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隆福寺》首演 李林追求京味失戏味

2013年05月23日00:38  新浪娱乐 微博
《隆福寺》第三幕 主演李林、高亚麟(摄影 王雨晨) 《隆福寺》第三幕 主演李林、高亚麟(摄影 王雨晨)
高亚麟饰演隆福寺和尚(摄影 王雨晨) 高亚麟饰演隆福寺和尚(摄影 王雨晨)

  新浪娱乐讯 林兆华执导,高亚麟[微博]、李林主演的话剧《隆福寺》5月22日晚在北京东方剧院首演。该剧以北京旧时繁华的商业区“隆福寺”为背景,展现了1901年、1949年、1976年三个时期发生在这一地区的故事,并在其中穿插了京韵大鼓、拉洋片、单弦等老北京曲艺小段。不过整部剧故事性不强,主演李林曲艺部分的穿插过于生硬,有故事不够,曲艺来凑的嫌疑。此外,李林太执念于对京味儿的追求,台词过于随意,表演有失分寸。   

  故事过散 年代感不强

  《隆福寺》由北京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北京东方国际戏剧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和北京东方道朴文化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制作。在4月初该剧建组会上,主创人员曾介绍,全剧以倒叙讲故事,共三幕,第一幕是1976年刚刚经历一场历史浩劫的北京;第二幕是建国初期正面临“旧城新建”的北京城;第三幕则干脆回到1901年世纪之交、处于清朝政府统治之下风云变幻的京城,那个时候的隆福寺还是一座寺庙。

  不过,从5月22日首演的呈现看,主创显然放弃了倒叙的手法,而是用1901年、1949年、1976年顺序的时序展现全剧。三次对谈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对谈中人物的年代感也并不鲜明。

  京味过浓 表演太随意

  曾隶属北京曲剧团的青年演员李林在三幕中分别饰演醉汉、老艺人和青年人,并在与其他演员的对谈中展现京韵大鼓、拉洋片、叫卖吆喝、单弦等老北京“玩意儿”。作为有曲艺“特长”的演员,李林在剧中可谓过足戏瘾,展现一身所学。不过,大多数曲艺小段穿插生硬,有为展示而展示之嫌,破坏了全剧完整性,使整部戏沦为李林个人的才艺汇报晚会。

  此外,出生北京的李林,在舞台上全程展现京味儿台词,虽是契合了“京味儿话剧”的定位,但在表演细节上,并没有充分考量到台词传递给观众的效果,对话中俚语过多,虽没了“话剧腔”,却走向另一个极端,舞台表演彻底沦为了街头扯闲篇儿,毫无控制、过于随意、有失分寸。

  相较于李林,另一主演高亚麟的表演则有收有放,比较合理。不过,他并没有如最初介绍的在三幕中出演和尚、建筑工人和北京大爷三个角色,而是不知何故,缺席了第二幕。建筑工人一角则由其他演员出演。

  三弦出彩 京味恰如其分

  《隆福寺》全剧最大的亮点来自一直坐在舞台左前方的弦师马小祥的三弦演奏。马小祥出身曲艺世家,祖父马连登、伯父马增锟、马增奎,父亲马增祥(马岐),姑母马增芬、马增蕙、母亲马静宜等都是京津两地享有盛名的曲艺家。马小祥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郝云乐队里的三弦师傅。此次加盟《隆福寺》,马小祥不仅给李林的曲艺小段表演伴奏,还为整部剧现场配乐,根据剧情走向、人物情绪变化,用三弦添加“音效”,成为全剧最不张扬却最合适展现老北京文化的“角色”。(徐菲/文)

(责编: 颜芥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