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狂舞派》主角 港片需要新血液

2013年08月22日11:21  南方都市报
《大追捕》 《大追捕》
两位主角风头正盛,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流露出对“做好一件事”的笃定。 两位主角风头正盛,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流露出对“做好一件事”的笃定。
《狂舞派》剧照。“阿花”和“柒良”都在追求一个很纯粹的梦想,激励了不少银幕前的人。 《狂舞派》剧照。“阿花”和“柒良”都在追求一个很纯粹的梦想,激励了不少银幕前的人。

  截至前日(8月20日),港片话题之作《狂舞派》在香港本土的票房已冲破400万港元(详见本报8月16日报道),越来越多明星名人自发到戏院观影,并在社交网络上呼吁各自的粉丝入场支持该片。随着《狂舞派》的热映,导演黄修平、监制陈心遥、男主角蔡瀚亿、女主角颜卓灵这几个略为陌生的名字亦开始频频出现于报端。不少圈内人士都将蔡瀚亿、颜卓灵列为明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一奖的不二之选,甚至有影评人断言,颜卓灵将在影后奖项方面与《一代宗师》的章子怡争一日之长短。《狂舞派》男女主角的表现相当突出,连向来习惯早睡早起的周润发也熬夜到戏院看午夜场,发哥大赞颜卓灵表现“自然可爱”,更表扬蔡瀚亿“很有喜剧感”,大有机会成为周星驰接班人。 

  作为一部以街舞为题材的低成本港片,《狂舞派》能成为一时热话,凭借的是一股令人肃然起敬的诚意。日前,南都记者在香港独家专访了蔡瀚亿、颜卓灵这两位炙手可热的新演员,也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对电影的诚意。别人都说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影坛”、“只有嫩模、没有女演员”,为了演戏,他们坚持了很久,也放弃了很多,终于等到了一部诚意十足的《狂舞派》。实力演员断层多年的香港影坛,需要更多像蔡瀚亿、颜卓灵这样傻憨认真的新鲜血液。

  A

  等待

  “傻妹头”颜卓灵,4年前冒险试镜

  “原则帝”蔡瀚亿,庆幸《狂舞派》延迟开机

  2009年,导演黄修平、监制陈心遥开始为《狂舞派》选角,他们对演员的唯一要求是“跳舞必须很厉害”。当年15岁的颜卓灵和23岁的蔡瀚亿都参加了这场试镜。正如他们之前参与过的无数次试镜一样,在导演、监制面前表演几段戏,然后回家继续等消息,有时他们会收到拒信,更多的时候则是杳无音讯。颜卓灵倒是毫不在意,只要能有机会演戏、跳舞就很快乐,即使这个舞台只是一个小小的试镜室。

  导演黄修平最近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谈起颜卓灵的试镜表现仍印象深刻:“颜卓灵有一股‘傻妹头’般的劲,喜欢冒险,天不怕地不怕。试镜的时候她准备了一段音乐,可是中间那段过渡她不知该跳些什么,于是她就胡乱地跳了起来,甚至自行创作了新的对白。”虽然举行试镜后《狂舞派》未能即时开拍,但黄修平一直对颜卓灵念念不忘。数年后,当《狂舞派》终于拿到投资,黄修平第一时间想起颜卓灵,他认为颜卓灵的个性跟女主角“阿花”如出一辙。

  接到黄修平电话时,颜卓灵已经几乎忘了自己为《狂舞派》试过镜:“这4年间我参加过许多试镜,有的是外国电影希望找一些中国面孔拍现代舞、芭蕾舞之类,我以为《狂舞派》也是这种,没想到这真的是一部香港本土的街舞电影。”黄修平在找颜卓灵的时候,其实是有点担心的:“我担心她会不会年纪太小。”但时间是神奇的,“再见她的时候她已经18岁,我觉得她整个人的样貌、气质都成熟了。《狂舞派》如果4年前就开拍,女主角一定不是颜卓灵,因为当时她还太小,只能演一个小角色。4年前的颜卓灵撑不起‘阿花’这个角色,4年后她可以。拍电影也是一种缘分。”

