侦探故事,它会时时勾起人们的好奇。

  电影里面那五个女人,其实代表了五段人生,而这五个故事因为一个男人而连接起来。贾木许实际上还是在运用他最喜欢最熟悉的叙事方式。他的电影往往注重微妙的细节,而不是大的情节驱动。相信很多人看完本片,都会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到底哪个女人是孩子的母亲?信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那个害羞的男孩是老唐的儿子吗?其实这些不重要,也不可能有答案。贾木许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不是这些,他只不过通过这五个女人揭示了约翰斯顿的人生,展现了他慢慢沦陷为所谓“唐璜”的过程。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五十八届-第六十一届
《风吹稻浪》海报

  第五十九片棕榈叶:2006年 第五十九届

  金棕榈奖

  片名:《风吹稻浪》

  英文名: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导演:(英国)肯·洛奇

  《风吹稻浪》堪称是肯·洛奇的得意之作,拥有着强大无比的实力,它摘得金棕榈奖无可厚非。该片以上世纪20年代英国与其管辖下要求独立的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来展开叙事,通过三个年轻人在现实中的各自不同的遭遇和经历,再现了那段非常耐人寻味的特殊历史。哥哥为维护英国的“统一”,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医生的职业;而弟弟则投身到爱尔兰的独立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与英国人展开浴血奋战;战争带来的最终结果是亲情破灭,除去无法治疗的心里创伤,上帝的子民们所收获的只是泪水。那随风摆动的稻浪,则说明了人的斗争意志多么的自负与无辜。

  这部电影的前半段使人激情澎湃,以政治良知为导火索,点燃了一场伟大的精神冒险;尽管本片后半部分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但仍不乏亮点,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已是古稀之年肯o洛奇依然在他的影片中实践着质朴无华的美学原则,他让绿色成为影片里的四处显现的主角;而片中的这抹绿色,正是爱尔兰民族的象征。该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过浓的政治倾向,既不维护英国政府的权威,也没有完全表现个体的强大,只是慢慢地将一些小人物的命运悲剧展示出来。肯·洛奇讲故事的手法十分高明,他让影片成功地在政治历史和人类良心间取得了平衡,片中的最后政治探讨也丝毫未减小了被分离的兄弟之间的情感撞击。

  而且,本片不但有着独特的视觉风格,突破旧有模式的制作理念,更有还原生活本来面貌的写实主义探索。

  评委会大奖

  片名:《弗朗德勒》

  英文名:Flandres

  导演:(法国)布鲁诺·杜蒙

  布鲁诺·杜蒙导演的《弗朗德勒》,这部获得2006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电影,影迷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喜欢它的人极力颂扬之,讨厌它的人则贬损不断。这一褒一贬,都恰恰说明该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介绍的是居住在弗朗德勒的年轻人蒂斯特曼被送到前线参战,而痛苦与恐惧时时袭击着他脆弱又敏感的心。战场简直就是一场无法醒来的恶梦,他渐渐迷失了自我。可当他最终回到家乡时,却发觉自己心爱的女人早已不再属于他了。

  影片表现的是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该片以朴实的乡村生活对应了无处不在的残暴战争,使人们更向往平静的生活,希望远离无望的战场。在战场上,士兵们丧失了人性并纷纷丢掉了性命;而在宁静的弗朗德勒,年轻的女子也正在逐步失去理性心智。如果把这两者统一起来,足以说明:在有硝烟的地方和没硝烟的地方,现代社会都出现了人性和理智的缺失。布鲁诺·杜蒙导演借助战争这个载体来拷问人性与兽性之间到底有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本片没有高超的特技和血腥的杀戮场面,但却真实地营造出灵与肉被人屠戮的冲击震撼。这个并不新颖的战争题材,竟然在布鲁诺·杜蒙手中变成最深刻的辨证,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尤为难得的是,情欲和救赎这两个他一贯习惯喜欢阐述的内容,在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而布鲁诺·杜蒙最让人叫绝的是,他不用背景音乐、故意模糊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这种操作手法加深了整部影片冷酷阴郁的色调。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五十八届-第六十一届
《四月三周两天》海报

  第六十片棕榈叶:2007年 第六十届

  金棕榈奖:

  片名:《四月三周两天》

  英文名: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

  在07年戛纳电影节的上,《四月三周两天》问鼎金棕榈奖确实是人心所向。该片是一部令人心灵极为震撼的作品。它借助“非法堕胎”这个事件,生动又准确地传达了身处齐奥塞斯库执政时期的生活在罗马尼亚的人们为了生存权利而进行的抗争与忍让。而且该片剧情引人入胜、人物塑造的相当丰满。

  该片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导演在场面调度能力方面颇显功夫。尽管全片涉及的场景并不是太多,但镜头衔接却十分流畅自然,而且观众自然而然地被长镜头带着那个独特的历史时期。片中弥漫着紧张、焦躁、迷惑的气息,在无明之中营造了一种的恐慌气氛,让人感觉到有些窒息,似乎有着无形的压力。片中最惊人的一幕是欧蒂莉亚处理婴孩死尸的镜头。在旅馆里,镜头一直聚焦着尸身,那真是一个令人坐卧不宁的画面。整部影片透出在无情的社会中,每个人身上都有着难以形容的悲凉与无可奈何,这就是现实,而人们根本无法选择它。

