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街》喜剧真人秀的一次成功探索

2014年09月17日21:04   娱乐专栏  作者:卫视这些事儿   我有话说

  喜乐街:中国喜剧的扛鼎之作

  ——即兴喜剧真人秀节目的一次成功探索

  2014年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喜剧元年”,各类型喜剧节目呈井喷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国喜剧类节目有20多档,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浙江卫视《中国喜剧星》、东方卫视《笑傲江湖》、湖北卫视《我 为喜剧狂》、安徽卫视《超级笑星》、江西卫视《谁能逗乐喜剧明星》……节目众多,收视也有所不同,有的节目赚得盆盈钵满,有的反响平平。央视也不甘寂寞, 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喜剧脱口秀节目,《喜乐街》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节目播出后,立刻凭借独特的创新表现形式、平民化的视角、丰富的笑料看点风靡观众,收视 也节节攀升,成为2014年喜剧节目的扛鼎之作。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赢,收视与话题领跑央视晚间档

  作为《谢天谢地你来啦》的 升级版,《喜乐街》是央视喜剧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6月6日首播当日,虽然是在央视一套次黄时间22:38播出,但当晚中心城市最高收视率达0.53%, 最高市场份额达2.91%,赢得了头彩。作为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12日晚的《喜乐街》令人捧腹之余还充斥着众多温情元素,三个月的陪伴,《喜乐街》已然 成为演员和观众生活的一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喜乐街》微博话题“#喜乐街#”阅读量达2.6亿人次,其官方微博“CCTV喜乐街”粉丝迅 速飙升至40多万,网络视频播放量2亿多次。并多次上榜由央视索福瑞与微博合力打造的微博电视指数前5名,节目播出当晚均上榜综艺榜(疯狂综艺季)前3 名,仅次于《中国好声音》和《爸爸去哪儿》;同时制造的社会话题“#等我有钱了# ”、“#谁还没瘦过#”、“#理想型男人#”等也备受年轻人喜爱,收获了少则数百万,多则上千万的阅读量。《喜乐街》用一系列喜人的数据向社会交出了一份 令人满意的答卷。

  百姓视角、温情表达,展现小人物悲喜

  《喜乐街》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异地打拼的艰难、坚持梦想的可贵、遭遇情感 挫折的迷茫,以及小人物的小情怀、小梦想、小格调……以充满市井气息的情节开头,经历诸多磨砺挫折、坎坷悲欢,最终都回归真情和温暖,传递社会的善意与正 能量,给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观众提供了心灵按摩和温情安慰。

  《喜乐街》同时也是无数人生活起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参演嘉宾在舞台上所呈现的与 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包容彼此的缺点,最终能够向着一个美好的生活的前进目标迈进。许多观众留言称:“希望《喜乐街》能一直演下去”、“生活总是这样不可 预料,当有一天知道,原来喜乐街也有大结局的时候,才发现快乐不是常有的。”、“感谢在每个周五晚给我们带来欢乐!”

  《喜乐街》制片人王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情景喜剧类、剧情类、固定人物的作品,是需要一个时间段的积累。很多观众在《喜乐街》的陪伴下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和快乐,成为铁杆粉丝。”

  创新表达,独树一帜,中国版《老友记》

  中国娱乐节目向来有盲目跟风的特性,所以喜剧节目扎推出现并不意外。究其更深层次原因,与广电总局的限娱令不无关系。2013年,加强版限娱令正式推出,声 明指出,全国歌唱类节目只保留《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四档,加上之前颁布的限娱令,直接堵死了省级卫视大部分节目形式的路子。纵观今年上半年的喜 剧电视节目,虽有不少出彩节目,但是却大部分呈混战之式,互相抄袭现象严重,更有甚者,今天刚在这个节目里出现的段子,下一场居然也出现在另一个节目中。 此外,节目模式雷同,笑料简单重复,观众不免产生审美疲劳。个别节目只注重娱乐效果,甚至讲荤段子打擦边球,缺乏深度和广度,低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反观 其它综艺节目,如歌唱选秀、亲子真人秀、户外真人秀节目也轮番上阵,上演了一幕无序的疯狂。动辄过亿的制作费让各大卫视展开了烧钱大战,很多中小卫视黯然 离场。烧钱大战造成诸多恶果:一、电视台对广告依赖过大。综艺节目大把烧钱,电视台对广告的依赖越大,虚假广告、违规播放或插播广告等行为就越会层出不 穷。而且节目冠名商、赞助商的天价广告费,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二、抄袭现象严重,市场虚假繁荣。一些综艺节目一旦获得成功,那各类山寨节目蜂拥而上,前 几年流行的相亲节目,这几年流行的歌唱类选秀,爸爸去哪儿之后的各类亲子节目……当高度同质化的“山寨”节目充斥荧屏,观众迟早会审美疲劳,会钝化中国电 视人的原创能力。从长远看,要让国内荧屏真正繁荣,还得靠自身的创新。三、选手资源被过度消费,虚假成风。电视节目中,很多选秀节目为了增加节目的故事 性,弄虚作假,编造苦难身世煽情。拉来没有名气的专业学生或已经“过气”的歌手冒充“草根”,这些做法,都会挫伤观众对此类节目的信任和喜爱。