  和颜卓灵不同,蔡瀚亿一直记得《狂舞派》的拍片邀约,他也很庆幸电影隔了几年才开拍,使他对角色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如果让我4年后再演一次《狂舞派》,一定会有不同的地方。人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再演同一个角色,会将自己的经历放进去。”黄修平在拍摄过程中逐渐发现,跟戏里的角色“柒良”一样,这让黄修平感到很奇妙:“我认识得蔡瀚亿越久,越觉得他根本就是‘柒良’这种质地的人,他跟这个角色非常贴合。对于自己所相信的事,哪怕只是一点小事,蔡瀚亿都会很有原则。”黄修平举了一个例子,爱干净的蔡瀚亿出门总会带上手帕,他甚至会将手帕先放进一个密实袋,最后才整整齐齐地摆到包里,“这种事情大家看了都会想笑,现在已经很少年轻人用手帕了,然后手帕还要用密实袋来装着!‘柒良’不怕被别人嘲笑,蔡瀚亿也是,毫不介怀世俗的眼光。”

  B

  坚持

  颜卓灵做演员不做嫩模,曾让机会溜走

  蔡瀚亿曾“荒废”一年考进演艺学院

  《狂舞派》不是颜卓灵演的第一部电影,《大追捕》里任达华的女儿、《浮城大亨》里的少女版杨采妮、《迷离夜》里与梁家辉、陈慧琳周旋的女鬼,均让颜卓灵在小圈子里赢得不俗口碑,其中《大追捕》更让她赢得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颁发的“2012年度新演员”奖项。颜卓灵不是只顾漂亮的嫩模,她不惜在戏里扮丑、扮粗鲁挑战极限,戏份不多也努力完成,只为早日能成为“真正的演员”。

  颜卓灵向南都记者坦言,为了达成愿望,她曾受到不少白眼:“我的性格不算太能适应这一行的交际,不开心就马上黑脸。从前也有过不少可以一步登天的良机,但因为我的不妥协,机会总是白白流走。自从六年前开始拍广告、拍香港电台的剧集开始,我就想当演员。我的目标很简单,我要做一个不用为了脱衣服而脱衣服的女演员。至于应酬,我不想做,也不会做。”这种“臭脾性”令颜卓灵的演员之路变得更漫长,“但即使再辛苦,我也会坚持走下去。”她说,片中“阿花”这个角色提醒她,不要忘记那股为了梦想不顾一切、专心做好一件事的傻劲。

  对于热爱的事,蔡瀚亿也有一股傻劲。有影评人说“柒良”一角是“酱爆式的开场,余文乐式的结局”,蔡瀚亿把这个前半段是“怪人”、后半段变为“大众情人”的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当中亦投射了不少他的人生经验:“我跟‘柒良’都在追逐一个很纯粹的梦想,‘柒良’想透过太极影响别人,我则希望通过演员这个身份影响更多的人。我觉得当演员是一辈子的事,为了当演员,我可以不顾后果。中五放榜那年,演艺学院已经截止报名了,为了考进演艺学院,我用了一年时间去学爵士乐、学吉他、学打鼓、学唱歌,这在别人眼中是‘荒废’,我也没想过那一年要如何维生,很感恩最终熬了过来。”从演艺学院毕业后,蔡瀚亿凭纸巾广告一战成名,也曾参与舞台剧团的话剧演出,后来为了演《狂舞派》而离开剧团。蔡瀚亿告诉南都记者:“我想更专注地进入‘柒良’这个角色,花更多时间去钻研剧本,因为接了《狂舞派》,我决定推掉所有工作。虽然那段时间没有收入,但我很满足,我并没有饿死,只是瘦了一点。”

  C

  前望

  颜卓灵:观众说要为追梦“去到更尽”,我非常激动

  蔡瀚亿:感谢发哥鼓励,我将更坚定地走下去

  对颜卓灵、蔡瀚亿而言,《狂舞派》一片成为全城热话,并不是他们最初所能想象到的事。颜卓灵最近甚至常常做噩梦:“可能因为太紧张,昨天才刚做了4个噩梦。我们都很在乎《狂舞派》的成败,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种可以让我们这群人那么齐心协力、那么热血沸腾的精神。”

  从小喜欢跳舞喜欢得不顾学业的颜卓灵,曾经因为脚部受伤而不得不暂停跳舞。拍《狂舞派》让旧患复发,颜卓灵认为非常值得:“有观众跟我说她看完《狂舞派》后,她决定要跟‘阿花’一样,不再固步自封,要为了追梦‘去到更尽’。那一刻我非常激动。”

  周润发亲临影院支持《狂舞派》,为颜卓灵又打了一支强心针:“那晚刚去完一家影院谢票,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我们发哥来了,导演、监制听到好像疯了一样,我也马上坐的士赶回去。发哥看完了整部电影,还跟我们握手合照,听到我们只用了500多万港元拍完了这部戏,他还不禁说‘很辛苦吧’。”被发哥点名称赞是“星爷接班人”的蔡瀚亿则谦称自己“未够班”:“发哥、星爷都是神级的艺术家,我受宠若惊。因为发哥这么大的鼓励,我更加坚定自己要走演员这条路的信心。感谢发哥!”

