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纯爱与浓郁抒情性

2015年01月28日11:31   娱乐专栏  作者:影视独舌   我有话说

  导读

  《何以笙箫默》的火热,与当下高票房的半吊子青春片相映成趣。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前些年影视作品中欠缺的浓郁的抒情性与纯爱的主题。与既往充满台湾调调的狗血偶像剧不同,这些以网络知名IP改编的偶像剧,爱情的发生地多在校园(内地多数人还相信和怀念的校园恋情),以中国式生活为基础,注重新鲜的情感模式和粉红细节,淡化冲突与叙事,形成了内地风格的时装偶像剧。

  《何以笙箫默》是开年到开春这一档期接力赛中跑第二棒的,也是在同档剧目中最具争议的电视剧目。几乎随处可见对这部电视剧在画面、剧本、表演上的各种吐槽,微博话题榜、点击率、收视率却一直爬升,因此也被业内诸多人定义为依赖于营销取得市场反响的“营销剧”。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何以笙箫默》剧作很失败,观众的吐槽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作为偶像剧,妆容、造型、画面、色彩、CP感都不在状态;表演上,钟汉良面部肌肉僵硬,唐嫣则显得呆滞,配角演员与角色定位之间存在悬崖式的差距;剧作过度迷恋小说文本,忽略了阅读快感与视觉快感的差距,缺乏足够的冲突和细节,大量内容都是情绪和情感——这些无法外化的情绪,表现形式又都是单一的呆若木鸡,以至于不少人用“无法容忍”来形容。

  但是,《何以笙箫默》的火爆完全是营销出来的吗?我看未必。实际上,《何以笙箫默》的火爆,跟这几年来票房大卖的半吊子青春片相映成趣:都是有群众基础的大IP;都是校园背景;都有强势的营销手段。

  就像很多人不理解《何以笙箫默》为什么火爆一样,也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青春片市场行情那么好。在我看来,这些作品都有统一的特征:浓郁的抒情性与清洁的纯爱主题。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文学的抒情性发育一直比叙事性更好,但近些年的电视剧中,随处可见打打杀杀、勾心斗角、流言蜚语、家长里短,却很难看到深情与纯情。竞争最为严酷却最容易捧出新人的古装剧,能够在这些剧种中脱颖而出,恰好在于这种脱离真实历史与琐碎现实的载体,最能做出纯爱与抒情性。

  2014年影视和游戏界最兴盛的一个词汇叫做IP(IntellectualProperty),过去十年被忽略的网络文学得到了最多的关注。与影视一直处于主流的关注不同,这些网络文学是从边缘进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众规模,可以说它们是数以万千计的读者通过一次次点击完成的基础积累。纯爱主题与抒情性,正是在这些最边缘化的作品中得以保存。不论是前些年的《佳期如梦》、《千山暮雪》,还是近些年的《致青春》、《杉杉来了》,以及《何以笙箫默》,都是既往十年中高人气的女性原创言情小说。除开专注于情感(男女爱情)这一点,还在于这些作者发掘了一些梦境式的情感模式:《佳期如梦》、《千山暮雪》的虐恋;《致青春》、《匆匆那年》的暖伤;《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的宠溺。这些言情小说女主大多呆、萌、傻,男主霸道、腹黑,纵然心似坚冰,却总会对女主一个人柔软——这种接近二次元的人物与爱情,无论是对于看漫画、玩游戏长大的网生代而言,还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多数女性而言,都有致命的诱惑。

  这一类的网络改编剧可以拿韩剧来类比。在韩国,给婆婆妈妈们看的日日剧(情节狗血离奇,湖南卫视最爱引进改编的类型,如《妻子的诱惑》等)收视率最高,但影响力最大的却是迷你剧,尤其是以爱情为主要命题的水木剧。虽然边拍边播的韩剧总被批评中部结构坍塌,但研究收视率变化发现,在人物设定完成、故事框架搭建之后,观众更愿意看见的是男女主角情感的渐进,以及那些暧昧互动的细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解释剧本疲沓的《何以笙箫默》为何会有不错的市场基础。

  实际上,这种纯爱偶像剧,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湖南卫与安徽卫视之前都曾经播出过一部分偶像剧,大多都走台湾偶像剧的路子,不咋呼不说话,不神经不女主,为收视率猛加狗血和冲突。虽然狗血与冲突能够快速提高收视率,但过于复杂的事件和情节,不仅影响情感的细腻度、抒情的调性,也影响的观众的带入程度。从《杉杉来了》开始,讲述校园爱情(这是当下还让多数人向往或留恋的纯爱环境),以中国式生活为基础,(虽然电视剧囿于成本常常散发着浓郁的山寨气息,但架不住演员们风流出尘、偶像范儿十足),淡化冲突与叙事,更注重新鲜的情感模式和粉红细节,从而形成了真正属于内地的时装偶像剧。

  不过,纵然如是。朋友告诉我,对这种剧电视台依然很谨慎,能够买剧有两大重要卖点——网络知名IP改编华策或克顿出品。你懂的。

  【文/梅子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何以笙箫默 唐嫣 钟汉良 何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