  《喜乐街》源自德国,原名《Schiller Street》(《席勒街》),自2005年开播以来已风靡英、美、法意等十几个国家。节目组保留了原版的即兴和爆笑,还创新的加入了“真人秀”元素,将 演员录制期间的准备过程、交流互动等一并纳入整期节目的叙事中,打造“戏外之戏”。《喜乐街》以一条街上的四个好友为背景,设计了既整体连贯又各自独立的 种种故事情节,演员们在导演指令之下即兴表演,用这种“半即兴”的形式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

  节目制片人过彤说,“选择这种节目形态主 要是我们对吸引年轻观众的一种尝试。首先,《喜乐街》增加了不少戏剧元素,每期节目可以独立成章,置于整个节目中又彼此连续,有利于节目像美剧一样保持连 贯,增加粘性。其次,节目的影像风格颇有微电影的感觉,半即兴形式特别像朋友聚会,互相之间开玩笑、聊天,我们希望这种轻松的风格能够吸引年轻观众。”

  观众构成:男性为主,学历较高,中青年为主

  根据索福瑞CSM50测量仪城市数据来看,《喜乐街》的观众以男性观众为主,一改省级卫视家庭主妇当道的情况。从年龄来看,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即 25-54岁的中青年人,是《喜乐街》的主体观众,尤其是45-54岁的中年观众,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所占比例在所有年龄段中最高,从集中度来看,该人 群的集中度也最高。集中度与观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成正比,即集中度越高,对节目喜爱程度越高。该年龄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家庭中处于上有老、下有小 的中间环节,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负担较重,《喜乐街》给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轻松和欢乐,带给他们精神层面的抚慰可能更多,因此这部分人群是节目的忠 实观众。

  从学历开看,高中、大学等高学历人群是节目的主题受众,这部分人群对节目的挑剔程度较高,因为节目的形式较为新颖,具有美剧式的强情节和快节奏,很多地方需要思考,看完之后还会引起一些反思,与很多无脑的综艺节目相比,吸引的高学历受众就会多一些。

  从职业来看,社会各个阶层的比例都比较适当,初级公务员/雇员的所占比例较大,工人、个体私营业者/雇员的比较也较大,这部分人构成了晚间次黄金时段收视的 主体力量。至于无业观众,由于统计的原因,这部分人的比例有些放大,在所有节目和电视剧中,无业人员的比例都居高不下,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看完了《喜乐街》的观众构成,可以看一下收视贡献度较大的城市。从上图来看,天津、北京、重庆、深圳、武汉等大城市的收视贡献度较高,前十的城市贡献了将近50%的收视率,说明《喜乐街》在大城市中受欢迎的程度较高,这与大城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有很大关系。

  路途艰难,前景广阔,我们依然在路上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之间文化、生活习惯各异,所以对喜剧的理解和表达也有不同的观点,如何融合南北方观众的口味,做出一档让全国观众都喜闻乐见的喜剧 类节目,难度确实很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喜剧类节目的创新难度很大,经典歌曲可以不停翻唱,但是喜剧的包袱出去之后,再看就没有新意了,所以喜剧的创 作难度较大。相声演员大兵认为,喜剧节目不好做,“制作人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包括喜剧修养,这种节目不是想做就能做的,需要有很多的资源,包括编 剧、演员、创作等等,逗别人笑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坦言,相对于歌唱类等综艺节目,喜剧节目门槛更高,也很难大众化。

  《喜乐街》节目 模式的几大先天优势还是很明显的,第一。拥有相对固定的主演团队。已有多位当红青年演员有意加盟,配合度极高,这是以后《喜乐街》能做成一档现象级节目的 根本所在。第二,“即兴”演出难度大,复制困难。在众多“喜剧节目”中,段子、包袱等提前设置好的东西很容易被别人模仿,《喜乐街》模式将凭借“即兴”保 证其难以复制,以“导演指令”则可以保证较高的新鲜感和辨识度;第三,有了《喜乐街》的经验,栏目组进一步完善有关“即兴喜剧”的理论积累、经验总结和团 队建设,摸索出适应中国观众欣赏口味、符合综合频道整体定位和平台特点的“即兴喜剧”制作规则。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喜乐街 央视 贾玲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