  导演黄修平则对蔡瀚亿的星途看好,认为他可以演傻里傻气的宅男,也可以打扮得像韩星一样帅气,可塑性相当高。最让黄修平欣赏的一点是,蔡瀚亿坚持使用B abyjohn这个看起来有点“娘娘腔”的英文名,但蔡瀚亿觉得,作为一个演员,应该珍惜他的第一次表演机会。B abyjohn是他中学演舞台剧时的角色名字,他会一直保留下去。至于颜卓灵,希望她做演员的天赋及“傻气”会助她走得更稳、更远。

  好戏连场

  《过界》、《一个复杂故事》同样也不容错失!

  8月19日起,一连七日的“2013广州·香港电影展映周”在广州五家影院举行,包括《狂舞派》在内的五部纯港片轮番上映。这五部港产片均由香港年青一辈的导演执导,文艺气息浓厚,一股“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气势扑面而来。其中,《过界》、《命运派对》、《一个复杂故事》尚未在香港公映,广州观众已经能先睹为快,实属难得。《过界》(刘韵文导演)由“厂花”陈坤与刘嘉玲合演,曾入围本届戛纳电影节,11月才在香港公映;改编自亦舒小说原著的《一个复杂故事》(周冠威导演),则有张学友、叶德娴等巨星压阵……有港片爱好者惊呼:“这个港片展映周的选片,比在香港看到的电影节还要厉害!”

  颜卓灵Cherry

  ●职业:演员、歌手、平面模特儿

  ●身高:166cm

  ●生日:1994-12-27

  ●擅长:舞蹈

  ●学历:现读浸会大学英文与文学系

  ●参演电影:2012《浮城大亨》(少年阿娣)、2012《大追捕》、2013《迷离夜》、2013《狂舞派》

  蔡瀚亿BabyJohn

  ●职业:演员

  ●身高:166cm

  ●生日:1986-12-08

  ●获奖:舞台剧、钢琴(8级)、作曲

  ●学历: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表演系

  ●参演:广告《Tem po洗衣机篇》、独立电影《内衣少女》及《不能爱》、容祖儿M V《很忙》及《这就是爱吗》

  ●获奖:2009年凭《Tem po洗衣机篇》获十大广告颁奖典礼最佳男主角奖。

  《狂舞派》广州场次:

  8月23日(周五)14:30广州UME电影城

  8月23日(周五)17:00大地数字影院

  8月23日(周五)19:30广州中华广场电影城

  8月25日(周日)15:30广州华影万晟电影城

  8月25日(周日)17:00大地数字影院

  8月25日(周日)19:30广州天河电影城

  《过界》广州场次:

  8月22日(周四)15:30广州华影万晟电影城

  8月22日(周四)17:00大地数字影院

  8月22日(周四)19:30广州天河电影城

  《一个复杂故事》广州场次:

  8月24日(周六)14:30广州U ME电影城

  8月24日(周六)17:00大地数字影院

  8月24日(周六)19:30广州中华广场电影城

  导演周冠威将出席映后座谈

  采写:南都记者王击凡 实习生 陈艳娟 冼浩凡 发自香港

  摄影:南都记者王子荣发自香港(剧照除外)

  为了《狂舞派》,他们可以去到几尽?

  专访《狂舞派》监制/导演:一部“太极Hip-Hop”港式电影的诞生

  在“2013广州·香港电影展映周”的五部参展港片中,《狂舞派》是最受瞩目的一部,影片主创参与的首映场次更是一票难求,接下来《狂舞派》还将在广州放映多场。本报上周已经提前揭秘了《狂舞派》的亮点看点,随着该片在香港的票房及口碑持续发酵,观众心中不禁浮出更多疑问:成本仅为五百多万港元的《狂舞派》,到底是如何成为“逆市奇迹”、“港片新希望”的?