  这部电影绝对会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没有经过剪切的长镜头像一块磁铁紧紧地吸引着人们。而片中灰暗和忧伤气氛,又因为没有配乐而显得更加突出。克里丝蒂安·蒙吉通过自己擅长运用的静止镜头,制造出一种简单的层次感,使得那些残酷的事实有了些许的暖色。需要指出的是,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在片中的表演叫人过目不忘,这个前途无量的女演员演技绝对一流。

  评委会大奖:

  片名:《殡之森》

  英文名:Mogari No Mori

  导演:(日本)河濑直美

  《殡之森》赢得了07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本片女导演河濑直美表示,这是一部以引发观众重新审视“生与死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创作动机的电影。影片以日本奈良县山区一个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刚失去孩子的女人,与一位三十年来一直沉浸在丧妻悲痛中的神志有问题的男人,两人都对已死亲人有着深深的留恋,都为亲人的离世而悲伤。他们后来互相勉励彼此影响,终于在时间的推移下慢慢解开了彼此的心结。影片的画面拍的非常的唯美,节奏也很舒缓,人一下子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而淡淡的钢琴声,更是让人陶醉。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心就被电影纠缠住了。

  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为丧偶的痴呆老人和丧子的中年护工,河濑直美并没有停留在看护方和被看护方的角度,而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去挖掘两人的关系,并以两者的互动推动影片的情节发展。她将痴呆病人作为影片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为深广的探讨,其中包括生死观、生命价值、生存方式等种种直指人的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而为了让演员能把握剧中的人物,河濑为两位主演安排了特别的“功课”:女尾野真千子一连两周住在四个半榻榻米大不带浴室的房间里,体验一位母亲的丧子之痛。而男主演宇田茂树更是在护理中心里见习了三个月,观察、模仿痴呆症患者。这些行动帮助演员们形成了自然贴切、不着痕迹的表演风格,同时也令影片呈现出少见的质朴和平实。

六十二片金棕榈叶:第五十八届-第六十一届
《墙壁之间》海报

  第六十一片棕榈叶:2008年 第六十一届

  金棕榈奖:

  片名:《墙壁之间》

  英文名:Entre Les Murs

  导演:(法国)劳伦·坎迪特

  《墙壁之间》最终以黑马的姿态获得了第六十一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本片的导演劳伦·坎迪特曾经执导过《人力资源》、《时间外表》、《南方失乐园》等影片。《墙壁之间》的另一个中文译名为《高中课堂》,讲述了一个法国中学教师在恶劣的环境中执教期间发生的故事。这也是劳伦·坎迪特第一次参加戛纳电影节。

  《墙壁之间》根据法国作家弗兰苏瓦o贝戈多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作者本人在巴黎贫民区当文学老师的经历。小说在2006年公开发行,并一举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厅《电视周刊》奖。电影《墙壁之间》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著,小说中的场景也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听取了演员们的意见,并让演员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对剧本进行了调整。最后影片出来的效果和导演的想法以及原著非常符合:镜头下的法国社会和现实非常接近,也让观众们对学生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共同的自然本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出于影片真实性的考虑,导演在纪录片和虚构片之间做了个权衡,最后才创作出了《墙壁之间》。为了使影片更接近真实生活,导演劳伦·坎迪特还在一所中学举行了一个有关教育的研讨会,同时通过这个研讨会来修改剧本并招募演员,这个方法他在拍摄《人力资源》时也使用过。

  另外本片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不仅由原小说作者贝戈多亲自担任编剧,他还亲自披卦上阵出演男主角。自己在大银幕上出演自己的经历令弗兰苏瓦·贝戈多感到十分有趣。

  评委会大奖:

  片名:《格莫拉》

  英文名:Gomorra

  导演:(意大利)马特奥·加洛尼

  《格莫拉》获得了第61一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并代表意大利参加了09年奥斯卡的角逐。这部电影根据罗伯特·萨维亚诺的畅销小说改编,讲述了那不勒斯的格莫拉黑手党组织的派系争斗。格莫拉黑手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组织,他们信奉及时行乐的生活哲学,白粉交易、杀人越货等犯罪层出不穷。罗伯特·萨维亚诺在小说中真实的揭发了格莫拉黑手党帝国和它的“生意”、成员和首脑。《格莫拉》的小说出版之后受到很多观众的追捧,这也为电影奠定了坚实的观众基础。电影《格莫拉》已经在七个地区出售了影片的发行权,这其中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地。在戛纳电影节放映的前两天,影片还在意大利400块的银幕上公映。

  这部影片在戛纳首映的当天,意大利的报纸头条一直被两条新闻占据:一条是是正在进行的那不勒斯废物危机的报道(克莫拉组织控制的废物处理工业是影片《格莫拉》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另一条是那不勒斯黑手党重要头目头目乔瓦尼·范诺索被捕的新闻。乔瓦尼·范诺索是一个资深电影爱好者,《格莫拉》剧组在那不勒斯招募群众演员的时候,他以出色的表演天分脱颖而出,被安排在电影中饰演一名残杀两位少年的职业杀手。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是他的本色出演。直到那不勒斯监狱为囚犯们放映《格莫拉》时,一名前黑手党成员突然惊叫“哎呀!那不是我们的老大乔瓦尼·范诺索吗?他怎么拍电影去了?”。随后又有几名囚犯认出此人,放映厅出现了骚动,狱警们立刻和制片方联系并顺藤摸瓜抓住了这个警方追查许久的黑手党头目。

上一页 1 2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