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韩寒有没有看过《一座城池》的电影。电影上映之前,他特意发了一条长微博来撇清与这部电影的关系,他说:“我充分地尊重电影制作方的创作自由,也完全尊重公众对于影片的评价。我的小说个人风格很重,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容易。希望孙渤涵导演的电影实验之路能够顺利,也祝制作方好运。”
事实证明,韩少绝对有先见之明!这电影是真烂啊,韩寒生怕它和自己搭上任何关系。把《一座城池》改编成电影这个牛逼的想法,最终只能拍成现在这样傻逼的电影,真是尼玛!一念牛逼,一念傻逼!
《一座城池》就是一部情节散乱的意识流小说。故事情节都是片段的,不连贯的,很难归纳出一条清晰的主线。这部小说的亮点是大量幽默搞笑的段子和对于残酷社会现实的戏谑讽刺,如钉子户、围观癖、富二代、拜金女、司法腐败、环境污染、创业等等。在戏谑讽刺的同时,韩寒还在小说里加入了几段爱情故事,让整部小说在重口味中又透着点儿清新的味道,就像在浓雾笼罩下透出的几缕阳光。书中的结尾,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恐慌,关于末日情节的描写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
就原著而言,可以改编成电影的点很多,但却没有一条线能够完整的支撑起一部电影的长度,更别说硬要找到一个适合电影来呈现的主题了。基于现实情况,书中的那些戏谑是拿不上台面的,影片想要上映就不得不大刀阔斧的全部砍掉。那些零散的爱情故事倒是可以做做文章,但显然导演是看不上这些肤浅的爱情故事,所以只在影片中保留了一个mv的长度。被读者津津乐道的“盆腔炎”和c小姐的故事都不见了踪影。书中结尾的末日情节场面太大,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所以也都被拿掉了。
不得不佩服这部影片的导演兼编剧孙渤涵的功力,把书中的主要情节全部扒皮去骨,还能搞出一部98分钟的电影。发自肺腑的夸一句,您真是中国影视界的奇才!这部电影的奇葩之处在于抛弃了片中那些深刻而丰富的主题,转而把搞笑的段子当成影片的重点。书中那些不痛不痒、不涉及到政治问题的冷笑话全都被搬到了影片中。《一座城池》也就从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韩寒笑话大全》。这样改编的聪明之处在于,既不涉及敏感问题,又能博得那些笑点本身就低的观众开怀大笑,这种低智商的改编方法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谁要是说这部电影的改编不忠实于原著,那显然是不够客观的。除了那些被砍掉的故事情节和一个装逼的主旋律结尾,这部电影绝对是影史上最忠于原著的改编电影。影片的主要情节就是房祖名操着一口流利的香港普通话,几乎一字不落的把小说朗诵出来,连标点符号的停顿都一样,而且没有什么情绪起伏,换个机器人也能做到同样的效果吧?让人费解的是,导演何苦自己为难自己呢?他需要为这大段大段的旁白,配上不着调的画面,而这画面基本上就是人物望着镜头发呆。所以,为广播剧配上画面基本就是这电影的全部。当然,导演比谁都明白,光有朗诵怎么能算得上是电影呢,电影得有对白!于是更奇葩的事儿有了,影片中人物的对白和书中一字不差。我只能这么想,要么导演就是爱韩寒爱到一个字都舍不得改,要么就是他功力太差,完全无从下手!
可以想象的是,当导演获得这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他兴奋到彻夜未眠。兴奋劲儿过了之后,他开始用铅笔划掉那些既费钱又敏感的段落,挑出那些让自己笑到腮帮子生疼的段子。当天空露出了鱼肚白,他郑重的在剧本的编剧栏上填上自己的名字,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就此诞生了。
我无意讽刺片中演员那些生硬做作的表演。看在房祖名同学为这部影片浪费了那么多口水的份上,也应该实事求是的说一句,他的普通话确实大有进步。但是把笑话讲好了也是需要功力的,同样的段子从郭德纲嘴里说出来和从房祖名的嘴里说出来,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的。不会讲笑话,却偏偏想要把笑话当成故事主线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硬伤。枯燥的旁白配上无聊的剧情,除了治疗失眠,我实在是找不出任何亮点。
枯燥无味,昏昏欲睡,不会讲笑话,大段的旁白配上呆滞的画面,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本来就已经烂到没有底线,偏偏导演有一颗争当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的赤子之心,硬是给这个毫无亮点的改编故事加上了一个主旋律结尾,让主人公在青春的迷茫过后幡然醒悟去投案自首,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做社会主义四有青年。我只能说,导演,何弃疗!
不得不说一句,这部电影已经成功的超越了小时代成为了今年三观最正主旋律大片。强烈要求各大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组织人力包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