  1

  因狂起意

  香港人绝处逢生,打动创作者

  “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几尽?”《狂舞派》中的这句对白,成了近期香港热爆网络的潮语,人们把“跳舞”一词替换成各自的梦想,以勉励自己勇敢追梦。启发黄修平、陈心遥筹拍《狂舞派》这部电影的,也是一群“去到最尽”的年轻舞者:“香港理工大学的7-11便利店外有一块空地,除了学校的街舞队,还有不少已经工作了的社会人士会去到那里切磋舞技。”他们认为这些舞者体现了香港人绝处逢生的精神,“没有专门练舞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就地取材,逐渐让舞蹈的种子在这里滋长。”

  写剧本时,黄修平参考不少上世纪80年代的港产动作片,“港产片很灵活,在非常狭窄的空间里,运用极少的素材也可以拍出天花龙凤的效果。”黄修平更将太极“以柔克刚”的元素融入街舞片中:“太极、H ip-H op就像是中西文化的代表。香港是一个不同文化的聚集点,将不同的文化糅合在一起,这也是太极‘有容乃大’、‘用意不用力’的精神。”《狂舞派》中的女配角Rebecca在网上引起不少争议,黄修平则解释,希望这个角色能体现“不同人物在不同处境下的选择”———《狂舞派》里没有大奸大恶、正邪对立,他想做一部“善良的戏”。

  2

  狂找投资

  遭遇白眼,终遇知音

  带着《狂舞派》的计划书,黄修平、陈心遥几乎走遍了亚太地区的所有电影创投会。虽然被泼过不知多少盆冷水,却没有打算放弃《狂舞派》这个“先天不足”的孩子:“《无间道》这么经典的剧本也放了十年。做电影就是要有这种心态,觉得好就去做,不要想是否真的能拍得成,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放手一搏。”

  剧本搁置四年后,《狂舞派》入围了台北金马创投会。虽然每年入围的电影数目与实际拍出的成片不成正比,但黄修平还是很“天真”地觉得,入围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他告诉南都记者:“因为我们很相信《狂舞派》这个故事的力量,所以当时一头便栽了进去。我发挥港产片做事‘快靓正’的精神,找人帮我们推销,自己做海报、明信片、故事板、PPT等,还找了台湾朋友练习普通话。”

  在金马创投会上,《狂舞派》遭遇了不少白眼。陈心遥回忆道:“有的投资商看都不看就说,‘跳舞片很难搞,中国人根本就没有这种H ip-H op文化的根基’;有的人希望我们将电影拍成3D版,容易卖钱;更有人要求在片中使用他们自己力捧的演员……什么千奇百怪的都有。”最后,来自香港G oldenScene的曾丽芬女士“慧眼识英雄”,决定投资拍摄———就是这样,从制作团队到投资者,《狂舞派》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香港电影。黄修平回忆,当时曾丽芬跟他说了一番“很有型”的话,从而也拨开了他的“人生迷雾”:“香港人就是这么坏:(看)外国的跳舞片就大声叫好,到我们自己拍就说‘一定做不成功’。既然你们这个故事这么香港,不如就以拍好这部电影为首要任务,不要再想合拍片的事了。我(曾丽芬)就是这样的人,最喜欢做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

  3

  狂拍23天

  最开心的是:演员、剧本一边拍一边共同成长

  《狂舞派》正式开拍后,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演员档期与拍摄场地方面的问题。陈心遥告诉南都记者,几乎没有一个商场愿意出借场地给这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只能用诚意去打动他们。”为了打动残障舞蹈演员T om m y G uns参演《狂舞派》,陈心遥透过E -M ail越洋联络对方,花了很多功夫才让对方相信“这不是一场骗局”。

  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场戏都必须在一天之内拍完,为了支持《狂舞派》这个“疯狂的梦想”,不少舞蹈演员自愿不收片酬。《狂舞派》只用了23天时间拍完,黄修平也忍不住“自我表扬”了一番:“以跳舞片来讲,这个拍摄速度绝对可以‘拍死人(把人给拍死)’!我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咬紧牙关,以自己的方法将片子拍得更好。”

  最让黄修平获益良多的是,《狂舞派》的剧本居然随着拍摄的过程“自我生长”,增添了不一样的面貌:“我们跟演员的关系都很好,经常一起喝茶聊天。我问他们‘有多喜欢跳舞’,戏里‘奶茶’一角的演员就说,她随时随地都在跳舞,连发烧进了医院、穿着病号服打吊针时也忍不住在走廊跳。我们编剧时总是喜欢写一些复杂的故事,但(演员)他们就‘血淋淋’地告诉你,喜欢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可以‘去到咁尽’。这令我很感动。后来我将这些对白都写进了剧本里,演员演活了这些角色,并使剧本从戏里延伸到戏外。这是让创作人最开心的一种境界。”

