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冯氏幽默横扫中国电影票房十余年的冯小刚,自从上任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之后,上头条次数直逼汪峰。比如这一次的头条新闻又颇惹了一番争议,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出奇地少,原本只有四个,三审之后,“开心麻花”的小品《同学会》奇迹复活,这才让语言类节目升至五个。而去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有九个,其中六个小品,三个相声。
而且含金量又很低,很多人们见惯了的春晚语言类节目熟面孔,今年将不会亮相。赵本山和赵家班今年不上阵,赵本山成了冯小刚的“参谋”,春晚审节目期间,赵本山帮冯小刚一起把关。宋丹丹更是斩钉截铁的说:“再也不会上春晚了。”而潘长江在几乎眼含热泪说没有春晚就没有我之后,也很诚恳的说了自己的现状:“我觉得有很多春晚演员确实很不容易,准备春晚节目确实很累很累,而且压力蛮大。现在我更淡然一些,如果有好的创意我就去,但是没有好的创意也别勉强,不去刻意求什么结果,我觉得顺其自然挺好。”早前曾经传得沸沸扬扬要上春晚的郭德纲,则很早就已经撇清关系表示自己并无此打算。
拍新贺岁片被说成“把小品拍成电影”的冯小刚,竟然对自己的“同行”如此苛刻?又或者是,在语言类节目大腕儿们纷纷急流勇退的当下,确实语言类节目的质量很成问题?
后者是肯定的。据说冯小刚对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提出了不少意见,“言辞不够犀利”、“讽刺时事的很少”……最后能选上的这几出,就已经算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其实也并没有让冯小刚特别满意。每一次审节目,还在不断的提出意见,让编剧和演员修改。
事实上,这两年语言类节目鲜有突出表现。在小沈阳石破惊天后,赵家班第二年让小沈阳为师兄王小利做配,但那节目并没有红起来,王小利并没有小沈阳的运气。小沈阳之后,春晚语言类节目再没有“捧”出来过什么大腕儿。算一算,《不差钱》已经是五年前的事情了。早年春晚几乎可以做到每年至少红一个小品一段相声,但是近些年别说让人笑完还记得,能够逗人笑已经不容易。
逗人笑,现在是越来越艰巨的任务。以冯小刚来举例,《大腕》、《手机》当年靠着说段子,就能够风靡一时,而《私人订制》说的是王朔精雕细琢过的段子,却被大肆批评。创作周期长的电影尚且如此,语言类节目的创作就更举步维艰。在网络时代,打开微博每天各种段子汹涌而来,还有什么样的语言方式能够让人捧腹大笑?随着语言类的大鳄们纷纷转战影视或者直接退出江湖,似乎小品、相声的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而春晚近些年来,试图往“洋气”靠边的意向也越来越明显。从地域来划分,春晚一向北方属性要大于南方,尤其以语言类节目为甚,比如本山大叔的小品固然精彩,但是南方人的接受程度就远远不及北方。深究起来,郭德纲和周立波的南北之争,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语言类节目的精彩与否建立在“语言”上,而“语言”难免就会受到“方言”的影响。收视和观众群越发细分的当下,抓住全国观众,变得更“洋气”而不仅仅只是“喜气”,不再固步自封的停留在过去,是春晚明显的趋势。
所以我们今年在春晚的舞台上,听得到“法兰西玫瑰”苏菲·玛索唱香颂,却基本上不太听得到那熟悉的东北话段子。法国大美人的几句唱,很可能会像当年王菲唱《传奇》一样歌声飘万家,但占时长、参与人员多的语言类节目,在全民泛娱乐化的当下,越来越像一块鸡肋。弃之固然可惜,但江湖顶多也就只能流传你的传说,你再也不是武林盟主了。
附:2014年春晚上仅剩的五出语言类节目:
小品:《扰民了您》(蔡明、岳云鹏、大鹏、华少)
小品:《扶不扶》(沈腾、马丽等)
相声:《麻烦先生》(曹云金、刘云天)
相声剧:《我就是这么个人》(冯巩等)
小品:《同学会》(王宁、常远、艾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