  各方意见

  《狂舞派》是这样火起来的……

  主创、电影人、影评人都来说说

  观点1:主创的赤子之心,热情从没减退

  资深电影人钱小蕙日前评论《狂舞派》时慨叹道:“从来没有如此紧张一部与我毫无关系的电影。别说我幼稚,都混了这么多年,可 心 内仍然会希望‘好人’和‘好片’都是会有‘好报’的。”男主角蔡瀚亿向南都记者透露,“柒良”这个角色其实是黄修平本人的真实写照:“导演与‘柒良’一样,对心中的艺术理想有一份执着跟坚持。每次接受访问,记者都会问导演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他的答案通常是‘我受到了那群年轻舞者的感召’。导演就像录音机一样重复心里那番话,但每次回答这个问题时,他的热情都没减退,像是第一次答一样。”

  在影圈打滚多年,黄修平依旧像孩子一样质朴,为了梦想可以竭尽全力,想到什么就马上去做,有一件小事至今仍让颜卓灵记忆犹新:“宣传《狂舞派》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有的戏院连麦克风电池也没有,有人提议说不如找附近的商铺借,我说‘哪有可能’,导演马上就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就是马上到处去奔走借电池的那种人。如果没有导演这种坐言起行的风格,《狂舞派》根本不可能拍得成!”

  观点2:赚足口碑,它就像“九记牛腩面”

  在采访过程中,黄修平突然收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狂舞派》当天的香港总票房位列第三位,入场人数仅次于两部好莱坞大制作,成功“以小博大”!黄修平当即兴奋得有点眼泛泪光:“香港有一家街头巷尾都知道的店,叫九记牛腩面。这家店从来不做宣传,也没有广告,可是每天都大排长龙,戏里‘阿花’有几段重要戏份也是在九记门口拍的。其实《狂舞派》在做的也是跟九记牛腩面差不多的事,我们没有任何经费做宣传,所以你不会在巴士车身、过海隧道见到我们的电影广告。很多人说《狂舞派》的宣传很厉害,包括那么多知名导演、演员站出来撑这部电影,但这些都不在我们的宣传计划里头,他们都是自发性地为《狂舞派》义务宣传。”

  影院之所以不断为《狂舞派》增加场次,靠的是口耳相传,许多网友也让黄修平感动不已:“有一位挺出名的插画家,将她的猫猫图案与《狂舞派》的太极拳C rossover在一起,发到个人主页上,告诉她的粉丝,‘《狂舞派》很好看,一定要进戏院支持’。很多人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甚至有人在猜我们公司到底花了多少宣传费。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当下这个功利至上的社会,《狂舞派》能够证明,金钱仍然不是最大的。”

  观点3:正面励志,让人看到港片其他可能性

  陈心遥则认为,这么多人力撑,除了电影本身的质素,也有这几年香港电影发展萎靡不振的原因:“我们能够突破这么多困难,把一部小众的类型片搬上大银幕,这一点可能击中了不少文化人。大家从《狂舞派》的例子可以看到,香港电影还是可以有其他可能性。但愿日后的港产片能更百花齐放。”

  拍《狂舞派》,让黄修平重燃了一股“斗心”:“当时台湾的《赛德克·巴莱》很令人振奋,我有一种感觉:香港电影不能让别人笑话!我要重新用港产片过去的那种拼劲,来做《狂舞派》。以前的港产片(即使是烂片),总是充满诚意,就像成龙、吴宇森、徐克的电影,看完之后总能感受到很丰富的能量。”令黄修平高兴的是,《狂舞派》唤醒了人们对港产片久违的感动,“这个故事是讲追寻梦想、克服困难的。写剧本时我并没有想过要隐喻香港电影的现状,但奇妙之处就在于,在拍戏过程中,我们这群人的斗志居然蕴含了上个世纪港产片的那种能量。这不仅反映在电影内容上,更是一种自觉的心态。很高兴观众能感受得到。”

  对《狂舞派》推崇备至的内地影评人木卫二,在看片过程中多次感叹“香港电影怎么可以这样拍”。他告诉南都记者:“从整个故事内容上看,《狂舞派》感觉更像台湾那种热血的青春片。自上世纪80年代起,香港电影一直高度类型化,要么就是枪战警匪片,要么就是纯粹的搞笑片,青春题材则比较少见,《香港制造》、《六楼后座》都是相对比较颓废迷茫的,看完会让人觉得很无语。没看《狂舞派》前,我一度以为它是那种‘老生常谈’,没想到即使现在香港的气氛那么浮躁,《狂舞派》居然是一个很正面、很励志的片子。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就算不是香港观众,也能看得懂,里头传达的青春情感核心是共通的。就我个人的看片经历而言,我从没见过像《狂舞派》这样的香港电影。”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击凡

  实习生 陈炜贤 张钿 发自香港

  摄影:南都记者 王子荣 发自香港(剧照除外)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